亲爱的广场用户们,广场使用界面全新升级啦!焕新体验分享活动火热进行中!
🎁 我们将精选 10 位幸运分享用户,每人奖励 $10 合约体验券!
参与方式:
1⃣️ 关注 Gate广场_Official;
2⃣️ 带上 #我的广场升级体验 标签发帖,分享你的使用感受,比如界面风格体验、细节功能变化、你最喜欢的新功能,或优化建议等;
3⃣️ 帖子内容需至少 30 字,并且只带本活动标签;
广场界面焕新介绍文章:https://gate.com/post?post_id=14774358&tim=ARAbClhcBQNwWRIVGAoGBB5QX1sO0O0O&ref=BFlBUFwL&ref_type=105
活动截止时间:2025/10/26 18:00(UTC+8)
你的体验是我们持续优化的动力!赶快参与和大家分享吧!
韩国祭出「毁灭式打房」高价宅可贷款额不到10%,台湾该学吗?
政南韩祭出史上最严厉限房令,犹如一场高风险的外科手术,企图一刀切除投机毒瘤。对比台湾的中医式温和调养,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谁能真正解决居住正义的世纪难题? (前情提要:行政院开房贷水龙头!拍板新青安排除银行法72-2引法界哗然:行政命令大于法律? ) (背景补充:台湾房市爆「开价上天、成交躺平」砍价从15%起跳,明年会再跌? ) 南韩政府近日投下了一枚震撼弹:「史上最严厉的限房令」,几乎斩断了普通人贷款购屋的可能性,试图一刀切除盘据在南韩社会心脏的房价毒瘤。 政府规定,在首尔等首都圈核心区,房价超过 25 亿韩元(约 5,387 万台币)的高级住宅,贷款上限骤降至仅 2 亿韩元(不到台币 450 万)。这意味着,一位怀抱着中产梦想的购屋者,几乎需要拿出全款才能敲开梦想家园的大门。 但消息一出,市场的反应不是冷却,而是恐慌性的沸腾。在新政生效前的最后几个小时,首尔的房产仲介电话被打爆,成交价屡创新高,人们像在逃难般抢购着那最后一点点能够利用旧有贷款额度的机会。这场景,荒谬却又无比真实地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居住的权利被彻底金融化,任何试图将其拉回正轨的努力,都可能引发一场更剧烈的风暴。 与此同时,南韩执政党领袖一句「应该要打造不需举债就能买房的市场」的言论,更像是在火上浇油,彻底点燃了民众的怒火。这句不食人间烟火的「干话」,让李在明总统的民调应声滑落至上任以来的新低点。 然而,当我们将视角从首尔的混乱拉远,对比台湾相对平静的房市政策,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浮现出来:面对同样令人窒息的高房价,为何两个社会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应对哲学? 韩台房市政策的哲学之争 南韩这次的「休克疗法」,在本质上是一场目标明确、高风险的外科手术。它背后的政策哲学非常清晰:认定市场的病灶是过度的投机性杠杆,因此选择最激进的手段——直接切断资金的动脉,试图让投机者「失血」而亡。 将 LTV(贷款价值比)从房价的 70% 骤降至 40%,甚至对高价住宅祭出不及总价一成的贷款额度,这无异于宣告,在政府眼中,这些区域的房地产已不再是民生必需品,而是一个必须被强力管制的金融赌场。 这种作法的魄力令人惊讶,但也暴露其脆弱性。外科手术固然能快速移除可见的肿瘤,但它无法解决癌细胞扩散的深层原因,甚至可能在切除过程中,误伤健康的组织。市场的恐慌性抢购潮,就是最直接的「术后并发症」。 那些真正需要换房的自住客、那些即将成家的年轻夫妇,在这场手术中,与投机客一起被推上了手术台,成为了被「误伤」的群体。这也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南韩政府是否判断市场已恶化到常规药物无效,必须开此猛药? 这恰恰反映了南韩房市问题的深层结构:财阀经济下的热钱流窜、家庭负债比例的失控,已经让温和的政策工具宣告失灵。 相较之下,台湾的打房策略,更像是一场漫长而谨慎的「中医调养」。例如,台湾的房贷利率长期维持在 2% 左右的低档,远低于南韩的 4% 以上,这保障了自住客的基本负担能力。而在税制设计上,对自住者给予 1% 的轻税,同时对持有多户且未出租的「囤房大户」,课以最高 4.8% 的重税,试图将闲置的空屋「逼」回租赁市场。 这种策略的优点是稳定、副作用小,避免了南韩式的市场剧烈动荡。但其风险也显而易见:药效过于温和,是否会导致病灶(高房价)产生「抗药性」,让问题慢性化,最终积重难返?台湾的房价在这些「调养」过程中,依然缓步上涨,似乎就在印证这种担忧。 政治豪赌或政治自杀?打房政策背后的权力赛局 居住政策从来不只是经济学,更是政治学。南韩政府选择了一项可能动摇国本的「高成本」政策工具,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政治豪赌。李在明总统支持度的暴跌,血淋淋地揭示了这场豪赌的代价。这几乎提出了一个灵魂拷问:在一个房地产与多数家庭资产深度绑定的社会,任何「真正有效」的打房政策,本质上都是一场「政治自杀」吗? 那么,南韩政府为何敢于,或者说不得不,进行这场豪赌?答案可能藏在民调数字的背后。当青年世代的绝望感、买不起房引发的社会对立、以及对未来的集体焦虑,已经累积到足以威胁社会稳定的临界点时,政府面临的压力就不再仅仅是下一次的选举,而是整个社会契约的崩溃风险。 从这个角度看,激进的打房政策,或许是执政者在「慢性死亡」(被民怨吞噬)和「急性休克」(政策阵痛)之间,所做的痛苦抉择。他们赌的是,短期的民调下滑,能够换取市场重置后的长期稳定,从而赢回新世代的信任。 反观台湾,政治现实则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台湾的政治环境,无论是蓝是绿,都极度依赖中产阶级与地方派系的支持,而这些群体的资产,很大部分与房地产紧密相连。任何可能导致房价剧烈下跌的政策,都会直接冲击执政党的核心票仓。 因此,台湾的政策选择,始终在「打房」与「护盘」之间,寻找一条微妙的钢索。这也解释了为何台湾的政策工具,总是点到为止,更侧重于抑制交易而非打击价格,与其说是缺乏魄力,更是一种高度精算的政治生存策略。 打得了需求,却管不住人性?为何政策总是被市场绕过 一个常见的论点是:既然温和的政策无效,那就必须用重典。支持者会指向南韩前总统文在寅任内 27 次打房却愈打愈高的失败案例,来证明只有「核弹级」的政策才能奏效。然而,南韩这次的实验,似乎恰恰反驳了这种线性思维。 最严厉的管制,催生了最疯狂的市场。在新政上路前夕,首尔阳川区一间近 18 坪的公寓,卖出了 15.5 亿韩元的纪录高价,短短三个月就涨了近 300 万台币。这说明,政策试图用理性去框住市场,但市场却总是用非理性的「人性」来回应。当人们预期未来更难买房时,他们唯一的反应就是不计代价地「立刻」买房。 这揭示了单纯「需求端抑制」的根本盲点。无论是限缩贷款(堵住水龙头),还是增加税负(提高用水成本),都只是在围堵「需求」这个结果,却没有解决「为何需求如此旺盛」的根源。这个根源,一是核心都市的房屋供给长期不足;二是全球性的货币宽松,让热钱必须寻找标的停泊,而房地产正是最完美的载体。 南韩的政策,几乎完全忽略了供给面的改革,这使得其政策效果更像是在玩一场「打地鼠」的游戏,压下一个泡沫,却可能催生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