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央行拟议稳定币持有上限引争议:防范风险还是扼杀创新?

英国央行的一项提案,拟对个人和企业持有系统性稳定币的金额设定上限,引发了加密行业的强烈反对。该行业认为此举过于严厉,将抑制创新并可能导致业务外流。此举也与美国和欧盟等主要经济体采取的更为宽松的监管策略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全球在稳定币监管路径上的分歧。

英国央行提案:防范风险还是扼杀创新?

英国央行正在与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合作,为数字代币制定监管框架。官员们提议,对那些被广泛用于支付或可能成为支付方式的“系统性稳定币”,设定持有上限:个人为 1 万至 2 万英镑(约合 1.36 万至 2.72 万美元),企业为 1000 万英镑(约合 1360 万美元)。

英国央行辩护称,此举旨在保护传统银行体系,防止稳定币的广泛使用导致银行存款流失,从而削弱金融系统。他们认为,这些限制可能是过渡性的,以便在数字货币兴起时让市场有时间进行调整。

然而,加密行业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主流 CEX 的一位高管表示,设定上限将对英国储户、伦敦金融城和英镑造成负面影响,并指出其他主要司法管辖区均未采取此类限制措施。同时,批评者认为,由于稳定币发行方无法实时监控持有者,该提案几乎无法执行,将需要高昂且复杂的数字身份系统。

全球稳定币监管格局:与英国对比鲜明

英国央行的谨慎立场与财政部支持数字创新的议程存在潜在冲突,也使其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形成鲜明对比。

  • 欧盟(EU):欧盟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是全球最全面的加密资产监管框架之一。该法案对稳定币发行方提出了严格的许可、准备金和透明度要求,但并未对持有者的拥有量设定上限。其核心在于通过对发行方进行严格监管来确保市场稳定。
  • 美国(US):美国国会也在积极推进多项稳定币相关法案。这些提案主要聚焦于要求稳定币发行方维持 1:1 的准备金,并确保其储备资产为高质量、高流动性的资产,同时加强消费者保护。与欧盟类似,美国也未引入个人或机构持有上限。
  • 日本(Japan):作为最早对稳定币进行立法的国家之一,日本于 2023 年通过了相关法律,将稳定币定义为“电子支付工具”。该法律要求稳定币必须与日元等法币挂钩并完全由法币担保,且发行方仅限于持牌银行和信托公司。日本的监管重点在于将稳定币纳入现有的金融体系,同样未设置持有上限。
  • 中国香港(Hong Kong):作为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正在构建一个稳定币发行商的许可制度。香港的框架同样不设持有上限,而是专注于对发行商进行严格监管,要求稳定币必须由高流动性、高质量的资产完全储备,并需遵守严格的治理和风险管理规定。其目标是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下,促进 Web3 和加密技术在本地的发展。

市场规模与前景

稳定币市场已成为全球金融快速增长的一部分。虽然市场价值波动,但目前总市值约为 1300 亿美元,且 Coinbase 等机构预测该行业到 2028 年可能增长至 1.2 万亿美元。

对于英国企业而言,其担忧显而易见:持有上限将抑制采用,可能导致业务和人才流向海外。支持者则认为,稳定币可以显著降低跨境支付的成本和时间,并推动金融服务领域的更广泛创新。

结语

英国央行提出的稳定币持有上限提案,是其在金融稳定与科技创新之间寻求平衡的一个关键考验。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选择通过对发行方施加严格要求来监管稳定币,而避免对用户端进行直接限制。英国的最终决策不仅将影响其本土加密行业的未来,也将成为全球数字资产监管竞赛中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