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新加坡旗舰活动 · 广场趣味答题 Day1】
#TOKEN2049# 马上拉开序幕,Gate 也要在新加坡放大招啦!
Token of Love 音乐节、 Gate x Oracle Red Bull Racing 招待会、 F1 观赛派对统统来袭!
现在参与广场【趣味答题挑战】,来测测你对活动了解多少,瓜分$100 BTC!
参与方式:评论区留下答案(格式:1B 2A 3B 4B)
🎁 奖励:每天抽 3 名幸运用户 → 每人 $10 BTC
🎁 终极彩蛋:三天全对的幸运超级答题王 → 再送 $10 BTC!
📖 Day1 · Quiz 单选题
Q1
Gate 新加坡旗舰活动在哪五天举行?
A. 9月30日-10月4日
B. 10月1日-5日
C. 10月5日-9日
Q2
“TOKEN OF LOVE” 音乐节的举办地点是?
A. 滨海湾花园
B. 圣淘沙
C. 新加坡体育馆
Q3
Gate x Oracle Red Bull Racing 招待会特别关注的三个主题是?
A. 体育、旅游、时尚
B. 加密市场趋势、全球经济展望、Web3
C. 游戏、NFT、元宇宙
Q4
在10月2日举行的 F1 赛车模拟挑战中,胜出者获得的奖励是什么?
A. 音乐节 VVIP 门票
B. Gate 精美周边
C. F1 观赛盛宴门票
💡 小Tips:不确定答案?偷偷翻一下
新青安松绑千亿元,台湾房价续涨?专家警告首购族小心吃下「甜蜜陷阱」
政府让新青安房贷松绑,看似为首购族解渴,实则可能是包裹糖衣的毒药。本文剖析政策背后,那条从银行、建商到年轻买家之间的风险转嫁链,以及这场以「居住正义」为名的豪赌。本文为读者投书,立场与动区无关。 (前情提要:台中海线房市惊爆「跌破3字头」,房仲苦笑:租客能买个睡觉的地方 ) (背景补充:台湾房市爆「开价上天、成交躺平」砍价从15%起跳,明年会再跌? ) 行政院本周拍板,宣布自 9 月 1 日起,新青安贷款不再计入《银行法》第 72-2 条的放款上限,市场仿佛听到了水龙头被猛然转开的轰鸣,营建股普遍跳涨。超过 1,200 亿的资金活水,即将涌向那些因「房贷干旱」而焦灼的首购族,但掀开这华丽的瓶盖,我们闻到的,究竟是希望的芬芳,还是危机的酒气? 一场精心设计的风险转移游戏 要理解这场游戏的精妙之处,我们必须先回到那个被称为「不动产放款天条」的《银行法》第 72-2 条。这条法律规定,银行的不动产放款总额,不得超过其存款总额的 30%。 这不是一条随意的规定,而是台湾金融体系在历经风暴后,建立起来的一道核心防火墙,用以防止银行将过多资源集中在房地产,避免在市场逆转时,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崩溃。 然而,自 2023 年 8 月新青安政策上路后,这道防火墙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低利率、高额度、长宽限期的诱因,催生了庞大的购屋需求。根据财政部统计,到今年 8 月,公股银行手中积压了超过 1.3 万件、总额逾 1,200 亿元的已核准却无法拨款的案件。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承做新青安主力军的公股银行,其放款水位已逼近 30% 的红线,银行陷入了「有承诺,没额度」的窘境。 此时,政策制定者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一是坚守防火墙,让市场机制自然冷却,但这可能导致交易量萎缩、房价下跌,引发政治压力;二是为防火墙开一个洞,让水流过去,缓解眼前的压力。最终,政府选择了后者。将新青安排除在 72-2 条的计算之外。 表面上,权力从「无款可贷」的银行,转移到了「终于能贷款」的首购族手中。但实际上,真正的获利者是谁?首先是公股银行,它们从「违反天条」与「得罪客户」的两难中解脱。 其次是市场上庞大的卖方,包括建商与投资客,他们原本可能因市场流动性枯竭而需要降价求售,如今却因为源源不绝的购屋需求而得以维持高价。而政府,则暂时拆除了「房贷塞车」这颗政治炸弹。 那么,风险被转移到哪里了?答案不言而喻:那些在政策鼓舞下,勇敢冲入市场的年轻购屋者。他们承接了这一切,用未来 30 年甚至 40 年的收入,为这个系统的顺利运转买单。这场看似皆大欢喜的解套方案,实则是一场将系统性风险「个人化」、「未来化」的完美操作。 居住正义的糖衣,世代剥削的苦药 如果说风险转移是这项政策的「术」,那么其背后的「道」,则触及了一个更深层的道德困境:我们是否正在以「居住正义」为名,行「世代剥削」之实? 让我们检视政策出台的时机。根据多项市场数据显示,在 2024 年下半年,台湾房市已出现冷却迹象,部分区域甚至预期有 7% 至 15% 的价格修正。央行的信用管制,加上银行自身对风险的警觉,正在逐渐收紧水龙头。这是一个市场进行自我调节、让过热的价格回归理性的正常过程。 然而,新青安松绑政策,恰恰在这个时间点,如同一剂强效的兴奋剂,直接注入市场心脏。它粗暴地打断了这场健康的降温,用非市场的力量,重新点燃了需求之火。这就好像一位医生,面对一个发高烧的病人,不给退烧药,反而开给他止痛药,让他暂时感觉良好,但底下的病灶却持续恶化。 这层包裹着「帮助青年」的糖衣,内含的却是苦涩的药。对于在 2024 年底、2025 年初进场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用政策补贴换来的,更有可能是被垫高了的房价。 更致命的是,这份「礼物」是有期限的。当新青安补贴到期,利率回归正常水平,加上五年宽限期结束后本利摊还的巨大压力,这批在历史高点「机会主义式上车」的年轻人,将面临极其严峻的现金流考验。届时的断头风险,会不会成为下一场社会问题的导火线? 这就是世代间的道德困境。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是选择承受戳破资产泡沫的短期阵痛,以换取长期的市场健康与世代公平?还是选择用政策工具不断为泡沫「续命」,将一个更加脆弱、更加庞大的金融结构,留给下一个世代去承担? 而这次的选择,似乎偏向了后者。我们用今天的纳税钱(公股银行背后是全民资本)去补贴一群年轻人购买被高估的资产,这对那些同样年轻,但选择不买房、或买不起房的人,又是否公平? 这真是「及时雨」而非「助燃剂」? 当然,市场上不乏支持的声音。他们主张,此举是帮助真正有需求的自住客,是对抗「房贷荒」的及时雨。官方也一再强调,新青安申请件数已从高峰回落,且有限贷一次、强化征信等配套,不会引发炒作。然而,这些论点恐怕经不起推敲。 首先,「自住」与「投资」的界线,在台湾的房地产文化中早已模糊。当一个社会普遍存在有土斯有财、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心理时,许多年轻人的首购决策,本身就混合了强烈的投资甚至投机动机。 他们害怕的不是没有地方住,而是害怕再不上车就来不及了。政策释放的「政府不会让房市倒」的强烈信号,恰恰是这种投机心态的最大催化剂。因此,宣称这笔资金只会流向「纯自住」需求,未免过于天真。 其次,所谓「市场已趋缓,不怕过热」的说法,更是颠倒了因果。正是因为市场出现了健康的降温迹象,这次的强力干预才显得如此危险。它不是在干涸的土地上降下甘霖,而是在一堆已经开始冷却的木炭上,重新泼洒上汽油。营建股在消息一出后应声大涨,就是市场预期心理最诚实的反应。这不是「安抚市场」,这是「挑逗市场」。 最后,关于「强化征信」等风控说法,这些都只是银行授信的标准作业程序。它能过滤掉信用最差的个案,却无法抵御系统性的宏观风险。当整个政策环境都在鼓励财务体质相对脆弱的年轻人,以极高的杠杆进入一个处于历史高位的市场时,单一个案的信用审核,对于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系统性违约潮,作用微乎其微。 当防火墙倒下: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政策市」的未来 或许,这次事件最深远的影响,还不是对房价的短期刺激,而是它所开启的潘朵拉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