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研究 | Web3项目校园大使,这事靠谱吗?

这两天,Web3中文社媒关于“某些CEX向大学生提供合约体验金”的舆论持续发酵。事件起因是一条在X平台发布的爆料帖,因涉及“CEX”“大学生”“赌鬼”等敏感关键词,引发大量关注与讨论。

曼昆律师翻阅该帖下的评论发现,主流声音普遍对这种推广方式表示反对,认为大学生尚未建立成熟的价值观和风险意识,不应被作为推广目标。例如媒体BlockBeats发文《请各交易平台立即停止向大学生推广合约体验金行为》,直指此类行为本质上是“披着金融启蒙外衣的赌博诱导”;慢雾科技的余弦也转发声援,支持全面抵制。 不过,也有部分声音对此表示“见怪不怪”。有人表示自己大学期间就接触过类似推广,也有人认为大学生成年、有民事能力,愿赌服输是个人选择。 正是这种观点的分歧,让曼昆律师意识到:类似于“校园大使”计划这类,被定义为教育、启蒙、技术传播的校园推广,已经在不少校园实质落地,成为部分Web3项目品牌乃至常规获客的路径。 作为一家专注服务Web3.0 行业的律师事务所,曼昆律师也曾多次与高校链协合作,共同举办合规讲座等活动。在这些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一个共性问题: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以链协为代表的学生组织,在面对Web3项目合作时,普遍缺乏对“推广行为是否合规”的基本判断能力。 于是,一个关键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大学生到底能不能参与Web3校园大使计划?与Web3项目方的合作中,哪些行为安全?哪些可能踩线? 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校园大使计划靠谱吗? 本次引发广泛讨论的“合约体验金”事件,其合规问题几乎无需争议。 根据我国现行监管体系,无论是境内主体还是境外平台,只要面向境内居民推广未经注册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如合约交易、杠杆产品等,均涉嫌非法金融活动。即便使用“体验金”包装,只要行为本质上构成引导交易,就不具备合法性。 但合规问题并不止于此。 近年来,很多CEX在校园内落地的大使计划,不再局限于“交易激励”本身,还出现了更多看似无害、实则风险模糊的推广模式,包括但不限于:

*某交易所校园推广任务截图

  1. App推广与注册引导 部分校园大使计划要求参与者引导同学下载安装交易所App,并完成注册,有时还配合“邀请有奖”“绑定即送”等奖励机制。这类行为在平台宣传中被包装为“新用户教育”或“使用指导”,但其实质已经非常接近于未经许可的金融推广。 根据中国相关法律,任何在境内向不特定对象推介金融产品、引导开户交易的行为,都需要具备相应金融业务牌照。大学生在此类推广行为中,虽未签署正式代理协议,但其行为本质上构成了事实上的营销代表或引流方,一旦发生交易纠纷或引发监管介入,责任并不模糊。
  2. 品牌宣传与内容输出 还有一类更隐蔽的机制,是由大使协助进行交易所品牌宣传,比如在社媒社群分享品牌宣传文章、参与社交媒体互动、组织讲座等。这类操作常常被理解为“内容实习”“宣传志愿者”,但其实际效果已经对平台形象和信任构建形成影响。 在中国境内,涉及金融平台的对外推广、品牌传播也存在监管门槛。尤其是当这些内容触及“交易体验”“资产安全”“合规承诺”等敏感信息时,极有可能被认定为未经许可发布金融广告。对于组织者而言,仍然无法规避法律责任。
  3. 技术讲座与行业科普 一些平台会通过“Web3技术公开课”“区块链入门讲座”“行业发展分享会”等方式,联合校园社团开展活动。表面上看,这类内容并不直接引导注册或交易,似乎风险较低。 但需注意两点:一是主办方是否明确标注平台身份,二是内容中是否存在平台引流或产品露出。如果是由某CEX名义发起,并在讲座中介绍其产品结构、交易优势等相关内容,即便讲座主题是“加密行业现状”,也可能被视为打擦边球的金融推介行为。 Web3项目的校园大使计划更安全吗? 相较于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高风险营销路径,许多Web3项目方设立的“校园大使”计划看起来温和许多。它们往往不触及交易产品、不承诺收益,而是引导学生参与共建。 但这类大使机制就安全了吗? 可能很多人倾向于认为:“这只是知识传播”“不碰币不违法”。 然而,从法律实践角度来看,“是否合规”取决于行为的功能和影响,而不是项目本身是否去中心化或非营利。比如,以下2类就是最常见但容易被误判的合作形式:
  4. 宣传大使/社区建设 部分Web3项目方会邀请学生成为“校园大使”,鼓励其在社交媒体、线下活动中代表项目宣传或发言。比如2024年某知名公链的中文社区招募校园大使,要求参与计划的学生可以创作优质内容、运营社区、传播生态资讯以及在校园内举办线下活动等等。 亦或是成为校园社区组织者/建设者,引导大学生帮助项目进行用户导流。比如,2023年某去中心化社交平台就曾公开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校招募校园大使,以建立和扩展该项目的校园用户社区。 这类合作往往以“内容贡献”“社区自治”“去中心文化”为包装,淡化了其商业属性,也模糊了参与者与项目方之间的法律边界。但从实际效果上看,学生通过产出文章、发布视频、组织活动,已实质上承担了品牌传播者与引流参与者的双重角色。 这类行为的潜在合规隐患包括: 实际代言但身份模糊 虽然项目方可能并未明文授权,但当学生大使的内容具备“结构化、定期性、联动性”,甚至出现在官方账号转发、海报联名中,其传播行为容易被外界误认为是项目官方立场。一旦内容涉及未来计划、代币结构、生态激励等敏感信息,学生便可能被认定为“事实推广人”。 导流路径隐性但结果明确 学生发布的文章或活动宣传中,可能会嵌入注册路径、加入社区、填写钱包地址、绑定邮箱等任务入口,虽然未承诺收益,但往往与空投积分、测试资格或未来治理权利挂钩。这种“非交易路径的导流”在中国依然构成潜在金融活动触达风险。 激励机制难以判责 大使计划多为“内容排名”“项目积分”“DAO内声望制度”等结构,前期由于项目方并不直接发币或金钱激励,使得学生难以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与法律责任。而一旦平台事后因违规被调查,学生内容却可能成为证据链的一部分。
  5. 品牌合作/联办活动 除个人大学生参与外,Web3项目方在校园的另一常见合作模式是与学生组织(尤其是链协)进行联合办活动或品牌共建。例如,以“技术讲座”“DAO公开课”“开发者黑客松”“Web3趋势研讨”等名义开展线上线下联合活动,或通过赞助形式在活动物料、讲者安排、宣传渠道中嵌入品牌露出。 这类合作往往不涉及显性金钱交易,项目方多以“内容支持方”“联合主办方”的身份参与,由链协负责落地执行和对接校内资源。由于不发生资金流转,学生组织往往将其视为纯粹的技术交流或行业学习项目,缺乏对合规问题的基本识别。 但现实中,一旦活动中出现与虚拟资产相关的内容展示、用户引导路径,或合作未经过学校审批备案,学生组织或可能被实质性地卷入“非法金融活动协助”的法律风险中。比如: 活动形式中立,内容实质导流 有些活动虽打着“技术主题”的旗号,实质内容却包含项目机制介绍、经济模型拆解、空投资格预告等环节,或在PPT/演讲中附带二维码扫码、加入项目群、填写测试表单等参与路径。这种导流行为若未加以披露与限制,即使学生组织未直接牟利,也可能被认定为推广协助方。 项目身份不明,合作边界不清 如果部分项目方为境外DAO、未注册主体或“拟发币平台”,其法律资质本身不明确,若学生组织协助其在校内进行传播、组织活动,可能被视为为境外未备案VASP提供便利,触及政策红线。 未经审批的校内品牌露出 一些学生组织可能会在活动中直接使用项目Logo、官网链接,甚至在宣传海报中与项目方并列署名“主办/合作方”,如果未向校方申请校内宣传或品牌合作许可,可能会导致组织在法律或校纪上均处于无保护状态。一旦活动出现投诉或争议,学生组织可能成为被问责主体。 曼昆律师建议 在Web3行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生作为最活跃的技术接受者和社区建设力量,确实拥有天然的参与热情与建设价值。因此,曼昆律师非常支持大学生参与技术创新与生态共建,并鼓励高校链协成为推动行业认知的重要节点。 但“参与”并不等于“放任”,因此我们建议从以下三个方向出发,以“能做什么、怎么做更安全”为原则,设定实操框架: 明确参与定位,不做“代言人” 如果你是项目大使、内容创作者、社区贡献者,建议在个人简介、发文中明确标注“个人观点,不代表项目官方”,避免误导他人或承担事实代言责任; 同时,不建议参与撰写项目代币机制、治理结构等涉及未来收益或分配权的内容,尤其在国内平台传播时应避免出现“预期收益”“空投时间”“价格展望”等词汇。 参与链上活动时,留存风险记录 如果你准备参与项目内测、链上交互、钱包绑定等活动,建议保留项目原始规则说明截图,确认其未涉及合约交易、杠杆引导或资产募集;若需要邀请他人参与,应主动提醒“该项目未在中国境内注册或备案,相关权益存在不确定性”,避免因邀请行为引发误导或责任连带。 学生组织合作需走“校内合规路径” 与任何Web3项目开展联合活动前,链协/学生组织应完成三项动作: 明确项目方身份与法律注册地; 将合作内容提交至校方审批(如含有外部品牌、线上活动、资助等事项); 制作风险提示页或合规免责声明,以减轻组织方对活动内容的法律责任。 合规不是拒绝探索,而是让探索成为值得长期投入的事业。 我们欢迎学生加入Web3建设,也欢迎项目方与校园建立共创机制,但请在合作前提下,提前划清法律边界,确保每一次尝试都“留痕、可回溯、可免责”。 如你或者你所在组织计划与Web3项目开展联合活动、申请支持或参与技术共建,欢迎联系曼昆律师获取专项合规建议。

/ END. 本文作者:Iris、卢文龙

查看原文
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非招揽或要约,也不提供投资、税务或法律咨询。详见声明了解更多风险披露。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ไทย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