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广场 · 中秋创作激励限时开启!
创作点亮中秋,带热门话题发帖,瓜分 $5,000 中秋好礼!🎁
立即报名查看详情 👉 https://www.gate.com/campaigns/1953
💝 新用户首次发帖并完成互动任务,即可瓜分 $600 新人奖池!
🔥 今日热门话题: #我最看好的AI代币#
山寨季蓄势待发,AI板块代币普涨, #WLD# 、 #KAITO# 领涨,龙头 WLD 单日暴涨近48%,AI、IO、VIRTUAL 顺势跟上。近期你计划布局哪些潜力 AI 币?快来分享你的投资心得吧!
发帖建议:
1️⃣ AI 板块未来发展你怎么看?
2️⃣ 你最近看好哪些 AI 币向大家推荐?理由是什么?
3️⃣ 你最近的 AI 币种交易策略如何?
快带上 #我最看好的AI代币# 和 #Gate广场创作点亮中秋# 发帖,内容越多越优质,越有机会赢取 $5,000 中秋好礼!
矽谷游学总结:Crypto、AI 与矽谷的创新奥秘
矽谷游学笔记:探讨美国科技界对 Crypto 荣景的共识、产业焦点转向 RWA 的趋势、对 AI 泡沫的看法,以及矽谷独特的「熟人圈层」创新文化。本文源自 深潮TechFlow 所着文章,由动区整理、编译及撰稿。 (前情提要:AI 时代你更该背熟:矽谷创业之父 Paul Graham 给创业者的 13 条箴言 ) (背景补充:纽约时报:矽谷科技巨头员工的美好时代已走到尽头 ) 新一轮 Crypto 繁荣正在成为共识。 8 月 17 日至 23 日,我参加了 Uweb 组织的 2025 美国矽谷 Crypto 产业游学团活动。我没有完整的参加过这种形式的游学团,这是第一次。以前远观游学这种形式,距离产生偏见,颇有不以为然之感。本来素不相识的一群人抱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临时凑到一起,在很短的时间里走马看花,能学到什么?我原先是很怀疑的。尤其是看到别人写的一些声情并茂、用力过猛的游学总结文字,广告感十足,反而可疑。 这一次我自己亲身全程参与,出乎意料,竟然非常有收获。矽谷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我在矽谷的故旧也比较多,去的次数也多。尤其是最近这一年,因公因私,去了好几次,所以在这次行前期望不高。常来常往的地方,也算是国人赴美科技朝圣的热门景点,各种诚意分享和吹捧炫耀的内容看得多了,还能有什么新鲜的?然而这次在于佳宁校长率领之下,二十几位团友一起度过了内容丰富、资讯量爆炸的一周,实话实说,获得感满满。事后我自己反问,为什么我自己去了几次,也见了不少人,却并没有这么大收获呢?答案似乎也很显然,自己去矽谷,只能把自己的资源网路用起来一部分,而游学团这种形式,则能把组织者和所有团友的资源网路聚合叠加起来,形成能量场,集中释放,与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形成了很多碰撞,触发了很多思考。回到澳洲之后,沉淀了几天,现在更觉得有必要把这次游学的一些主要收获总结成文字,跟读者分享。 因为这次的游学,我之前香港行的系列总结文章也耽搁下来。不过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去了矽谷一趟,有了对比,对于香港 Crypto 的形势反而认识得更加清楚了。这一段时间我会集中精力把矽谷和香港行的总结文章陆续写出来。不过趁着记忆犹新,我想插个队,先把矽谷行的总结发出来。有一些读者在后台一直催更我的香港行总结,请各位稍等,我这次一定不会食言。 这次游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可能进行完整的记录,我只是将自己体会最深的若干个点总结成文字。每一节一个主题,每一节都可视为一篇独立文章。仅代表我个人的思考,既不能完整客观地反应本次游学的全貌,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方面的建议。 新一轮 Crypto 繁荣正在成为共识 我本次矽谷之行的主要发现,就是美国科技界已经普遍形成了共识,认为一轮 Crypto 的繁荣即将到来。我们见到和交流的每一个人,无论参与 Crypto 程度深浅,也无论对于 Crypto 的认知,甚至也包括一些对 Crypto 抱持偏见的人,都认为 Crypto 将迎来一个繁荣期。在作出这一结论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态度,比如中国和欧洲是否会跟进,而是认为,哪怕全世界其他地区不跟进、不响应,仅仅依靠美国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条件,就已经足以掀起这样一场行业繁荣。 这种乐观的根源,毋庸讳言,主要就是川普政府的 Crypto 新政。除了积极推动稳定币法案(GENIUS Act)和市场结构法案(CLARITY Act)之外,川普团队的核心成员在各种场合公开支持 Crypto,并躬身入局,深度涉足相关业务。因此,随着各方面条件的逐渐聚合,矽谷的人们普遍认为,Crypto 产业即将迎来一个长时间、大规模的繁荣,而美国不单是这一轮 Crypto 繁荣的策源地,而且也将是中心。 这种判断传递了一种紧迫感。 在这次行程的最后一天,我参观了史丹佛大学工学院黄仁勋楼,看到了下面这件展品:1996 年 Google 两位创办人在史丹佛博士生宿舍里手工搭建的 Google 第一台伺服器,外机箱用了很多乐高积木拼接而成。这是史丹佛工学院一个著名的展品,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但我这个年龄的人看到它,确实还是别有感触。曾经有了解中国网路历史的人告诉我,大概就在这台伺服器诞生前后,中国对于网路的管理办法曾经很幸运地选对了方向。当时曾有方案是由电信部门按照管理固定电话的方式来管理网路,如果真的走了这条路,则今天的中国网路恐怕是泯然众人,过去二十多年的中国故事也肯定是面目全非。幸好当时中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三十年来网路产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时移世易,不知道三十年后的人们还能否带着一种「我们没有错过」的自信来谈论中国的区块链产业。 「稳定币大战」并未如期而至 7 月美国稳定币法案通过的时候,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轮讨论稳定币的热潮。当时我曾经有一个判断,认为法案一通过,所有有条件发行美元稳定币的机构和公司都会很快发行美元稳定币,短时间内就会发生一场稳定币大战。这次去矽谷,我的目的之一就是想了解这种情况是否正在发生。 为什么这件事情重要?因为它关系到「稳定币支付」的普及速度。了解这个领域的人都知道,稳定币在跨境支付方面相比于传统支付有很大的效率提升。但是,传统支付目前是被充分竞争的一个领域,各个赛道上都有实力强大的玩家。稳定币支付虽然先进,但是目前还没有出现强大的解决方案服务商,要想撬开一个缝隙也并不容易。真正能够推动稳定币快速冲击传统支付的,就是催化现有的支付企业以及银行主动发行稳定币。而一场稳定币大战能够制造一种紧迫感,大大加速这个进程。 但很遗憾的是,矽谷之行使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原先的看法有误。我们并没有看到「稳定币大战」的发生。这并不是说没有新的稳定币在策划和设计之中,正在我写作本文的时候,Hyperliquid 宣布要发行新的美元稳定币 USDH,这当然证明会不断地有新的玩家加入稳定币的战队。但是,确实没有出现想像中的那种「一拥而上」的局面,特别是银行和网路大平台,他们本来是能够从发行稳定币当中获得最大利益、并且最能够有力推动稳定币支付进入实体经济的玩家,但是到目前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