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行业的从业者都在关注着同样的新闻头条:
这些正是我们曾经渴望的“利好全到”。
可为什么价格却持续下行?
为什么比特币涨幅回吐,而美股今年上涨了15-20%?即使“加密货币不再是骗局”成为主流观点,你心仪的山寨币依然深陷水下?
让我们来深入剖析。
Crypto Twitter始终默认:
“只要机构进场,监管清晰,摩根大通发行代币……牛市就会爆发。”
机构真的来了,利好也落地,但行情依然原地踏步。
投资的终极问题是:
利好是否已反映在价格中?
这始终难以判断。但市场的反馈却很直接:
我们要的都实现了——价格却依然无动于衷。
市场会失效吗?当然可能。
根本原因在于,大部分加密资产与现实脱节严重。
拉远视角看全局。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质疑区块链技术的潜力,也很少有人再把整个行业视作骗局。那个阶段已经结束。
但“潜力”并不能回答根本性问题:
全行业不过4000万活跃用户,真能支撑几万亿美元市值吗?
与之对比,OpenAI传闻将以近1万亿美元估值上市,其用户数是整个加密生态的20倍。
感受下这个巨大差距。
此刻,真正的问题变得突出:
从现在起,如何才能最优地参与加密行业?
历史上,最核心的机会在基础设施层,比如早期ETH、SOL、DeFi。
那一波确实奏效了。
但今天呢?这些资产的估值几乎预设了100倍用户量、100倍手续费,“完美定价”,丝毫没有安全边际。
本轮周期给了我们无数“利好新闻”,但有几个现实已然清晰:
如果这个差距持续过大,最终市场会收回信任,尤其当你开始有营收时更是如此。
资金总是追逐动量,这就是现代市场的本质。现在,AI是主角,加密已退居二线。
Stripe推出Tempo就是警示信号。企业不会仅凭Bankless说以太坊是“世界超级计算机”就用公链。他们会选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所以,Larry Fink认可加密不是骗局并不会让你的币包大涨,这一点并不令人意外。
当市场已完美定价时,一句鲍威尔的风声或黄仁勋的一个微表情都可能掀翻整个逻辑体系。
我们来简要计算一下主流公链的核心数据。
先看质押(非盈利):
约41900万SOL质押 × 6% ≈ 2500万SOL/年
每枚约140美元,年“奖励”约35亿美元
约3380万ETH质押 × 4% ≈ 135万ETH/年
每枚约3100美元,年“奖励”约42亿美元
很多人把质押回报视作价值捕获:
“看,质押者能赚钱!这就是价值捕获!”
其实不然。质押奖励不是价值捕获。
它们是通胀、稀释和安全成本,并非实际盈利。
真实的经济价值=手续费+小费+用户支付的MEV,这才是区块链最接近“收入”的部分。
在这方面:
因此,目前大致情况如下:
这些只是大致估算,无需绝对精确。我们不是在交SEC材料,只需确认没有离谱偏差。
而这还没涉及最大问题:
这些并非稳定的企业级收入流。
而是高度周期性、投机性、反复出现的资金流:
牛市手续费、MEV激增,熊市则消失无踪。
这不是SaaS式的持续收入,更像赌场营业额。
一家仅在牛市“客满”的赌场,根本不配享有Shopify那样的高估值倍数。
商业本质不同,估值倍数当然也该不同。
没有哪个世界里:
以太坊市值4000亿美元,年收入也许只有10亿-20亿美元(且极度周期性),还被视为“价值买入”。
这意味着200-400倍P/S,增长放缓,L2分流加剧。ETH并不像联邦政府征税,反而像个只能收州税的中央政府,而增值大头都被L2(各州)分走了。
我们把ETH神化为“世界计算机”,但现金流与估值严重脱节。以太坊如今更像思科:早期领先,估值错配,历史高点或许再难回归。
相比之下,Solana估值虽然不低,但相对ETH“理性”不少。
年化收入个位数十亿美元,对应750-800亿美元市值——20-40倍P/S。
依然偏高,但相较ETH算“便宜”。
“致LP:我们跑赢了ETH——但基金还是亏了80%。”
归根结底,我们把赌场流量当成了持续性软件收入来定价。感谢参与。
换个角度看:
英伟达作为全球最受追捧的成长股,市盈率也只有40-45倍(不是销售额,是净利润!),而且:
再次强调:上面这些链的收入,来源本质还是周期性赌场流量,而非可持续、可预测的现金流。
实际上,这些链理应享有折价估值,而不是科技溢价。
如果行业手续费无法从投机循环转变为真实、持续的经济价值,绝大多数估值都将被重新定价。
终有一日,市场会回归基本面,但现在还没到。
目前:
我们已经搭建起全球资金可24/7低成本流转的基础设施……却把最优场景用在了老虎机。
短视贪婪,长期懒惰。
引用Netflix联合创始人Marc Randolph的话:“文化不是你说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
别再跟我谈去中心化,当你的主打产品是Fartcoin的10倍杠杆永续合约时。
行业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唯有如此,我们才有望从“过度金融化的小众赌场”迈向真正的长期行业。
我并不认为加密行业会就此终结,但我相信这是“序章”的终点。
我们对基础设施投入极大——链、跨链桥、L2和相关基础设施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但在实际应用和用户增长上投入严重不足。
我们总爱炫耀:
但用户只关心:
回归现金流。
回归单位经济。
回归本质:谁是用户,我们在解决什么问题?
我坚定看多加密行业已十余年,这一点未变。
我依旧坚信:
但我不认为,下一个十年的最大赢家会是今天的L1或L2。
历史上,每一轮科技浪潮的最大赢家都诞生于用户聚合层,而非基础设施层。
互联网让算力和存储成本大幅下降,真正积累财富的是Amazon、Google、Apple——那些用廉价基础设施服务数十亿人的公司。
加密行业同样如此:
当前最大机会,是让这项技术深度融入具备规模的企业。淘汰陈旧的金融基础设施,用加密底层真正降本增效——如同互联网悄然改造零售到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到无法忽视。
所有人都采用互联网和软件,因为它经济合理。加密行业也不例外。
我们可以再等十年让格局自发演变。
也可以现在就着手行动。
那么,现在我们该如何应对?
现在是时候重新评估一切:
我们还太早,至今还把币价当技术成熟的判断标准。没人会因为亚马逊或微软股价本周表现好就选用AWS或Azure。
我们可以再等十年让企业逐步采用。
也可以现在就全面推进。
让真实GDP上链。
任务尚未完成。
反思,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