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穩定幣在 2025 年學會了「無聊的力量」
作者:Louis, Trendverse Lab
在 2025 年的衆多行業動態中,Tether 大幅提升黃金儲備這一舉動無疑引發了廣泛討論—— **截止第三季度末,Tether 黃金儲備從 53 億美元已躍升至 129 億美元,增幅高達 143%,規模甚至超過部分國家的官方持倉。**與此同時,它從匯豐引入專業的貴金屬交易團隊,將黃金納入更系統化的資產管理策略中。
這並不是穩定幣行業的主線事件,卻爲理解 2025 年的整體變化提供了一個鮮明切口。今年,監管框架陸續定型,Circle 成功上市,美歐港對穩定幣的合規要求逐漸明朗,企業支付與跨境清算需求同步上升—— 一系列結構性因素促使穩定幣從高速增長的階段,邁向更接近金融基礎設施的角色。
也正是在這種變化下,一個表面上矛盾的現象出現了:2025 是穩定幣制度重塑最密集的一年,卻也是市場討論度下降最明顯的一年。社交媒體的熱度消退,但規模、使用量與機構需求卻持續增長。於是,一個真正值得追問的問題隨之浮現:爲什麼穩定幣在經歷如此劇烈的變革後,反而顯得「無聊」了?
這個問題,也構成了回顧 2025 年穩定幣發展軌跡的起點。
一、2025:從預期狂熱到制度落地,再到冷靜考驗的一年
(1)5 月前:預期推動的熱度 —— 市場沉浸在「監管紅利前夜」的興奮中
如果要爲 2025 年初的穩定幣市場尋找一個關鍵詞,那必然是「預期」。在 1 月到 4 月的這段時間裏,盡管監管框架尚未正式落地,但圍繞制度成形的想象已經足以把市場情緒推至高點。
歐盟進入 MiCA 二級規則的關鍵階段;美國頻繁釋放草案信號;香港金管局開放穩定幣沙盒,使亞太市場重新煥發活力。對於資本、企業端和加密機構來說,這些跡象共同指向一個判斷:2025 將是穩定幣全面納入主流監管體系的年份。
預期的累積讓市場在真正變化發生之前,就已經提前熱了起來。穩定幣總市值在第一季度穩步攀升,USDC 在多個地區的企業結算量明顯擴大,跨境支付、貿易融資以及錢包端的試點速度都在加快。Tether 年初的黃金增持也曾引發關注——當時僅 53 億美元,被視爲常規的儲備結構調整,並未脫離技術層面的理解。
彼時討論的密度幾乎達到了峯值:媒體、研究機構、社交平台都在圍繞「監管將至」「企業採用提速」「穩定幣正在進入下一階段」展開討論。在一個長期依賴情緒的行業裏,預期往往比事實來得更早、也更猛烈。
然而真正改變行業軌跡的,並不是這一階段的熱度,而是隨後的實際落地。
(2) 5–9 月:利好密集落地 —— 監管、IPO、儲備升級共同將穩定幣推入「制度層」
從 5 月開始,穩定幣行業迎來今年真正的分水嶺。年初所有關於監管與機構進場的預期,在短短數個月內被密集兌現。香港率先完成《穩定幣條例》立法,將資本金、流動性和贖回要求寫入地區監管框架;
緊接着 Circle 於 6 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完成上市,融資 11 億美元,市值一度突破 200 億美元,成爲首家站上全球資本市場的穩定幣發行商;7 月,美國正式通過 GENIUS Act,將 1:1 流動儲備、月度審計、破產優先權等核心條款納入聯邦法律。這是穩定幣歷史上第一次,美、歐、港三大監管體系幾乎同步落地,爲行業確立了清晰的全球制度基礎。
與此同時,行業內部也在完成結構性調整。Tether 的儲備策略在這一階段發生明顯變化:黃金持倉在第三季度升至 129 億美元,大幅提升非債券資產的專業化管理比重;在監管強化與機構需求增長的背景下,其儲備從單一的美元資產結構,向更接近「一籃子價值儲備」的方向演進,呈現出更穩定、更接近央行式的風險管理思路。
這幾個月,市場的情緒不再像年初那樣依賴預期推動,而是一種「落地後的確定感」。穩定幣從加密行業的技術產品,實質上向具有法律地位與制度約束的金融基礎設施邁出關鍵一步。
而即便當時的市場普遍認爲一切已回到正軌,後續的市場波動仍提醒人們:制度落地並不意味着行業將一路平靜。
(3)10–11 月:壓力測試與脫錨事件 —— 熱度消失,但基礎反而更穩固
10 月 11 日的脫錨事件讓市場短暫從強勢落地的節奏中抽離出來。USDe 在宏觀情緒下探至 0.60 美元,隨後 11 月初,多條 DeFi 資金池出現連鎖性失衡,穩定幣價格的輕微偏離與主流加密資產的回調共同形成了一次小型衝擊。這是一場劇烈但典型的 「鏈上壓力測試」 ,驗證的是系統在高波動環境下的承壓能力。
不同於過去幾年的反應,這次波動並未演變成系統性危機。USDT 與 USDC 的核心流動性池保持穩定,機構資金並未撤離,跨境支付與企業結算也未受到實質影響。即便在事件發生之後,穩定幣總市值仍穩定在三千億美元上方,價值流動的規模持續增長。
市場在這一階段意識到:監管框架、儲備質量與機構採用所提供的「安全邊際」,已經開始真正主導穩定幣的運行邏輯,而非市場情緒本身。
也因此,10 月後的熱度下降並非衰退,而是一種更成熟的外觀——穩定幣進入了一個不會隨着情緒起伏而波動的階段。討論變少,但使用變得更深;聲音變輕,但基礎變得更穩。這正是穩定幣邁向基礎設施化的顯性信號。
二、從市值、儲備到鏈上數據:穩定幣的成熟已成既定事實
*數據來源:*Defilama StableCoins
即便撇開敘事與監管,僅從數據本身就足以看出:穩定幣已經進入一個以實際使用與機構需求驅動的全新週期。DefiLama 的數據表明,截至 2025 年 11 月,穩定幣總市值長期保持在 三千億美元以上,其中 USDT 佔比超過六成,USDC 約爲 24%。這種集中並非競爭缺乏,而是監管落地後,市場自動向透明度更高、儲備質量更好的發行方聚攏,是機構化階段的典型特徵。
*數據來源:*MacroMicro USDT
爲了更具代表性地觀察行業現狀,我們以市場佔比最高的 Tether 作爲參考。根據 MacroMicro 的最新儲備披露,美國國債在其資產結構中佔比超過七成,總規模突破 1350 億美元。
BraveNewCoin的報道更指出,Tether 已成爲全球第 17 大美國國債持有者,超過包括韓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其餘儲備則由黃金、隔夜回購、現金以及少量比特幣構成,使其儲備模型愈發接近 「主權級儲備組合」 ,反映出整個行業在制度化階段的風險偏好轉向高質量資產的趨勢。
*數據來源:*Messari Stablecoins
鏈上數據同樣展示了穩定幣市場的成熟面貌。Messari 的追蹤顯示,過去一年穩定幣鏈上轉移規模超過 25 萬億美元,累計轉帳筆數突破 32 億,活躍地址達到 160 萬,增幅均在 30%–60% 區間。這些增長並非由投機推動,而是來自跨鏈清算、交易所結算、企業付款、鏈上托管與跨境匯款等真實場景——每一類都屬於高頻、剛需、可持續的價值傳遞需求。
*數據來源:*Token Terminal
TokenTerminal 的數據進一步揭示了結構性變化:過去一年 Circle 的穩定幣轉帳量高達 34.5 萬億美元,遠超其他競爭者,Tether 以 14.5 萬億美元緊隨其後。從周度趨勢來看,9 月之後鏈上活動顯著抬升,恰好對應監管落地、企業採用加速後的階段性增長。
與此同時,穩定幣正在持續滲透更廣泛的商業網路。Visa、PayPal 與多家跨境支付機構不斷擴展穩定幣結算通路,企業級 API 和錢包基礎設施正在標準化。CoinDesk 引用的研究預計,到 2030 年全球 5%–10% 的商業交易可能在穩定幣軌道上完成,對應 2.1–4.2 萬億美元的規模。這一判斷不再停留於投機模型,而是基於支付網絡集成度、企業採用曲線、儲備透明度與跨鏈互操作性的長期改善趨勢。
綜合來看,一個更加清晰的行業輪廓正在成形:**穩定幣正從加密生態的底層模塊,向全球金融系統的底層結算軌道演進。它的增長越來越少依賴價格波動與敘事熱度,而更多依賴制度、儲備、安全邊際與跨場景的價值流動。**這種結構性變化,正是穩定幣在 2025 年步入成熟階段最明確的信號。
三、「低存在感」如何成爲穩定幣最大的護城河
經歷一整年的監管成型與機構加速採用後,穩定幣在 2025 年呈現出一種與往年截然不同的面貌:它不再主導社交媒體,也不再成爲行業敘事的焦點。討論減少、情緒降溫、關注度回落——但越是如此,越能看清一個事實:穩定幣能夠走到今天,恰恰因爲它成功地「變得無聊」了。
這並不是反諷,而是對其發展階段的精準描述。穩定幣之所以能夠進入全球金融體系,正是因爲它擺脫了「新技術產品」的身分,成爲一種不需要反復解釋或推銷的金融工具。真正的基礎設施從來都不依賴熱度,而依賴穩定性、可預測性與制度化的運行模式。穩定幣在 2025 年完成的正是這種價值沉澱。
當一種資產從公衆舞臺退到後臺,它的功能反而更穩定、更深入。穩定幣不再像一款新產品那樣被關注,是因爲它的角色已經從「供選擇的工具」變成「默認存在的系統」。用戶不再需要學習如何使用它,企業在集成時也不再猶豫,它像電力、像銀行清算一樣自然發生。用戶越意識不到自己正在使用穩定幣,越說明它已進入真正成熟的金融範疇——結算、清算、支付、托管這些最基礎、最關鍵、也最不需要討論的層面。
**這份「無聊」也恰好劃出了穩定幣與其他加密賽道之間的分界線。**在 AI Agent、再質押、Meme、甚至傳統 DeFi 的熱點中,熱度往往來得猛烈,退得也快;它們的存在高度依賴情緒、敘事與想象力。一旦用戶興趣下滑,賽道甚至可能瞬間失速。而穩定幣的路徑則完全不同:它通過降低波動、提高透明度、建立審計標準,把自己打磨成一套幾乎不可替代的底層工具——成爲別人繞不開的基礎工具。
正因爲沒有戲劇性,穩定幣才能跨越週期;正因爲不需要炒作,它才能被企業系統、支付網絡、跨境供應鏈以及監管體系所接受。對一個金融基礎設施而言,最大的成功從來不是「引發討論」,而是「變得不被討論」。
所以,當外界覺得穩定幣變得無聊時,它其實完成了最關鍵的一躍:從加密產品轉向全球金融基礎設施。它之所以無聊,是因爲它已經成功。
四、隱形風險與未來展望:穩定幣成熟之後,還站在怎樣的分岔口?
盡管穩定幣在 2025 年已經進入制度化軌道,但在穩健運行的表層之下,仍存在幾項不可忽視的隱形風險。最核心的一點是,**穩定幣的規模越大,與全球宏觀環境的關聯度就越高。**在利率週期下行、美國財政壓力持續存在的條件下,大規模持有短期國債的穩定幣發行方,對收益率、債券價格與主權信用的敏感度都會同步提升。這意味着,穩定幣的風險不再來自鏈上,而是部分遷移至傳統金融體系——這種「風險結構轉換」,是機構化階段的必然成本。
其次,監管盡管實現了框架落地,**但全球仍缺乏對跨境使用、儲備披露與多抵押模式的統一標準。**美歐港的制度雖已成型,但並不完全一致,這使得穩定幣在跨司法區流動時,仍需要面對不同的合規要求,也爲未來的監管協調留下懸念。此外,CBDC 的推進速度也可能對穩定幣形成中長期競爭壓力,尤其在跨境支付與企業結算等場景中,央行數字貨幣與穩定幣之間的關係,仍處在「合作、替代與並存」的動態平衡中。
即便如此,從更長期的視角看,穩定幣所面對的並不是增長約束,而是 角色升級的問題。隨着監管清晰、企業採用深化、支付網絡標準化,穩定幣正逐漸從加密世界的內部工具,向全球金融體系的底層接口演進。未來幾年,它有可能承擔比今天更重要的職能:作爲跨境貿易的美元替代路徑、作爲金融市場的實時結算層、作爲企業資金流的高效通道,甚至作爲全球資本流動的新型「數字美元」網路。
換言之,穩定幣的未來風險不在於「能不能繼續存在」,而在於「它會演化成怎樣的全球基礎設施」。在監管、技術與宏觀環境的共同推動下,它所面對的將不是消失的可能性,而是擴張後的責任與約束。穩定幣已經邁入成熟期,而它的下一段旅程,將關乎全球金融體系如何重新定義價值流動的速度、方式與邊界。
如果趨勢繼續延伸下去,穩定幣最終可能不止是美元的數字外殼,而是全球資金流動的『母協議』,成爲互聯網時代最通用、最深層、甚至被默認爲金融語境的一種新單位。
五、結語
穩定幣在 2025 年跨過了一個關鍵門檻:從敘事焦點,走向金融系統中默默運轉的底層。監管框架的落地、企業級採用的擴大、儲備結構的成熟化,共同把它從「需要理解的產品」推向「默認存在的基礎設施」。
它之所以顯得無聊,是因爲它的運行已不再依賴情緒,而是靠制度、透明度與真實需求支撐。這種低調,意味着它正在脫離加密市場的情緒週期,進入與全球金融體系並軌的階段。
在一個不斷被新概念、短熱點與情緒波動拉扯的行業裏,能夠做到「不需要被討論」本身就是稀缺能力。穩定幣的價值不在於驚豔,而在於穩定;不在於喧譁,而在於持續。
當它不再成爲話題,它反而開始真正發揮作用——這正是成熟的標志,也是它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