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中本聰遺失的電子郵件揭示了比特幣的秘密,距今已經17年
2008年11月8日——就在發布比特幣白皮書僅僅八天後,中本聰向密碼學郵件列表發送了一封電子郵件,主題為「比特幣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
解釋比特幣自我調節天才的2008年電子郵件
(來源:X)
中本聰在2008年11月的電子郵件中,提出了一個曾經讓早期數字貨幣嘗試失敗的根本挑戰:如何在計算能力波動的情況下保持區塊產出的穩定。郵件中寫道:「硬體速度的提升已經被處理:為了彌補硬體速度的提升以及隨著時間推移對運行節點的興趣變化,工作量證明的難度由一個移動平均值來決定,目標是每小時產生一定數量的區塊。如果產生速度過快,難度就會增加。」
這個難度調整機制代表了中本聰最巧妙的解決方案之一。郵件中繼續說道:「隨著電腦變得更快,應用於創建比特幣的總計算能力增加,難度會成比例地提高,以保持新產出量的穩定。因此,預先知道每年會產生多少新比特幣。」
經過17年,這一預測證明非常準確。儘管比特幣的哈希率從2009年的幾乎為零增長到2025年的超過600艾哈希每秒,區塊仍約每10分鐘產生一次。難度調整每2016個區塊(大約兩週)進行一次,確保比特幣的2100萬供應上限不會受到從CPU到GPU、ASIC甚至量子抗性系統的礦機硬體進步的影響。
( 誰是中本聰?比特幣的發明者
中本聰是用來指代在2008年10月31日發布《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白皮書的個人或團體的化名。這份九頁的文件描繪了一個建立在密碼學證明而非對第三方中介信任之上的去中心化點對點金融系統的願景。
中本聰在科技創新者中獨特之處在於有意保持匿名。所有交流都僅通過電子郵件和論壇帖子進行。沒有個人資料、沒有照片、沒有可驗證的背景資訊。這並非偶然,而是與比特幣的無信任哲學相符的策略設計。
中本聰一直活躍於比特幣早期的開發工作,從2007年開始參與第一版軟體的開發,並一直參與社群討論直到2010年。最後一次已知的通信是一封發給另一位加密貨幣開發者的電子郵件,內容是「他們已經轉向其他事情了」。此後,一切沉寂。
) 中本聰的革命性解決方案:雙重花費問題
在中本聰出現之前,數字貨幣面臨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雙重花費。與實體貨幣只有一份存在不同,數字代幣理論上可以被複製並多次花費。早期的解決方案是引入可信的第三方中介,如銀行,來驗證交易——但這又重新引入了數字貨幣旨在消除的中心化控制。
中本聰的突破提出了一種去中心化的方法,利用分布式時間戳伺服器,通過工作量證明來生成「交易的時間順序的計算證明」,這一概念借鑑了密碼學家亞當·巴克的Hashcash系統。
中本聰解決方案的關鍵組成部分
分布式帳本:交易記錄在數千個網路節點之間共享,而非由中心權威持有
密碼學安全:Merkle樹和SHA-256哈希使篡改歷史交易在計算上變得不可行
工作量證明共識:礦工競爭解決數學難題,多數計算能力決定有效鏈
經濟激勵:區塊獎勵###最初為50 BTC,2024年減半後為3.125 BTC###,使礦工利益與網路安全保持一致
由於交易記錄分散在多個節點上,要控制超過50%的計算能力才能重寫帳本——隨著比特幣哈希率的增長,這變得越來越昂貴,甚至消耗的電力超過一些國家的用電量。
( 百億美元的問題:中本聰的比特幣財富
區塊鏈分析顯示,中本聰控制約100萬個比特幣,分散在數千個錢包地址中,儘管一些研究人員估計在750,000到110萬個比特幣之間。以2024-2025年的價格範圍90,000至110,000美元計算,這相當於750億到1200億美元的財富——如果視為一個人,中本聰可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目前唯一確定的中本聰地址是創世區塊地址,該地址持有最初不可花費的50比特幣,於2009年1月3日挖出。截至2024年10月,該地址持有略超過100比特幣,並持續累積,社群成員會送出代幣以示感謝。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估計的約100萬比特幣從未被移動過。這種沉睡狀態有雙重作用:一方面,將供應從市場中抽離,可能支撐價格上漲;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如果中本聰開始出售比特幣而引發的市場恐慌。任何來自已知中本聰地址的單一交易都會引發全球金融頭條,並可能導致比特幣價格的劇烈波動。
) 主要嫌疑人:誰可能是中本聰?
儘管記者、研究人員和執法機關進行了大量調查,中本聰的真實身份仍然未知。有幾個人被提出作為候選人,但最終都被排除或未被證實:
德里安·中本聰:2014年3月,《新聞周刊》記者莉亞·麥格拉斯·古德曼曾指出一位居住在加州的64歲日裔美國工程師Dorian Nakamoto,但他強烈否認參與比特幣的創建,後續調查也未找到任何可信證據將他與比特幣聯繫起來,僅是名字巧合。
哈爾·芬尼:第一個接收比特幣交易的人,與德里安·中本聰住得很近,並且在早期比特幣開發中扮演重要角色。芬尼在密碼學和點對點系統方面的背景使他成為有力候選,但他在2014年ALS去世前一直否認是中本聰。有些理論認為他可能與中本聰合作或啟發了這個化名。
尼克·薩博:這位計算機科學家和法律學者在2005年提出了“比特金”,被視為比特幣的概念前身。語言分析顯示薩博的寫作風格與中本聰相似,他的密碼學專業也符合比特幣的技術水準。然而,薩博多次否認自己是中本聰。
克雷格·賴特:這位澳大利亞計算機科學家自2015年起多次聲稱自己是中本聰,甚至參與訴訟聲稱擁有比特幣版權。2024年2月,倫敦高等法院最終裁定克雷格·賴特不是中本聰,法官詹姆斯·梅勒表示,對賴特的證據“壓倒性地不足”。賴特曾起訴Crypto Open Patent Alliance,反對他聲稱自己是中本聰的說法,結果判決證明他虛假聲稱中本聰的身份。
為何中本聰的匿名性對比特幣如此重要
有人認為,中本聰的持續匿名不是偶然,而是比特幣運作和哲學的核心:
去中心化的維護:揭露中本聰的身份會形成事實上的中心權威,破壞比特幣的無信任架構。沒有已知的創始人,沒有人能聲稱對協議變更擁有特殊權威。
無信任系統的理念:用戶不需要相信中本聰的意圖、能力或道德——他們相信數學和代碼。匿名強化了系統獨立運作的理念。
社群驅動的發展:中本聰的缺席為來自不同背景的貢獻者創造了空間,共同塑造比特幣的演進。比特幣核心開發由數百名貢獻者共同推動,而非遵循某個創始人的願景。
專注於技術:沒有其他加密貨幣項目中常見的名人創始人崇拜,焦點始終在比特幣的技術優勢和普及上,而非創始人崇拜或醜聞。
個人安全:控制超過百億美元的數字資產的個人,面臨極高的安全風險,包括綁架、勒索和國家層面的脅迫。
2025年中本聰的遺產
隨著比特幣接近每枚10萬美元,並逐漸成為“數字黃金”,獲得企業、投資基金甚至國家的機構採用,中本聰在2008年的願景得到了驗證。郵件中解釋的難度調整機制依然正常運作,通過礦工算力的指數增長,保持每10分鐘一個區塊的運行。
無論中本聰是單一天才密碼學家、協作的開發團隊,還是政府項目,仍然未知。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化名背後的人或人們解決了數十年來困擾電腦科學家的難題,創造了一個已經處理超過###兆美元交易價值的貨幣系統。
中本聰身份的謎團或許永遠無法揭開——也許這正是它應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