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價格之外的真相:美國如何沒收陳志的比特幣?

撰文:Daii

剛剛, 比特幣再一次跌破了 10 萬美元大關。那根長陰線,把社媒上的音量擰到最大:

有人說「算法被破,所以資金出逃」,也有人把「在美托管」直接翻譯成「美國算出了私鑰」。可價格會講情緒,卻不等於講事實。

這不是一篇勸多或勸空的文章——在波動最刺眼的時候,最該做的反而是把文書攤開、把時間線擺正:

美國到底沒收了什麼、怎麼沒收的、與「算法被攻破」有沒有半點關係?

接下來,我們按確定的節點把事講清楚:先捋清「謠言的引爆順序」,再區分「算法 vs 訪問」,最後用已公開的案例與程序,回答一個樸素的問題——

陳志的那批幣,爲何會從個人自保管,變成在美國司法監管下的托管。

先上時間線:

10 月 10 日(周五) 美國總統宣布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 100% 關稅 的新措施後,槓杆鏈路開始松動;當晚—次日形成連鎖強平。10–11 日 36 小時內約 190 億美元槓杆倉位被抹去,比特幣一度跌至 $104,7xx 區間;以太坊與中小盤幣跌幅更甚,市場進入「黑色周末」敘事。(Reuters)

10 月 11 日(周六) 交易所與永續合約平台的清算紀錄被刷新:單日「歷史最大規模強平」的標題佔據資訊流與社媒熱榜,輿情聚焦「誰引爆了這一輪流動性踩踏」。(coinglass)

10 月 14 日(周二) 美國司法部(DOJ)解封起訴:指控太子集團董事長陳志(Chen Zhi)涉電信欺詐共謀與洗錢共謀,並對約 127,271 枚比特幣提起史上最大規模民事沒收訴訟——起訴書明示這些比特幣此前保存在「非托管錢包(unhosted wallets)」,其私鑰由陳志本人掌握,現已「在美國政府托管之下」。同日,美國財政部 OFAC 與英國政府同步發布大範圍制裁。(justice.gov)

就在 10 月 14 日之後的 48 小時裏,幾類內容把「在美托管(custody)」偷換成「被美國破解」:

新聞聚合與自媒體轉述,將「非托管錢包被司法沒收」簡化爲「政府算出私鑰」。(例:英媒快訊與二次轉載反復強調「127,271 BTC 已被美國掌握」,讀者二次傳播時常省略「司法沒收 / 托管」的法律語境。)(theguardian.com)

交易平台社區、論壇帖:以「美國政府錢包新增 12.7 萬枚」爲標題吸引點擊,評論區出現「算法被破」的高贊猜測,進一步放大誤讀。(Reddit)

都市媒體與門戶在標題中突出「史上最大」「已在美國托管」,但讀者往往將「獲取訪問權 / 控制權」理解成「技術上攻破比特幣」。(cbsnews.com)

10 月 15–21 日 與加密市場的「去槓杆」相反,黃金再創歷史新高:繼 13 日上破 $4,100 後,15 日上破 $4,200,到 20–21 日一度觸及 $4,381/ 盎司 的階段高點,敘事迅速切換爲「黃金更安全」。(Reuters)

10 月 31 日(周五) 比特幣錄得 2018 年以來首個「10 月」月度下跌。

於是很多人順手得出結論:「算法被攻破,所以幣價跌、資金轉金」。這套謠言之所以「看上去成立」,是因爲價格—新聞—恐懼被拼成了一個僞因果鏈。

現在你應該很清楚了,這屬於典型的事後歸因謬誤與敘事拼接:比特幣的下跌主因是去槓杆與流動性抽離;DOJ 文件說的是訪問 / 控制權轉移,不是算法被破;黃金走強更多是宏觀避險與利率預期的結果。

但是,還有一件事,你還不一定清楚,那就是陳志的比特幣到底是如何被美國掌控的?

1|美國到底「攻破」了什麼?

如果把起訴書原文攤開看,答案幾乎呼之欲出:

美國沒有「攻破算法」,而是取得了對這些幣的「訪問與控制」。

司法部在 2025 年 10 月 14 日的新聞稿中,稱對約 127,271 枚比特幣提起史上最大規模的民事沒收,並明確這些資產「目前在美國的托管之下(in U.S. custody)」——措辭指向的是保管與控制權,而非「算出私鑰」。同一材料還寫到,這批比特幣此前存放在非托管錢包(unhosted wallets)、私鑰由陳志本人掌握,這進一步表明訪問權從個人轉移到了執法機關,而不是算法被攻破。

同日配套行動也印證了「司法與制裁路徑」的敘事:財政部宣布對太子集團跨國犯罪組織實施史上規模空前的聯合制裁,點名陳志並凍結廣泛關聯實體與通道;英國政府同步發布執法通告與資產凍結信息。這是典型的「案件路徑」——起訴 + 沒收 + 制裁,與「技術破譯」完全是兩種邏輯與部門分工。(home.treasury.gov)

更細的事實還在正式文書裏:東紐約聯邦檢察官辦公室公布的起訴書與沒收訴狀,詳細敘述了「如何定位、如何主張沒收」的法律與取證鏈條,卻從未聲稱通過數學手段『反推』出 256 位私鑰。換句話說,被遷移的是鑰匙的「使用權」,不是比特幣的「數學」;「托管在美國」意味着司法控制下的保管與執行,而不是「算法失守」。(justice.gov)

通過數學手段反推比特幣私鑰,雖然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在量子計算機問世前,這根本是一個無法完成的地球任務。

2|爲什麼「攻破」比特幣幾乎不可能?

先把比特幣「大門」的材質說清楚。

比特幣用的是橢圓曲線數字籤名,曲線爲 secp256k1;一把私鑰就是 256 位的隨機數,籤名安全性等價於解一道橢圓曲線離散對數。這不是你拉滿顯卡就能「撞開」的工程活,而是當下沒有已知高效算法能在可行時間裏完成的數學難題。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把 256 位橢圓曲線評估爲約 128 位安全強度的等級,這一等級被視爲長期可接受的強度基線;而比特幣開發者文檔也明確:私鑰是 256 位隨機數據,基於 secp256k1 生成公鑰與籤名。(nvlpubs.nist.gov)

很多「算法已破」的謠言,喜歡搬出「量子」當錘子。確實,Shor 算法在理論上能打穿離散對數,但前提是可容錯的大規模量子計算機。現實裏,學術界 2025 年能做的,是在 133 量子比特硬件上,演示性地「破解」5 位量級的橢圓曲線小玩具——這更像顯微鏡下的模型實驗,離 256 位生產級強度有天文級差距。正因爲產業與監管都明白這個時間尺度,NIST 已在 2024 年發布首批 ** 後量子密碼(PQC)標準(FIPS 203/204/205),爲未來遷移鋪路,但這並不等於「今天的 ECDSA 已經淪陷」。** 把前瞻準備誤讀爲「當下破譯」,正是謠言的常見偷換。(arxiv.org)

換句話說,ECDSA 至今還沒有都沒有被現實世界的算力「擊穿」;真正頻繁失守的,仍是人的訪問與操作——而不是算法本身。(bitcoinops.org)

那麼,美國又是如何拿到原本屬於陳志控制的私鑰的呢?

3|美國到底怎麼「拿到私鑰」的?

路徑通常只有兩類:人或物——要麼有人交、要麼有物在。

過往的大案告訴我們,那把「鑰匙」往往不是從數學裏掏出來的,而是從人和設備裏找出來的。

2013 年 10 月 1 日,FBI 在舊金山公立圖書館逮捕 Ross Ulbricht。他被指控經營大型暗網毒品與犯罪市場 Silk Road。偵查人員先在現場制造騷動,隨即控制他的人與電腦,持搜查令對筆記本電腦進行取證,獲得後臺與錢包的訪問權。

2015–2016 年,FBI 在「Playpen」行動中接管了涉兒虐圖像的暗網站點服務器,並向法院申請網路調查技術(NIT)搜查令,對「登入該站點的匿名計算機」實施 ** 有限、定向的遠程取證。** 把經法院許可的探針下發到目標計算機,截取解鎖口令或內存中的敏感片段。

此舉引發了橫跨多個巡回區的第四修正案與聯邦刑訴規則 41 的大討論:哪些情況下法官可以籤發「遠程搜索令」?NIT 的使用邊界何在?2016 年起,規則 41(b)(6) 增補了特定情形下的遠程搜索權限,給了這類辦案更清晰的程序框架。(congress.gov)

這也是爲什麼很多安全教程都強調:私鑰和助記詞都要離線保存的原因。

時間快進到 2021 年 11 月。執法人員在對 James Zhong 家的搜查中,從地下保險箱與浴室壁櫥的爆米花鐵罐裏起獲硬件與記錄,依法扣押 50,676 枚比特幣。這是他早年對 Silk Road 的「取款漏洞」實施電信欺詐的犯罪所得。(justice.gov)

把這些案例的線索串起來,你會發現,所謂「美國攻破比特幣」,真正被攻破的一直是「訪問」——設備、口令、雲備份、同夥與當事人的心理防線;而不是那道由 secp256k1 與 2^256 支撐起來的「算法」。

對陳志案而言,公開文件只告訴我們「現在鑰匙在美國手裏」,並沒有披露拿到鑰匙的具體細節。那麼,我們大膽假設一下,如果真是美國攻破了比特幣的算法,會怎麼樣呢?

4|反證:如果算法真被攻破,會發生什麼?

做一個思想實驗:假設某機構真的「擊穿了」 ECDSA/secp256k1。那意味着他們握有全人類金融系統的「核按鈕」。在這種情況下,最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就是高調地去沒收陳志的 12.7 萬枚 BTC 並發新聞稿——那等於主動向全球宣告:「這玩意兒我們能開鎖。」

如果真有一把「數學核彈」把 secp256k1 的籤名體系打穿,區塊鏈不會只給你一個新聞標題,它會在鏈上、鏈下同時「尖叫」。

首先會動的是最脆弱的一批幣:早期 P2PK 地址裏的「薩托西時代」比特幣,以及復用過公鑰的老式 P2PKH 地址。Chaincode Labs 的測算範圍更具體:約 60 萬至 110 萬枚「薩托西時代」比特幣仍停留在公鑰完全暴露的 P2PK 裏,一旦公鑰→私鑰可被反推,優先遭殃的就是它們。這樣的擠兌式遷移與大額盜轉,不可能悄無聲息,區塊瀏覽器會像地震儀一樣跳閘,社媒與區塊鏈情報號也會在幾分鍾內炸鍋。(Deloitte)

第二個肉眼可見的信號,是「祖師爺的錢包動了」。關於 中本聰約 110 萬枚早期礦工幣「自 2009–2010 年起從未動過」的行業共識,幾乎寫進了比特幣的集體記憶。任何一次「史前 UTXO 大規模出動」,都會被全網盯盤者秒級捕捉、媒體推送爲「黑天鵝」。如果 ECDSA 真被擊穿,你會看到這批最老的幣最先被「試刀」。但現實是:這些幣至今靜如磐石,每一次「誤報」都會被很快澄清,這恰恰是「算法未破」的反向證據鏈。(The Digital Asset Infrastructure Company)

第三個連鎖反應會溢出幣圈:網路世界的大半「籤名」都會同時失靈。一旦「數學根基」坍塌,不只是錢包在失火,銀行網站、瀏覽器小綠鎖、企業證書都會面臨大面積更換。屆時你不會只讀到「某個案子被沒收」,而是看到 證書機構與監管發布的全網級應急遷移公告。現實世界並沒有出現這類「同時坍塌」的徵兆。(nvlpubs.nist.gov)

把這些「應然的世界」與我們正在經歷的現實對照看,邏輯就落地了:

如果 ECDSA 真被擊穿,你首先會在鏈上與互聯網基礎設施裏看到劇烈、同步、不可遮掩的震波;而不是某一宗個案的「托管措辭」被誤讀成「攻破算法」。

這,才是判斷謠言與事實的「指紋級」方法。

結語

剛剛的那根長陰線,把「恐懼」推到了每個人的屏幕中央。價格的確在說話,但它只會說情緒的語言:槓杆擠兌、流動性抽離、避險切換——這些都會拉低曲線,卻不能證明算法被攻破。把「訪問權在程序下轉移」當成「數學被算穿」,只是恐慌給自己找的理由。

請把眼前兩件事分開:價格在反映倉位,而司法文件在陳述事實。

市場會繼續波動,這是它的常態;但常識不該隨波動一起下墜。

BTC-2.28%
ETH-3.22%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