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稀土訪問被取消後面臨改革中國貿易政策的壓力

robot
摘要生成中

北京的冷落引發柏林的戰略辯論

德國對中國的態度再次受到關注,外交部長約翰·瓦德普爾取消了原定的北京之行,因爲中國官員只同意了幾次提議會議中的一次。這一決定加劇了柏林內部對重新思考該國對中國的貿易和安全戰略的呼聲,尤其是在對稀土出口的限制不斷升級的背景下。

Wadephul,代表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原本打算討論北京對稀土和半導體的限制——這些是德國科技和國防工業的關鍵材料。然而,由於與中國同行的合作有限,訪問被推遲了。

對戰略大修的呼聲日益高漲

在取消後,社會民主黨(SPD)的阿迪斯·阿赫梅托維奇呼籲德國採用更“積極和戰略性的外交政策”,強調長期利益和明確的溝通。他的言論反映出柏林日益增長的共識,即德國對中國的依賴使其面臨經濟和安全風險。

中國對稀土元素的出口管制日益嚴格,加深了人們的擔憂。這些材料對於電動車、風力渦輪機和先進武器至關重要,仍然由中國供應商主導。2024年,德國大約65.5%的稀土進口來自中國,這突顯了其依賴程度幾乎沒有變化。

國家安全與工業風險

專家警告稱,中國稀土生產的集中化對國家安全構成嚴重挑戰。德國的防務承包商以及歐洲更廣泛的軍工基礎,嚴重依賴中國的重稀土。

柏林已經開始通過擴大供應鏈和投資國內加工能力來尋求替代方案。然而,分析師指出,這些努力仍處於初期階段,使德國在面對北京政策變動時仍然脆弱。

平衡商業與安全

被取消的北京之行凸顯了德國對華政策的轉折點。作爲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現在面臨艱難的平衡——在保持與中國的貿易關係的同時,減少戰略依賴。

觀察人士認爲,柏林將越來越關注:

  • 將供應鏈多元化,遠離中國
  • 加強與戰略夥伴的貿易審查
  • 投資於本地和歐洲稀土加工項目

德國適應的成功與否可能不僅會決定其工業未來,還會影響歐洲對北京的集體態度。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