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廣場活動:#发帖赢代币CGN 💥
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CGN、Launchpool 或 CandyDrop 相關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1,333 枚 CGN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10月24日 18:00 – 11月4日 24:00(UTC+8)
📌 相關詳情:
Launchpool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771
CandyDrop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763
📌 參與方式:
1️⃣ 在 Gate 廣場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CGN 或相關活動(Launchpool / CandyDrop)相關;
2️⃣ 內容不少於 80 字;
3️⃣ 帖子添加話題:#發帖贏代幣CGN
4️⃣ 附上任意活動參與截圖
🏆 獎勵設置(總獎池:1,333 CGN)
🥇 一等獎(1名):333 CGN
🥈 二等獎(2名):200 CGN / 人
🥉 三等獎(6名):100 CGN / 人
📄 注意事項: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
獲獎者需完成 Gate 廣場身分認證;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 Gate 所有。
Ripple CTO 曾在美國國安局任職!中本聰與中情局理論掀爭議
比特幣之父中本聰可能在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任職或被該機構綁架,這一理論再次浮出水面。同時,Ripple 首席技術官 David Schwartz 被曝光,他曾在美國國防部的情報機構國家安全局(NSA)工作。與此同時,一個加密貨幣早期的比特幣錢包在沉寂 14 年多後,本週轉移 150 個 BTC。
Ripple CTO 的 NSA 背景與中本聰理論
Ripple 首席技術官 David Schwartz 被提醒,他曾在美國國防部的情報機構國家安全局(NSA)工作。此前,Schwartz 的過去引發了新一輪關注,他澄清說,在國家安全局任職期間,他從未接觸過任何高層訊息。據他所說,他的大部分工作是確保軟體符合該機構的要求,而他甚至沒有資格完整閱讀這些要求。
用他的話來說,他看到的唯一要求之一是確保系統在失去控制時能夠關閉機密資料處理——這條指令甚至對他來說聽起來都很矛盾。Schwartz 還講了一段軼事,說他看到自己的作品意外出現在探索頻道,這才得知他的一個項目正在實際使用。他後來解釋說,同樣的代碼在被美國國家安全局改編之前,也曾用於北約,不過最終的用途「相當無聊」。
最近,當被問及保密義務時,Schwartz 承認他不知道國家安全局的保密協議何時到期,甚至不知道是否到期,他開玩笑說,他根本不知道任何秘密。這種坦率的態度在密碼學和區塊鏈社群中贏得了尊重,因為許多有政府背景的技術人員會選擇完全迴避這類問題。
三年前,Schwartz 以前美國國家安全局或中央情報局(CIA)承包商的身份,駁斥了中本聰在創建比特幣時曾為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或中央情報局(CIA)工作的理論。當時,這位 Ripple 首席技術官毫不懷疑地認為政府植入比特幣的想法至少是可行的,並暗示美國在敵對勢力之前部署這樣的系統是合理的。
這個立場極為微妙。Schwartz 並未完全否認中本聰可能與情報機構有關的可能性,而是說他「駁斥」了這個理論,但同時又承認「至少是可行的」。這種表述既保持了對陰謀論的距離,又沒有完全排除其可能性。這種謹慎的態度可能源於他自己在 NSA 的工作經歷,使他了解情報機構的運作方式和保密文化。
Schwartz 的 NSA 背景為他在 Ripple 的工作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一些批評者曾質疑,Ripple 與銀行系統的緊密合作、其中心化的特徵,以及創始團隊的背景,是否意味著它是政府友好甚至政府支持的項目。雖然這些質疑缺乏直接證據,但 Schwartz 的 NSA 背景無疑為這種猜測提供了素材。
中本聰時代錢包 14 年後轉移 150 BTC 震撼市場
(來源:Bitcoin Explorer)
一個可以追溯到加密貨幣早期的比特幣錢包,在沉寂了 14 年多之後,終於重新恢復了活力。據信,該地址在 2009 年 4 月至 6 月期間開採了約 4,000 個 BTC,本週轉移了 150 個 BTC,這是自 2011 年 6 月以來的首次轉移。這些比特幣上次活躍時的價值僅為 67,724 美元,現在價值約 1,600 萬美元。鏈上數據顯示,該錢包最初於 2011 年將其開採的 BTC 整合到一個地址中,此後一直沒有移動。
從中本聰時代的錢包轉帳極為罕見。Glassnode 的數據顯示,每年只有少數 2011 年之前的錢包會轉移資金。這段時期的比特幣是在比特幣的創造者中本聰仍然活躍於網路討論時開采的,這使得此類活動成為投機的磁石。2009 年 4 月至 6 月是比特幣誕生的最初幾個月,當時挖礦難度極低,任何擁有普通電腦的人都能輕鬆挖出比特幣。
從歷史上看,舊錢包的覺醒會引發市場短期波動。交易員們常常將這些舉動解讀為早期持有者準備拋售,從而引發對大量資金湧入交易所的擔憂。然而,在過去的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硬幣並沒有被出售,而只是為了安全、繼承或合併的目的而轉移到新的地址。2011 年之前的比特幣持有者若仍然持有至今,通常是堅定的信仰者而非短期投機者,他們更可能是在進行錢包管理而非準備拋售。
2009 年錢包轉移的三種可能性:
安全遷移:從老舊錢包轉移至更安全的多重簽名或硬體錢包
遺產規劃:持有者年事已高,將資產轉移給繼承人或信託
測試功能:在大額轉移前先測試小額交易確認流程正常
目前,比特幣交易價格約為 11 萬美元,本月早些時候,比特幣從近期歷史高點 12.6 萬美元大幅下跌後,目前處於盤整狀態。市場正在從加密貨幣史上最大的清算事件中恢復,槓桿部位損失了 190 億美元。市場情緒依然脆弱。任何暗示潛在拋售壓力的訊號——尤其是來自長期持幣觀望的投資者——都可能加劇市場謹慎情緒。
儘管如此,150 BTC 的轉移僅佔比特幣每日交易量(超過 200 億美元)的微不足道的份額,因此對市場的影響主要在於心理方面。加密貨幣恐懼與貪婪指數顯示市場情緒仍然謹慎,這種環境下任何異常活動都會被放大解讀。
密碼龐克與情報機構的模糊界線
Ripple CTO 的 NSA 背景與中本聰的 CIA 理論之間的關聯,揭示了密碼學領域的一個有趣現象:政府情報機構與密碼龐克運動之間的界線遠比外界想像的模糊。許多密碼龐克運動的核心人物都有政府或軍事背景,他們在政府機構學習了先進的密碼學技術,然後將這些知識用於創建保護個人隱私和自由的工具。
這種背景並不必然意味著陰謀或操控。更可能的情況是,這些技術精英在政府工作期間意識到中心化權力的危險,因此在離職後致力於創建去中心化的系統。Schwartz 的經歷可能正是這種軌跡:在 NSA 學習密碼學和分散式系統,然後將這些知識應用於創建 Ripple。
中本聰是否也是類似的軌跡?這個問題可能永遠無法得到確切答案。但正如比特幣社群所強調的,無論中本聰的背景如何,比特幣的開源代碼和去中心化架構已經確保沒有任何單一實體能夠控制它。這或許才是最重要的事實。
從中本聰時代錢包的活動與 Ripple CTO 的 NSA 背景披露在同一時期出現,為加密社群提供了新的討論素材。雖然兩者之間可能沒有直接關聯,但它們共同提醒人們,加密貨幣世界的早期歷史仍然充滿謎團,而這些謎團的揭開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整個行業起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