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舒適的新加坡人”,一位本土創業者的文化反抗宣言

作者:eigen moomin

編譯:深潮TechFlow

我們是那些勇敢者的後代,他們或因戰爭逃亡,或因飢荒避難,或僅僅是爲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放棄了原有的一切,遷徙到這個島嶼上。

他們建立了一個運轉良好的國家,一個馴服了混亂、給予我們井然有序生活的地方。這樣的生活讓我們可以按部就班地過日子,甚至無需做出任何真正勇敢的舉動。當然,你仍然需要努力工作,但我們也成爲了第一個徹底“自我馴化”的移民國家。我們親手熄滅了那種曾驅使我們的祖先,滿懷飢渴與夢想,跨越大洋追求更好生活的野心。

這是一個富裕的土地,數十年來一直如此。我們的人民勤勞、努力且受過良好教育。我們的大學幾乎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並且未來還會更好。我們有幸成爲這個世界上唯一擁有理性政府和高效官僚體系的國家。

然而,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從一片荒蕪之地變成了肥沃的土地,我們的“作物”在哪裏?我們那些可以自豪地指點的本土公司在哪裏?我們的“愛立信”或“諾基亞”在哪裏?

我們對自己的稱呼隨着時代變遷而改變。從最初的“轉口港”(entrepôt),一個連接中國與印度財富的貿易樞紐,到“制造基地”,我們用勞動雕刻硅片、煉制石油。今天,我們脫下工廠的工作服,換上了西裝和實驗室外套,從一個“基地”升級爲一個“樞紐”——金融、生物科技以及《經濟學人》喜歡的大量流行詞匯。

盡管時代變了,新加坡人和工作的核心關係卻未曾改變。我們依然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買辦”(comprador)。作爲服務型經濟體,我們培養年輕人服務於銀行、基金、實驗室和工廠。從過去爲西方公司充當中介,解鎖東方的財富,到如今爲東方公司包裝形象,融入仍由西方主導的世界。舊的“老板”已逝,新“老板”取而代之;他可能看起來像我們,但我們依然只是他的工人。

至於那些本地的小“老板”們:有誰是真正值得敬佩的?每一個所謂的“成功故事”最終都歸結爲一種“尋租”(rent-seeking)行爲。

在這裏,你可以通過提供極少的價值賺到很多錢。找到政府熱衷的新政策方向,成立一家諮詢公司,承諾實現這些流行詞匯。申請政府補助,不做任何實質性工作,只需發表炫目的演講並舉辦“研討會”。或者,如果你不擅長滔滔不絕,就從中國採購 OEM 產品,貼上自己的品牌,以“本地企業家”的身分加價兩倍出售。至於房地產大亨,現代歷史早已給出了對那些靠土地發家的人的正確判斷。

我們最聰明的人才從不去創造——他們太聰明了,知道這條路風險太大!我們新加坡人聰明到明白,最安全的投資回報方式是觀察別人做什麼,然後做得更好。我們擅長數學,直覺上知道創業的風險回報比遠低於當投資銀行家、顧問、律師、醫生或軟件工程師,而且後者的夏普比率(Sharpe Ratio)更高——看看這項研究,90%的初創公司最終都會失敗!

而當那種“我們是一個沒有值得驕傲的企業堡壘的國家”的空虛感襲來時,我們就會寫文章,制作精良的 CNA 紀錄片,解釋我們爲什麼無法創新。這樣一來,我們便可以心安理得地不採取任何行動,因爲我們至少已經如此“專業地”診斷了自己的問題。

當然,問題在於文化。它始終與文化有關。我可以引用上千位經濟學家和評論家的名字,引用上百個比我更聰明的頭腦,但最終一切都歸結爲那個簡單的詞:文化。

聰明的人

我們的教育體系殘酷無情,獎勵那些屢戰屢勝的人,卻把那些隨時可能失敗的人排除在外。那些犯下哪怕是一次考試就搞砸了的嚴重罪行的人,都必須付出代價,被迫在新加坡的生活中走很長的路(當然,除了那些有錢到足以支付出國留學費用的人)。

當你終於進入大學時,你已經經歷了兩輪競爭激烈的考試洗禮,每一輪都聲稱會賦予你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的必要技能和知識,但實際上,它們教給你的最重要的一課是:千萬不要成爲被淘汰的那一個。

面對這樣的體系,理性的回應就是拼盡全力往上爬,以免被底層的“木屑機”碾壓。但當每一次考試成績都決定你的未來時,誰又能承受任何事都做得不好呢?多做一張試卷或在補習班上花一個小時的機會成本,就是一個副業項目沒能繼續,一項技能沒能學到,又一扇通往漫長而未知未來的大門被關閉。它人爲地將原本豐富多彩的生活限制在追求學術卓越的道路上,而最終的目標是成爲某個領域的專業人士,而這個領域需要優秀的資歷才能獲得回報。

也許你是那 1%在學校裏從未喫過苦頭的人——你真幸運!你有足夠的餘力去發現你真正喜歡什麼,嘗試一些新鮮事物。每屆可能有50個人像你這樣。而其中一半會進入政府部門,光鮮地開始職業生涯,從此再也見不到天日。另一半則會離開新加坡,前往美國,再也不回來了。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其他人仍然足夠聰明和勤奮,我們優秀的教育教會我們如何爲老板解決世界上的任何問題。但是,如果沒有偉大的領導者來指引方向,我們自己知道我們想要解決什麼問題嗎?

聰明、沒有品味的人

18年來,你一直表現優異,到了大學,劇本突然變了。爲了拿到“A”而學習,成爲一個“全能型人才”已經不再足以算作“優秀”。現在,你應該“追隨你的激情”,“創造一些有意義的東西”。

當然,沒有時間浪費在培養激情或意義感上。現在大學裏的時間更少了。課程更難,人們更聰明,也更有動力。所以,你只能適應新劇本,匆忙學習如何在新舞臺上表演。

你報名參加學校的創業項目,並親自實踐創業精神。你學習所有熱門詞匯,所有在演講中需要用到的技巧。你在領英上發布精彩的帖子,誇大每一項重大成就。你幫助學校達成關鍵績效指標 (KPI),以此證明學校正在培養成功的企業家,這是政府推動創業發展的一部分。一旦你完成了學校資助的爲期一年的硅谷(創業聖地)實習後,你的簡歷上又會添上一枚閃亮的徽章。恭喜你,你現在是一位學校認證的創業者了。

請注意新加坡的一個小諷刺,就連創業者的誕生似乎都是政府主導的。這並不是對那些愛做大夢的怪才們的草根鼓勵,而是一場精心編排的舞蹈,Type-A型的孩子們按着從大洋彼岸傳來的劇本打勾完成任務。即便是那些表現足夠好、勉強模仿創業行爲的人,他們執行的項目也乏善可陳。“爲小販中心打造的Uber”,“爲新加坡設計的亞馬遜”,“又一個補習市場平台”,“又一個HDB租賃的房產平台”。雄心在哪裏?爲什麼這些想法總是止步於此?

給一個新加坡人幾十萬美元,他會建一個補習中心。本地化、衍生化,從現有問題中榨取價值,而不是試圖解決任何問題。

聰明、有品味、沒有信仰的人

到了某個時候,你的品味會提升。也許在你職業生涯的幾年後,也許在你大學期間,你會意識到,你能夠發現我們周圍所有存在的胡扯。

現在的問題是,你擁有所有這些絕妙的想法和觀察,但它們卻被層層自我破壞所困。你需要絕對的確定性才能開口說話,即便如此,每個想法都預先包裝好了相應的反駁。你會回避那些可能被質疑的談話;除非你完全確定,否則你會在會議上保持沉默;在有人可能比你更了解的討論中,你會退居二線。如今,社會普遍存在着一種羞於表達觀點的現象,即使是簡單的表達也難以避免。

其首要後果是,我們最終會錯失無數去做有趣事情的機會。當你把自己傳遞給這個世界時,即使不完美,你也允許別人塑造你的形象,塑造你的信仰和興趣。當有人需要找人幫忙做某事,或者需要聽取意見時,首先想到的人往往是存在於這個世界中的那個人。如果你不寫作或表達自己,你就把自己排除在外,甚至不被重視。我們的羞怯使我們盡量減少被關注的面,而這正是我們每個人最終每天都經歷的傳遞的小悲劇。

更深層的悲劇在於,這正是我們始終停留在買辦角色的核心原因。不僅僅因爲我們最大的夢想是爲外國公司工作或執行他人的想法,更因爲我們不相信自己的想法值得被無條件地存在。我們被徹底訓練成了習慣性退讓、猶疑和避免犯錯,以至於失去了對自己觀察力的基本信念。

我希望我們能改變這種現狀。我希望我們能坦然面對自己的畏縮、犯錯,並大聲宣揚自己的信念。最終目標是讓我們擁有行動的自主權,不再充當買辦,而是開始掌控自己的命運。但行動的自主權首先需要思想的自主權——堅信當你看到某件事時,你看到它就很重要,並且你會毫無歉意地說出來。

沒有這個基本信念,我們永遠都是買辦。我們什麼都懂,卻無權決定任何事情。

聰明、有品味、有信仰,但沒有意志的人

我深深害怕成爲一個只能在新加坡體系內生存的人,害怕自己被過度專業化到只能在這個環境中茁壯成長,而在其他地方卻注定枯萎。我相信自己足夠聰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也有品味,能辨別什麼是重要的;我甚至對自己的觀察力有足夠的信心,才敢寫下這篇或許過於矯飾的文章供世人閱讀。

但我是否有意志去付諸行動?我花了多少時間思考這些問題,與朋友們無休止地共進午餐和咖啡,大家一致認同“某些事情必須由某些人去改變”?

我逐漸意識到:你不能等着別人來改變新加坡。你現在享受的一切——甚至那個被視爲上帝的龐然大物,那個你在失敗時詛咒、在需要時祈求的政府——都因爲某些人用一生的時間去構建它。如果你厭惡現狀,要麼自己行動起來,要要麼就別再假裝抱怨能解決問題。

做任何艱難的事情都需要犧牲,尤其是當另一種選擇——舒適的新加坡生活——幾乎肯定會讓你更快樂的時候。但我希望不再夢想別人都渴望的美好生活,而是開始夢想自己樂於經歷的艱苦生活。在這樣的生活裏,我不再是一個過着安逸生活、不敢承諾任何事情的新加坡人,而是成爲一個相信自己有能力創造任何我想象的東西,並最終將其實現的人。

我的前 22 年人生都在追隨既定軌跡:上對的學校,擁有對的雄心,追求對的目標。在大學裏,我像所有人一樣,把所有暑假都燃燒在大科技公司的實習中,爲了最終獲得那個人人夢寐以求的職位。我擁有了每個優秀的新加坡人夢寐以求的一切:一份高薪且能讓你在工作之外過上舒適生活的好工作。

但我拒絕了它,轉而去舊金山碰碰運氣。我用大學最後一年——那個和朋友們一起狂歡、盡情享受的無憂時光——換來了在一個陌生城市的周末工作歲月。在那裏,我孤身一人,認識的人寥寥。我有一位深愛的伴侶,我知道我們會共度一生,但我選擇了未來幾年與他們隔着重洋。

我寫下這些,不是爲了表演,不是爲了博得你對我爲“奮鬥”所做犧牲的欽佩——比我更勇敢的人爲更少的回報付出了更多。相反,我寫下這些,是因爲我爲自己人生中唯一一次勇敢感到自豪:在路上遇見那個“舒適的新加坡人”,然後殺死了他。

空談無用,你沒有理由相信我。但當我回來時,我會創造出一個值得我用十年人生去換的東西。

EIGEN-3.85%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