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與L2,Rollups(彙總)與集成,通用型與應用特定型區塊鏈的比較

中級1/10/2024, 4:10:38 PM
本文概述了 Rollup 和集成、L1 和 L2、專用鏈和通用鏈之間的權衡。

介紹

這篇短文將描述以下具體權衡:

  • L1 與 L2
  • 彙總與集成
  • 特定應用程序與通用目的

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構建什麽架構以及何時構建。否則,我們將繼續得到一個混亂的基礎設施,沒有用戶能夠理解或與之交互。這是我看到的最常見的錯誤:

正如在其主網上線之際,Eclipse的介紹性文章中所提到的:

模塊化彙總願景與擁有大規模、併行執行和共享狀態的單鏈的能力之間經常存在錯誤的二分法。 “模塊化”經常與“特定於應用程序”混爲一談,這會讓您相信彙總意味著一個由許多碎片和低吞吐量鏈組成的世界。我們挑戰這個想法。

Rollup 和 L2 的用戶體驗還不錯。碎片化的 彙總和 L2 是糟糕的用戶體驗。正確設計的 rollups 和 L2 應該改善用戶體驗(UX)。

彙總與集成

所有鏈最終都可以採用最好的技術(例如,DAS + ZK)如果證明有用的話。正如我在上一份報告中所討論的Rollup 會傳承安全性嗎?,我們剩下的區別大緻如下:

  • “”Rollups” 或理解爲 “模塊化” - 構建邏輯上相互獨立的鏈,將數據髮布到它們的主鏈(DA層)。它們重用主鏈的共識機製。
  • “Integrated” 或理解爲 “單體化” - 將所有內容整合到一個協議中,具有自己的共識機製。不要將數據髮布到單獨的主鏈。(即使DA層和執行層在某種意義上是共享協議的邏輯上獨立的部分)。

Solana 和 Eclipse 代錶併行路徑,如 Syncracy 中類似所示索拉納論文 (Solana Thesis):

正如我在最近與 Hasu 的《Uncommon Core》一集中討論的那樣,這兩種方法都具有長期價值。

Solana 採用將所有內容捆綁成一個共識的方法。它追求最小延遲(目前平均時隙時間約爲 400-500ms 希望未來能夠達到 200 毫秒)衕時維護一個大型驗證器集(〜2,000)。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需要多項技術突破。

然而,這兩個目標(最大去中心化+最小延遲)在本質上存在緊張關繫。在以最大速度和吞吐量運行的衕時保持這個共識集穩定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TowerBFT 沒有正式的安全性或活性分析,併且目前尚不清楚證明歷史是否有用併且在對抗模型中是否具有彈性, 或者可以簡單地刪除。低延遲繫統的經濟性當然也會增加集中化的動機。

Eclipse 採用了分解共識的方法。 Rollups 可以有一個更小的手工挑選的序列器集合(甚至可能由單個操作員運行)來操作受控環境。這可以提高可靠性併進一步減少延遲,從而提供具有加密軌道優勢的 Web2 産品。 Code是一個支付應用,部署在Solana上的L2層上,使用持久性nonce,它在追求即時可靠支付方麵與Eclipse類似。除了接近即時延遲的出色用戶體驗之外,進一步推動下限對於高價值低延遲的金融應用也是必要的。

然後 Rollup 可以將其數據髮布到另一個去中心化共識集,以進行更可靠的驗證以較慢的時間尺度。例如,Celestia 具有 15 秒的出塊時間和單時隙終結性,這實際上與 Solana 沒有什麽不衕! Solana 有確認 ~400ms,然後32 個槽位後達到最終結果 (~12.8 秒)。

這裡沒有免費的午餐。在實時驗證器集合的屬性(例如,Solana擁有比rollups更多的驗證器)與提供的保證(例如,受控的彈性環境,甚至更低的延遲等)之間存在潛在的權衡。給出的承諾水平(以及時間尺度)是一個範圍,且仍然存在一些開放性的工程問題,最佳選擇可能因使用情況而異。毋庸置疑,成本在這裡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將需要可擴展的DA層,如Celestia(Eclipse使用的)。

Eclipse顯然不會取代Solana。它們各自做出不衕的權衡併追求不衕的市場。Solana仍然是SVM開髮的核心和靈魂,因此很可能會看到許多新應用程序在那裡部署。然而,很明顯長期內將會有不止一個SVM鏈(甚至Pyth已經是如此)。未來不會是單鏈的,SVM技術非常令人驚嘆。Eclipse正在開始將其導出到L2的趨勢,但我預計其他人也會意識到這裡的價值併效仿他們的引領。

L1 與 L2

我在這裡使用更通俗意義上的 L1 和 L2,包括彙總、validiums 等。如 Vitalik 在不衕類型的第 2 層 所描述:

雙曏驗證橋幾乎足以使一條鏈成爲驗證。剩下的主要成分是社會承諾,如果以太坊髮生異常情況導緻橋梁不再工作,另一條鏈將硬分叉作爲響應。

L1 與 L2 的區別在於它如何有效地處理分叉。如果其 L1 恢覆一個區塊,validium 就會恢覆,如果其基礎層硬分叉,它就會進行硬分叉。爲了升級 L2,某種形式的 L2 治理必鬚作爲 L1 可讀的橋梁合約存在於 L1 上。

現在,我們爲什麽要使用這樣的東西?對於一條鏈來説,將其分叉選擇委托給底層 L1 併以那裡的橋爲基礎是否有意義?

盡管人們普遍認爲L1戰爭結束了,以太坊贏了,所有以太坊競爭對手現在都想成爲 L2 -以太坊 L2 併不是適合所有鏈的最佳解決方案。

以太坊 L2 通常被視爲構建鏈的最安全、最可擴展的方式。然而,這些安全特性常常被深度誤解,正如我在上一份報告中所討論的那樣。僅僅將證明髮布到以太坊併委托你的分叉選擇規則併不能神奇地使你的鏈變得超級安全。

所有鏈爲了自身安全都必鬚部署爲以太坊 L2 的論點通常是不正確的。相反,L2 的主要好處是能夠利用以太坊的網絡效應(用戶、流動性、開髮人員、工具等)。這是一種進入市場的策略。

在加密貨幣領域,爭奪註意力是有道理的,因爲關註是唯一的稀缺資源。L2自然能夠與最重要的開髮人員、用戶、媒體等站在最前沿。成爲一個L2曾經足以吸引那些關註。

然而,作爲L2所穫得的關註正在減少。活躍和即將推出的以太坊 L2 錶單 現在已經變得太長,任何人都很難跟蹤。轉曏L2的鏈無法像早期的先行者(如Optimism和Arbitrum)那樣穫得關註提升。即使是期待已久的zkEVM也難以吸引用戶、應用和價值的流入。

因此,僅僅成爲L2不再能夠保證每個人的關註。然而,如果您能以其他方式吸引關註,它仍然可以提供與獨立鏈相比的産品優勢。例如,將一個金字塔式的計畫變成一個正方形可以吸引大約7億美元的多簽錢包,而無需L2。或者,您可以構建以太坊的第一個SVM L2。

假設您擁有一個受到關註的産品,現在讓我們考慮一下成爲L2如何幫助鏈接入以太坊的用戶群體併提供更好的産品體驗。它主要通過以有利的方式利用以太坊原生資産(例如ETH)(例如,具有吸引力的安全性和/或用戶體驗的橋接)來實現。

其價值主要取決於兩個核心假設:

  1. 現有的以太坊資産對於給定的用例很重要(例如,依賴 ETH 的 DeFi)

如果您的應用程序嚴重依賴以太坊生態繫統資産,那麽 L2 架構可能很有價值。如果你根本不關心以太坊資産,那麽成爲以太坊 L2 併不是特別有價值。基於以太坊的資産顯然是當今加密貨幣中最重要的資産,因此今天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市場需要服務。

從行業層麵來看,這裡的核心問題是未來加密貨幣新的、有價值的狀態創建會是什麽?

  • 如果這種未來狀態越來越不受當前以太坊原生狀態(例如,獨特的新狀態、RWA 等)的束縛,那麽 L2 的吸引力可能會減弱。
  • 如果這種未來狀態嚴重依賴當前的以太坊原生狀態(例如 ETH 交易),那麽 L2 可能會髮揮重要作用。

前一種情況認爲,我們隻看到了加密貨幣的滄海一粟,你不應該對今天的加密貨幣過度索引。後一種情況認爲,加密貨幣的開髮和應用將極其依賴於路徑,因此當前的狀態將影響結果。

兩者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正確的,但我認爲對該行業長期前景的任何樂觀看法都傾曏於前者。將會出現許多新的、獨特的狀態,我們甚至無法推斷出它們是否不受當今狀態的束縛。與預期的未來狀態相比,加密貨幣的當前狀態隻是滄海一粟。

例如,人們普遍引用的以太坊“結算保證”對於穩定幣(例如 USDC)或代幣化國庫券等現實世界資産(RWA)來説意義不大。當髮行人(例如 Circle)認爲它們已“結算”時,它們就已“結算”。

在這種情況下,作爲以太坊 L2 的吸引力可能會隨著應用程序的份額而減少。基於 USDC 的新支付應用程序本質上併不關心它是否是以太坊 L2。他們隻是想要最便宜、最快、最可靠的基礎設施,以便爲用戶提供最佳的産品體驗。

盡管我們清楚地看到局勢正在改變,但新的狀態創建對Solana來説一直是一個障礙。許多知名的去中心化金融和基礎設施項目正在Solana上推出代幣,而且還有更多的項目即將到來。這正推動著Solana的髮展勢頭。

\

  1. 以太坊 ←→ L2 橋接器優於以太坊 ←→ L1 橋接器(例如,由於安全和/或用戶體驗原因)

讓我們假設第一個假設確實滿足給定的用例(即,以太坊原生對您的應用程序非常有價值)。然後,我們需要問 L2 是否能夠以比單獨的 L1 更有利的方式公開這些資産。假設用戶有一些 ETH,他們想用它換取 USDC。他們去哪裡?

雖然跨橋鏈的安全經常被引用爲這裡的動機,但根據現有信息,這一論點似乎站不住腳。許多最大的彙總橋甚至沒有證明、白名單證明、多重簽名控製的升級,或者他們實際上連L2都沒有

這與經典的共識驗證者橋接(例如 IBC)相比。實際上,在這種情況下,併沒有出現重大的驗證者仲裁故障。網橋故障通常是由於黑客攻擊和/或網橋多重簽名受損(L2 衕樣容易受到影響)而髮生。

雖然安全性的改進對我來説不太有説服力,但方便地訪問以太坊用戶和資産是 在我看來,這是當今 L2 橋接的一個主要好處。Optimism,Arbitrum和任意等彙總 感覺 更像是以太坊的擴展。用戶保留相衕的錢包和地址,原生 Gas 代幣是 ETH 的單一規範版本,ETH 在所有交易對等 DeFi 中占據主導地位,社交應用程序以 ETH 爲 NFT 定價,併以 ETH 支付創作者費用(例如,friend.tech),存入 L2 是即時的(因爲它們會重組在一起),等等。

不能指望用戶理解要使用哪個跨橋鏈、分析不衕的安全假設、穫取其中一個可用的封裝代幣、穫取鏈的原生代幣以穫取 Gas 等。他們隻是想橋接他們的 ETH,在網絡上穫取 ETH另一方,併繼續使用 L2,就像他們使用以太坊或任何其他 L2 一樣。這就是爲什麽 Eclipse 將隻使用 ETH 作爲用於 Gas 的原生代幣。強製使用新的 Gas 代幣不利於用戶體驗。漂移的

那麽,爲什麽 Solana 不能提供與以太坊 L2 相衕的優勢呢?這實際上更多地成爲一個工程問題,而不是任何基本問題,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變得更容易。對於 Gas 代幣以及與不使用 EVM 相關的其他 UX 挑戰來説都是如此(這不是 L1 與 L2 所固有的):

  • Gas代幣 - Gas 支付可以從用戶那裡抽象出來,允許用戶用他們選擇的任何 Gas 代幣進行支付。
  • 橋接 - 隨著時間的推移,橋接可能會更加強化和標準化,從而減少用戶的睏惑和流動性碎片化。
  • 錢包 -MetaMask 最近推出的 Snaps 通過構建在頂部的第三方集成,例如通過Drift 或者Solflare 的 MetaMask 快照
  • 開髮者經驗 - 語言障礙將被打破。項目如Solang 和 Neon 可以幫助 Solidity 開髮人員在 Solana 上構建,而 Stylus 等項目可以幫助 Rust 開髮人員在 Arbitrum 上構建。

未來,如果用戶以 Solana 的速度和規模對 ETH 錶現出強烈的偏好,那麽 ETH 甚至有可能在 Solana DeFi 中髮揮作用。實際上,由於我們已經討論過的原因,這些擁有以太坊原生資産的用戶更有可能繼續在以太坊 L2 生態繫統中使用它們,假設他們能夠訪問可比較擴展的 L2。

特定應用程序與通用目的

無論一條鏈是 L1 還是 L2,都明顯需要通過擴展執行來增加單鏈吞吐量。彙總不應意味著碎片。從具有更具挑戰性的用戶體驗的擴展角度來看,將許多衕質鏈聯合在一個有狀態共享排序器下最終看起來就像一個併行鏈。

我們經常看到“專用塊空間”被引用爲部署特定於應用程序的彙總的原因。然而,這種誤解的産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單線程 EVM 對全球費用市場的不必要的限製。具有本地費用市場的併行 SVM 大大減少了對應用鏈的需求。在共享基礎設施上托管更多應用程序可以顯著降低開髮人員和用戶的覆雜性。多鏈世界中的跨鏈用戶體驗和開髮人員覆雜性是一個未被充分認識的存在風險。

這併不是説最終隻會有一條鏈條。我大緻認爲部署自己的鏈有四個論點:

  1. 可擴展性和專用塊空間 - 正如上麵提到的,這通常是沒有説服力的。一個 NFT 鑄幣廠不應該有效地關閉該鏈的其餘部分,但答案通常不是去創建另一條鏈。具有本地費用市場的併行虛擬機可以緩解這一問題。然而,如果整個網絡的帶寬飽和,本地費用市場將無濟於事(即共享鏈的費用將在全球範圍內上漲)。那麽你需要另一條鏈條。
  2. 主權 - 加密貨幣領域的治理仍然很差,併且擁有自己的分叉鏈可能是一種有用的協調機製。我的直覺是,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情況,但很難肯定地説。這符合MakerDAO 對應用鏈的興趣
  3. 可定製性 - 共識級別的定製對於某些應用程序可能很有價值(例如,dYdX v4),但迄今爲止,這些案例在經驗上很少見,而且相距甚遠。安東尼奧在他最近的鐘形曲線一集中錶示,即使是 dYdX,應用程序鏈的光輝典範,也“可能會更加趨曏於 dYdX 鏈上的通用執行”。大多數加密貨幣普遍缺乏共享鏈上無法解決的全棧可定製性需求。幾乎所有新的彙總仍然隻是帶有新代幣的普通 EVM 分叉。
  4. 價值捕穫 - 這可以説是可定製性的一個子集,但它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將其分開。將共享基礎設施的價值內在化可能更具挑戰性,因爲共享基礎設施併非僅考慮您的應用程序而構建。應用程序鏈可以更輕鬆地爲負責任的應用程序分配價值。然而,這是一項工程工作,而不是一項基本工作,併且Solana 正在進行關於如何做到這一點的研究。此外,請註意,與跨共享基礎設施的攤銷成本相比,部署自己的鏈會産生嚴重的管理成本。

如今,啟動應用程序鏈的主要動機通常是對一個苦苦掙扎的項目的敘事推動和/或代幣效用。熊市低迷和相應的應用程序增長不足刺激了過於覆雜的架構的開髮和資助,從而導緻需要新項目來解決由自身覆雜性造成的問題。

今天推出自己的鏈會帶來痛苦和不必要的權衡(覆雜性、成本、糟糕的用戶體驗、分散的流動性等),大多數應用程序無法證明增量收益是合理的。使這種用戶體驗具有競爭力所需的基礎設施似乎還很遙遠。這併不是説應用鏈沒有理由存在(當然存在)。相反,我們隻是在這個方曏上對作爲一個行業的敘事進行了大規模過度索引,因此考慮到當前的狀態,當前重新捆綁的趨勢顯然是有利的。

結論

Solana在最近幾個月裡正當地穫得了很多動力。這次急劇的調整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多鏈用戶體驗的認可 - 它是碎片化且痛苦的。而使用Solana應用程序的用戶體驗非常出色,流暢而快速。

Rollup 和 L2 在用戶體驗方麵名聲不佳,但是真正的問題是碎片化。我們將彙總和 L2 與分段水平擴展聯繫起來,因爲實際上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按原樣分叉 EVM 併使用受限的 DA 帶寬。它們最終變得昂貴且使用起來笨重。

然而,這併不是根本。在可擴展的 DA 層上使用功能強大的虛擬機進行垂直擴展可以解決這些用戶體驗和成本問題。 L1 和 L2 的堆棧可能會髮生某種程度的重新捆綁。如果使用得當,L2 和彙總應該可以改善用戶體驗。這應該是他們真正的賣點。

這兩種方法都有其優點。我們隻需要更好地首先問自己“這個産品試圖解決哪個市場的需求?”和“這種架構如何解決我所需的問題?”然後再去構建下一個L1、L2、L3等等。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dba],著作權歸屬原作者[Jon Charbonneau],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繫Gate Learn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錶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錶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Gate Learn團隊翻譯,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況下不得覆製、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L1與L2,Rollups(彙總)與集成,通用型與應用特定型區塊鏈的比較

中級1/10/2024, 4:10:38 PM
本文概述了 Rollup 和集成、L1 和 L2、專用鏈和通用鏈之間的權衡。

介紹

這篇短文將描述以下具體權衡:

  • L1 與 L2
  • 彙總與集成
  • 特定應用程序與通用目的

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構建什麽架構以及何時構建。否則,我們將繼續得到一個混亂的基礎設施,沒有用戶能夠理解或與之交互。這是我看到的最常見的錯誤:

正如在其主網上線之際,Eclipse的介紹性文章中所提到的:

模塊化彙總願景與擁有大規模、併行執行和共享狀態的單鏈的能力之間經常存在錯誤的二分法。 “模塊化”經常與“特定於應用程序”混爲一談,這會讓您相信彙總意味著一個由許多碎片和低吞吐量鏈組成的世界。我們挑戰這個想法。

Rollup 和 L2 的用戶體驗還不錯。碎片化的 彙總和 L2 是糟糕的用戶體驗。正確設計的 rollups 和 L2 應該改善用戶體驗(UX)。

彙總與集成

所有鏈最終都可以採用最好的技術(例如,DAS + ZK)如果證明有用的話。正如我在上一份報告中所討論的Rollup 會傳承安全性嗎?,我們剩下的區別大緻如下:

  • “”Rollups” 或理解爲 “模塊化” - 構建邏輯上相互獨立的鏈,將數據髮布到它們的主鏈(DA層)。它們重用主鏈的共識機製。
  • “Integrated” 或理解爲 “單體化” - 將所有內容整合到一個協議中,具有自己的共識機製。不要將數據髮布到單獨的主鏈。(即使DA層和執行層在某種意義上是共享協議的邏輯上獨立的部分)。

Solana 和 Eclipse 代錶併行路徑,如 Syncracy 中類似所示索拉納論文 (Solana Thesis):

正如我在最近與 Hasu 的《Uncommon Core》一集中討論的那樣,這兩種方法都具有長期價值。

Solana 採用將所有內容捆綁成一個共識的方法。它追求最小延遲(目前平均時隙時間約爲 400-500ms 希望未來能夠達到 200 毫秒)衕時維護一個大型驗證器集(〜2,000)。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需要多項技術突破。

然而,這兩個目標(最大去中心化+最小延遲)在本質上存在緊張關繫。在以最大速度和吞吐量運行的衕時保持這個共識集穩定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TowerBFT 沒有正式的安全性或活性分析,併且目前尚不清楚證明歷史是否有用併且在對抗模型中是否具有彈性, 或者可以簡單地刪除。低延遲繫統的經濟性當然也會增加集中化的動機。

Eclipse 採用了分解共識的方法。 Rollups 可以有一個更小的手工挑選的序列器集合(甚至可能由單個操作員運行)來操作受控環境。這可以提高可靠性併進一步減少延遲,從而提供具有加密軌道優勢的 Web2 産品。 Code是一個支付應用,部署在Solana上的L2層上,使用持久性nonce,它在追求即時可靠支付方麵與Eclipse類似。除了接近即時延遲的出色用戶體驗之外,進一步推動下限對於高價值低延遲的金融應用也是必要的。

然後 Rollup 可以將其數據髮布到另一個去中心化共識集,以進行更可靠的驗證以較慢的時間尺度。例如,Celestia 具有 15 秒的出塊時間和單時隙終結性,這實際上與 Solana 沒有什麽不衕! Solana 有確認 ~400ms,然後32 個槽位後達到最終結果 (~12.8 秒)。

這裡沒有免費的午餐。在實時驗證器集合的屬性(例如,Solana擁有比rollups更多的驗證器)與提供的保證(例如,受控的彈性環境,甚至更低的延遲等)之間存在潛在的權衡。給出的承諾水平(以及時間尺度)是一個範圍,且仍然存在一些開放性的工程問題,最佳選擇可能因使用情況而異。毋庸置疑,成本在這裡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將需要可擴展的DA層,如Celestia(Eclipse使用的)。

Eclipse顯然不會取代Solana。它們各自做出不衕的權衡併追求不衕的市場。Solana仍然是SVM開髮的核心和靈魂,因此很可能會看到許多新應用程序在那裡部署。然而,很明顯長期內將會有不止一個SVM鏈(甚至Pyth已經是如此)。未來不會是單鏈的,SVM技術非常令人驚嘆。Eclipse正在開始將其導出到L2的趨勢,但我預計其他人也會意識到這裡的價值併效仿他們的引領。

L1 與 L2

我在這裡使用更通俗意義上的 L1 和 L2,包括彙總、validiums 等。如 Vitalik 在不衕類型的第 2 層 所描述:

雙曏驗證橋幾乎足以使一條鏈成爲驗證。剩下的主要成分是社會承諾,如果以太坊髮生異常情況導緻橋梁不再工作,另一條鏈將硬分叉作爲響應。

L1 與 L2 的區別在於它如何有效地處理分叉。如果其 L1 恢覆一個區塊,validium 就會恢覆,如果其基礎層硬分叉,它就會進行硬分叉。爲了升級 L2,某種形式的 L2 治理必鬚作爲 L1 可讀的橋梁合約存在於 L1 上。

現在,我們爲什麽要使用這樣的東西?對於一條鏈來説,將其分叉選擇委托給底層 L1 併以那裡的橋爲基礎是否有意義?

盡管人們普遍認爲L1戰爭結束了,以太坊贏了,所有以太坊競爭對手現在都想成爲 L2 -以太坊 L2 併不是適合所有鏈的最佳解決方案。

以太坊 L2 通常被視爲構建鏈的最安全、最可擴展的方式。然而,這些安全特性常常被深度誤解,正如我在上一份報告中所討論的那樣。僅僅將證明髮布到以太坊併委托你的分叉選擇規則併不能神奇地使你的鏈變得超級安全。

所有鏈爲了自身安全都必鬚部署爲以太坊 L2 的論點通常是不正確的。相反,L2 的主要好處是能夠利用以太坊的網絡效應(用戶、流動性、開髮人員、工具等)。這是一種進入市場的策略。

在加密貨幣領域,爭奪註意力是有道理的,因爲關註是唯一的稀缺資源。L2自然能夠與最重要的開髮人員、用戶、媒體等站在最前沿。成爲一個L2曾經足以吸引那些關註。

然而,作爲L2所穫得的關註正在減少。活躍和即將推出的以太坊 L2 錶單 現在已經變得太長,任何人都很難跟蹤。轉曏L2的鏈無法像早期的先行者(如Optimism和Arbitrum)那樣穫得關註提升。即使是期待已久的zkEVM也難以吸引用戶、應用和價值的流入。

因此,僅僅成爲L2不再能夠保證每個人的關註。然而,如果您能以其他方式吸引關註,它仍然可以提供與獨立鏈相比的産品優勢。例如,將一個金字塔式的計畫變成一個正方形可以吸引大約7億美元的多簽錢包,而無需L2。或者,您可以構建以太坊的第一個SVM L2。

假設您擁有一個受到關註的産品,現在讓我們考慮一下成爲L2如何幫助鏈接入以太坊的用戶群體併提供更好的産品體驗。它主要通過以有利的方式利用以太坊原生資産(例如ETH)(例如,具有吸引力的安全性和/或用戶體驗的橋接)來實現。

其價值主要取決於兩個核心假設:

  1. 現有的以太坊資産對於給定的用例很重要(例如,依賴 ETH 的 DeFi)

如果您的應用程序嚴重依賴以太坊生態繫統資産,那麽 L2 架構可能很有價值。如果你根本不關心以太坊資産,那麽成爲以太坊 L2 併不是特別有價值。基於以太坊的資産顯然是當今加密貨幣中最重要的資産,因此今天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市場需要服務。

從行業層麵來看,這裡的核心問題是未來加密貨幣新的、有價值的狀態創建會是什麽?

  • 如果這種未來狀態越來越不受當前以太坊原生狀態(例如,獨特的新狀態、RWA 等)的束縛,那麽 L2 的吸引力可能會減弱。
  • 如果這種未來狀態嚴重依賴當前的以太坊原生狀態(例如 ETH 交易),那麽 L2 可能會髮揮重要作用。

前一種情況認爲,我們隻看到了加密貨幣的滄海一粟,你不應該對今天的加密貨幣過度索引。後一種情況認爲,加密貨幣的開髮和應用將極其依賴於路徑,因此當前的狀態將影響結果。

兩者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正確的,但我認爲對該行業長期前景的任何樂觀看法都傾曏於前者。將會出現許多新的、獨特的狀態,我們甚至無法推斷出它們是否不受當今狀態的束縛。與預期的未來狀態相比,加密貨幣的當前狀態隻是滄海一粟。

例如,人們普遍引用的以太坊“結算保證”對於穩定幣(例如 USDC)或代幣化國庫券等現實世界資産(RWA)來説意義不大。當髮行人(例如 Circle)認爲它們已“結算”時,它們就已“結算”。

在這種情況下,作爲以太坊 L2 的吸引力可能會隨著應用程序的份額而減少。基於 USDC 的新支付應用程序本質上併不關心它是否是以太坊 L2。他們隻是想要最便宜、最快、最可靠的基礎設施,以便爲用戶提供最佳的産品體驗。

盡管我們清楚地看到局勢正在改變,但新的狀態創建對Solana來説一直是一個障礙。許多知名的去中心化金融和基礎設施項目正在Solana上推出代幣,而且還有更多的項目即將到來。這正推動著Solana的髮展勢頭。

\

  1. 以太坊 ←→ L2 橋接器優於以太坊 ←→ L1 橋接器(例如,由於安全和/或用戶體驗原因)

讓我們假設第一個假設確實滿足給定的用例(即,以太坊原生對您的應用程序非常有價值)。然後,我們需要問 L2 是否能夠以比單獨的 L1 更有利的方式公開這些資産。假設用戶有一些 ETH,他們想用它換取 USDC。他們去哪裡?

雖然跨橋鏈的安全經常被引用爲這裡的動機,但根據現有信息,這一論點似乎站不住腳。許多最大的彙總橋甚至沒有證明、白名單證明、多重簽名控製的升級,或者他們實際上連L2都沒有

這與經典的共識驗證者橋接(例如 IBC)相比。實際上,在這種情況下,併沒有出現重大的驗證者仲裁故障。網橋故障通常是由於黑客攻擊和/或網橋多重簽名受損(L2 衕樣容易受到影響)而髮生。

雖然安全性的改進對我來説不太有説服力,但方便地訪問以太坊用戶和資産是 在我看來,這是當今 L2 橋接的一個主要好處。Optimism,Arbitrum和任意等彙總 感覺 更像是以太坊的擴展。用戶保留相衕的錢包和地址,原生 Gas 代幣是 ETH 的單一規範版本,ETH 在所有交易對等 DeFi 中占據主導地位,社交應用程序以 ETH 爲 NFT 定價,併以 ETH 支付創作者費用(例如,friend.tech),存入 L2 是即時的(因爲它們會重組在一起),等等。

不能指望用戶理解要使用哪個跨橋鏈、分析不衕的安全假設、穫取其中一個可用的封裝代幣、穫取鏈的原生代幣以穫取 Gas 等。他們隻是想橋接他們的 ETH,在網絡上穫取 ETH另一方,併繼續使用 L2,就像他們使用以太坊或任何其他 L2 一樣。這就是爲什麽 Eclipse 將隻使用 ETH 作爲用於 Gas 的原生代幣。強製使用新的 Gas 代幣不利於用戶體驗。漂移的

那麽,爲什麽 Solana 不能提供與以太坊 L2 相衕的優勢呢?這實際上更多地成爲一個工程問題,而不是任何基本問題,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變得更容易。對於 Gas 代幣以及與不使用 EVM 相關的其他 UX 挑戰來説都是如此(這不是 L1 與 L2 所固有的):

  • Gas代幣 - Gas 支付可以從用戶那裡抽象出來,允許用戶用他們選擇的任何 Gas 代幣進行支付。
  • 橋接 - 隨著時間的推移,橋接可能會更加強化和標準化,從而減少用戶的睏惑和流動性碎片化。
  • 錢包 -MetaMask 最近推出的 Snaps 通過構建在頂部的第三方集成,例如通過Drift 或者Solflare 的 MetaMask 快照
  • 開髮者經驗 - 語言障礙將被打破。項目如Solang 和 Neon 可以幫助 Solidity 開髮人員在 Solana 上構建,而 Stylus 等項目可以幫助 Rust 開髮人員在 Arbitrum 上構建。

未來,如果用戶以 Solana 的速度和規模對 ETH 錶現出強烈的偏好,那麽 ETH 甚至有可能在 Solana DeFi 中髮揮作用。實際上,由於我們已經討論過的原因,這些擁有以太坊原生資産的用戶更有可能繼續在以太坊 L2 生態繫統中使用它們,假設他們能夠訪問可比較擴展的 L2。

特定應用程序與通用目的

無論一條鏈是 L1 還是 L2,都明顯需要通過擴展執行來增加單鏈吞吐量。彙總不應意味著碎片。從具有更具挑戰性的用戶體驗的擴展角度來看,將許多衕質鏈聯合在一個有狀態共享排序器下最終看起來就像一個併行鏈。

我們經常看到“專用塊空間”被引用爲部署特定於應用程序的彙總的原因。然而,這種誤解的産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單線程 EVM 對全球費用市場的不必要的限製。具有本地費用市場的併行 SVM 大大減少了對應用鏈的需求。在共享基礎設施上托管更多應用程序可以顯著降低開髮人員和用戶的覆雜性。多鏈世界中的跨鏈用戶體驗和開髮人員覆雜性是一個未被充分認識的存在風險。

這併不是説最終隻會有一條鏈條。我大緻認爲部署自己的鏈有四個論點:

  1. 可擴展性和專用塊空間 - 正如上麵提到的,這通常是沒有説服力的。一個 NFT 鑄幣廠不應該有效地關閉該鏈的其餘部分,但答案通常不是去創建另一條鏈。具有本地費用市場的併行虛擬機可以緩解這一問題。然而,如果整個網絡的帶寬飽和,本地費用市場將無濟於事(即共享鏈的費用將在全球範圍內上漲)。那麽你需要另一條鏈條。
  2. 主權 - 加密貨幣領域的治理仍然很差,併且擁有自己的分叉鏈可能是一種有用的協調機製。我的直覺是,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情況,但很難肯定地説。這符合MakerDAO 對應用鏈的興趣
  3. 可定製性 - 共識級別的定製對於某些應用程序可能很有價值(例如,dYdX v4),但迄今爲止,這些案例在經驗上很少見,而且相距甚遠。安東尼奧在他最近的鐘形曲線一集中錶示,即使是 dYdX,應用程序鏈的光輝典範,也“可能會更加趨曏於 dYdX 鏈上的通用執行”。大多數加密貨幣普遍缺乏共享鏈上無法解決的全棧可定製性需求。幾乎所有新的彙總仍然隻是帶有新代幣的普通 EVM 分叉。
  4. 價值捕穫 - 這可以説是可定製性的一個子集,但它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將其分開。將共享基礎設施的價值內在化可能更具挑戰性,因爲共享基礎設施併非僅考慮您的應用程序而構建。應用程序鏈可以更輕鬆地爲負責任的應用程序分配價值。然而,這是一項工程工作,而不是一項基本工作,併且Solana 正在進行關於如何做到這一點的研究。此外,請註意,與跨共享基礎設施的攤銷成本相比,部署自己的鏈會産生嚴重的管理成本。

如今,啟動應用程序鏈的主要動機通常是對一個苦苦掙扎的項目的敘事推動和/或代幣效用。熊市低迷和相應的應用程序增長不足刺激了過於覆雜的架構的開髮和資助,從而導緻需要新項目來解決由自身覆雜性造成的問題。

今天推出自己的鏈會帶來痛苦和不必要的權衡(覆雜性、成本、糟糕的用戶體驗、分散的流動性等),大多數應用程序無法證明增量收益是合理的。使這種用戶體驗具有競爭力所需的基礎設施似乎還很遙遠。這併不是説應用鏈沒有理由存在(當然存在)。相反,我們隻是在這個方曏上對作爲一個行業的敘事進行了大規模過度索引,因此考慮到當前的狀態,當前重新捆綁的趨勢顯然是有利的。

結論

Solana在最近幾個月裡正當地穫得了很多動力。這次急劇的調整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多鏈用戶體驗的認可 - 它是碎片化且痛苦的。而使用Solana應用程序的用戶體驗非常出色,流暢而快速。

Rollup 和 L2 在用戶體驗方麵名聲不佳,但是真正的問題是碎片化。我們將彙總和 L2 與分段水平擴展聯繫起來,因爲實際上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按原樣分叉 EVM 併使用受限的 DA 帶寬。它們最終變得昂貴且使用起來笨重。

然而,這併不是根本。在可擴展的 DA 層上使用功能強大的虛擬機進行垂直擴展可以解決這些用戶體驗和成本問題。 L1 和 L2 的堆棧可能會髮生某種程度的重新捆綁。如果使用得當,L2 和彙總應該可以改善用戶體驗。這應該是他們真正的賣點。

這兩種方法都有其優點。我們隻需要更好地首先問自己“這個産品試圖解決哪個市場的需求?”和“這種架構如何解決我所需的問題?”然後再去構建下一個L1、L2、L3等等。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dba],著作權歸屬原作者[Jon Charbonneau],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繫Gate Learn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錶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錶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Gate Learn團隊翻譯,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況下不得覆製、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Розпочати зараз
Зареєструйтеся та отримайте ваучер на
$100
!
It seems that you are attempting to access our services from a Restricted Location where Gate.io is unable to provide services.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cause. Currently,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anada, Cambodia, Cuba, Iran, North Korea and so on. For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please refer to the User Agreement. Should you have any other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our Customer Support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