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加密货币被盗案引发法律定性和罪名适用争议

加密资产盗窃案引发法律定性争议

近期,一起涉及百万加密货币被盗的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加密资产领域的潜在风险,也暴露了当前司法实践中对加密资产法律定性的分歧。

案件回顾

2023年5月,上海居民欧某发现自己存储在某平台开发的钱包中价值百万的加密货币消失。经过调查,发现一个月前有人将这些加密货币全部转走。欧某通过技术分析发现钱包中存在自动获取私钥的后门程序,并成功追踪到可疑人员信息。

随后,警方逮捕了该平台的三名前端开发工程师刘某、张某1和董某2。这三人承认在钱包中植入了后门程序,非法获取了大量用户的私钥和助记词数据。然而,他们否认提前使用这些数据盗取用户资产。

进一步侦查发现,实际盗取欧某加密货币的是另一名前员工张某2。张某2早在2021年就在客户端代码中植入了收集用户私钥的程序,并于2023年4月利用这些数据转移了欧某的加密货币。

判决结果与争议

法院最终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判处四名被告有期徒刑三年。然而,这一判决引发了争议,主要焦点在于对加密资产的法律定性以及相应的罪名适用。

加密资产的法律定性争议

目前,司法实践中对加密资产的性质存在两种主要观点:

  1. 加密资产不是财物,仅是一种数据。
  2. 加密资产具有财产属性,可成为财产犯罪的对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判例倾向于承认加密资产的财产属性。例如,有案例明确指出"虚拟货币具有刑法意义上的财产属性,可成为财产犯罪的对象"。

罪名适用的争议

本案中,法院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定罪,但这一罪名是否最准确地反映了被告的犯罪行为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考虑到被告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可能更为恰当。

职务侵占罪不仅涵盖单位所有的财物,还包括单位管理的他人财物。在本案中,用户将加密资产存储在平台开发的钱包中,形成了类似托管关系,符合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

此外,职务侵占罪的量刑区间更广,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相比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最高七年)更能反映犯罪行为的严重性。

结语

这起案件凸显了随着科技发展,法律需要与时俱进。加密资产的法律定性和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仍需进一步明确和统一。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精准的法律界定,为司法实践提供更清晰的指导,以更好地应对加密资产领域的新型犯罪。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6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ValidatorVikingvip
· 08-08 16:24
老后门了还敢玩
回复0
爱发币的阿婆主vip
· 08-08 05:16
后门危害不容小觑
回复0
空投碎梦师vip
· 08-06 09:42
自己挖的坑跪着填
回复0
链上数据侦探ervip
· 08-06 09:36
留取指纹才是道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