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 Labs前两天看到一篇KOL轮的文章,作者说“KOL轮,是一级市场留给普通人的一扇窄门”。事实上,KOL的兴起也确实为不少Web3普通用户提供了接触更靠前信息、参与更高层级讨论、甚至影响项目叙事走向的现实机会。再加上前几年Web3 KOL经济的起飞,以及今年InfoFi叙事的渲染,不少Web3玩家也试图通过KOL的路径,打开自己在Web3生态中的上升空间。
不过,想要真正在这条路上迈出第一步,或许你需要先回答一个更关键的问题:你到底适不适合做Web3 KOL?
在不少人的眼中,当KOL大概就是一套可复制的流程:发发内容,在活动里刷刷存在感,多认识几个人,再把账号包装得专业一点,偶尔配合一些数据曝光,关注度似乎就能顺着这套动作自然增长。但真正进入这个行业你才会发现,靠动作堆出来的东西只能带来短期声量,却撑不起长期信任,也不足以让你持续站在市场前端。
Web3的信息密度高、叙事更迭快、验证周期短,一个KOL能不能活下来,真正取决的是:你能否满足所有KOL都需要具备的三项底层条件?
第一,你能否稳定输出,并在输出中形成个性化价值。
长期更新是一切的前提,但Web3并不奖励“频率本身”,它奖励的是“只有你能提供的东西”。你需要在反复表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属于你的判断方式、独立视角、信息筛选逻辑,或者一套让受众愿意依赖的思考路径。真正的价值不是“被认出”,而是“被需要”;稳定性让你出现,个性化价值让你继续存在。很多人能坚持发,但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特征,这会让他们很快停在原地。
第二,你能否承受公开审视与长期暴露。
Web3的舆论环境透明且直接,你的观点、判断、合作对象,甚至一次措辞不当,都会被记录、引用与放大。成为KOL的本质不是“表达”,而是“在公开空间承担表达的后果”。这意味着你需要具备在争论中保持稳定、在质疑下自我校准、在错误被复盘后依然能继续往前输出的能力。受众真正信任的不是你从不犯错,而是你在高暴露环境中依旧能保持诚实、克制与一致性。换句话说,公开审视不是阻碍,而是Web3 KOL的工作场景本身;能不能适应这一点,几乎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第三,你是否准备好面对3–6个月几乎看不到回报的投入期。
所有KOL在起步阶段都会经历一段几乎看不到回报的“沉默期”:没有互动、没有合作、没有收入,甚至连能否被看到都难以预期。在Web3这种速度极快的行业里,这种无反馈周期往往比传统内容行业更长,也更容易让人怀疑方向。真正能留下来的,是愿意把前三到六个月视为“建设期”而不是“失败期”的那类人。你需要能在没有鼓励的情况下维持节奏、在没有掌声时保持判断、在没有结果时继续积累。这个心态听起来很简单,但恰恰是大多数人离开这条路径的根本原因。
如果这三项条件中,你能做到至少两项,这条路径对你而言是可行的;但如果这些要求让你觉得沉重、不值得或与你的节奏不符,那其实答案已经很清楚:你不适合做Web3 KOL。
如果你确认自己拥有做KOL的底层条件,那么接下来就需要面对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你适合做什么样的KOL?
在Web3的生态里,大多数KOL的底层能力最终会落到两条路径上:要么以研究为核心,要么以交易与Alpha为核心。你的内容形式可以多样,但你本质更像哪一类,会决定你用什么方式建立价值,也决定你之后的成长轨迹。
研究型的路径本质上是靠理解力积累影响力。要走这条路,你需要能把行业的复杂结构讲得足够清楚,把项目的关键逻辑拆得别人听得进去,把风险点解释到位,同时在长期表达中维持一个相对稳定、能自洽的判断框架。研究型不是靠敏捷的市场情绪,靠的是“别人能不能从你这里获得他们本来得不到的理解”。这意味着你要持续阅读公开材料、追踪英文源头、对叙事和趋势建立自己的结构,并且能够和项目方、机构或生态内的人对话,从第一手信息中形成自己的判断。
这类KOL的变现方式通常也比较清晰:稳定影响力之后,项目方内容合作、顾问支持、活动主持、技术或经济模型的分析性支持、媒体内容合作,都是常见的方式。研究型KOL的商业化速度不算快,但一旦形成信任结构,商业机会会比 Alpha 型更稳、更长期;尤其是深度研究者,更容易获得机构邀请、项目顾问等非流量型收入。只是这类路径的周期长,基本上需要三至六个月的积累才能被人看见,再经历至少一个叙事周期才能被行业认可。
在华语用户眼中,研究型KOL的价值通常体现在“帮我看懂我看不懂的东西”。这是中文社区长期缺乏的能力:能够结构化解释复杂机制的人,其实并不多。尤其对中文用户来说,大部分行业内容都是英文先行,因此你能否跨越信息时差、抓住源头材料、构建自己的理解路径,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
但如果你是中国背景,这条路会多出几层现实因素:英文信息滞后是最表层的问题,更深的是文化表达差异——西方行业讨论更直接、冲突性强,而中文表达更含蓑,这会直接影响你能否在公开讨论中维持专业表达。另外是合规:研究型KOL很容易触及token、项目方合作、经济模型、甚至潜在代言义务,而这些在中国语境下都需要更加谨慎。你不仅要懂得如何披露合作关系,还要判断内容是否涉及投资建议,是否可能被误读,哪些合作不适合接,哪些内容不能写得太直接。这些限制会让华语背景的研究型KOL在内容边界上更小心,这既是挑战,也是差异化优势:如果你能在这个边界内形成稳定表达,你的内容可信度会更高。
走研究型这条路的人,最终比的是,你能否成为别人“来找你”的那个人,而不是“看热闹”的人。
并且,这条路径注定慢,但慢是它的价值来源。
交易员型的路径,则更多建立在“快速判断与行动价值”上。他们不负责解释行业,而是负责找机会:空投路径、链上行为、叙事启动点、情绪拐点、短期交易区间、任务变更、合约动态、生态热点。这类KOL的内容通常不是深度分析,而是行动建议、执行策略、操作提示,甚至是一套“应该在什么时候去做什么”的清晰路径。行业越混乱,这类KOL的价值越显著,因为他们替别人做了筛选、判断和决策的前半段。
这条路线的变现结构也完全不同。交易员型KOL的商业化通常与流量高度相关:用户社群、会员服务、交易策略分享、任务路径整理、空投工具、合作AMA、甚至某些项目的执行类合作。速度越快,规模越大;但商业机会也更不稳定,因为所有收益都与“行情是否热、机会是否多”绑定。上涨周期里,这类KOL容易涨粉、容易变现;但市场冷静期,会迅速进入“没有内容可发”的阶段,情绪成本和心理压力都是另一类KOL难以体验的。
对中文用户而言,交易员型的价值更直接:“带路、节省时间、减少试错”。 中文生态的信息天然滞后、任务路径不统一、链上条件更复杂,很多用户会把这类KOL当作“提前一到三步的导航系统”。
但如果你是华语背景,这条路径的额外难度比研究型更明显。英文信息滞后只是最浅层的阻碍,更深的是时区差异、海外任务更新节奏、关键讨论平台无法顺畅参与,导致你必须在信息链路中补齐许多别人不用补的东西。这条路径在中国语境下会多出一层现实的限制。部分与交易相关的表达,在国内环境里并不如海外那样自由,尤其是容易被理解为“指向性建议”或“带动交易”的内容。因此,做交易员路线时,需要更谨慎地处理与你的判断、方向和合作相关的表达边界,要在自己的影响力增长之前,把哪些内容能讲、哪些表达方式不适合讲想得更清楚,避免在节奏最快的时候因为表述方式不当而被动。
交易员路径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只要内容和交易相关,你的判断就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资金决策。无论你有没有“指导”的意图,一旦出现亏损,用户本能会把你视为第一责任方。这种心理机制在所有市场里都存在,只是Web3的节奏更快、波动更大,反馈也更直接。做这条路线,必须提前想清楚的是:你要如何设定自己的表达方式、边界和节奏,避免让自己被卷入用户的情绪和结果之中。
选择交易员路径,最终比的是:你能不能在速度、判断和压力之间找到你能长期维持的节奏。
否则,这条路会比任何方向都更快地让人耗尽。
无论你选择走哪条路,KOL从来不是一套可复制的流程,而是一种长期投入的结果。它需要稳定的表达,需要你能面对公开审视,也需要你在不同的周期里维持自己的判断方式。研究型和交易员型看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但真正能把路走长的人,往往不是因为选对了方向,而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方向上形成了持续的价值。
如果你正在思考是否要开始,Portal Labs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看到的只是“门槛”与“分岔口”。最终,真正的关键还是在于,你愿不愿意把时间和注意力投入到那条你能长期坚持的节奏里。方向可以慢慢找到,但节奏一定要自己掌握。
13.01K 人気度
89.99K 人気度
17.83K 人気度
21.64K 人気度
8.09K 人気度
あなたはWeb3のKOLになれますか?
Portal Labs前两天看到一篇KOL轮的文章,作者说“KOL轮,是一级市场留给普通人的一扇窄门”。事实上,KOL的兴起也确实为不少Web3普通用户提供了接触更靠前信息、参与更高层级讨论、甚至影响项目叙事走向的现实机会。再加上前几年Web3 KOL经济的起飞,以及今年InfoFi叙事的渲染,不少Web3玩家也试图通过KOL的路径,打开自己在Web3生态中的上升空间。
不过,想要真正在这条路上迈出第一步,或许你需要先回答一个更关键的问题:你到底适不适合做Web3 KOL?
三大条件,你符合哪个?
在不少人的眼中,当KOL大概就是一套可复制的流程:发发内容,在活动里刷刷存在感,多认识几个人,再把账号包装得专业一点,偶尔配合一些数据曝光,关注度似乎就能顺着这套动作自然增长。但真正进入这个行业你才会发现,靠动作堆出来的东西只能带来短期声量,却撑不起长期信任,也不足以让你持续站在市场前端。
Web3的信息密度高、叙事更迭快、验证周期短,一个KOL能不能活下来,真正取决的是:你能否满足所有KOL都需要具备的三项底层条件?
第一,你能否稳定输出,并在输出中形成个性化价值。
长期更新是一切的前提,但Web3并不奖励“频率本身”,它奖励的是“只有你能提供的东西”。你需要在反复表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属于你的判断方式、独立视角、信息筛选逻辑,或者一套让受众愿意依赖的思考路径。真正的价值不是“被认出”,而是“被需要”;稳定性让你出现,个性化价值让你继续存在。很多人能坚持发,但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特征,这会让他们很快停在原地。
第二,你能否承受公开审视与长期暴露。
Web3的舆论环境透明且直接,你的观点、判断、合作对象,甚至一次措辞不当,都会被记录、引用与放大。成为KOL的本质不是“表达”,而是“在公开空间承担表达的后果”。这意味着你需要具备在争论中保持稳定、在质疑下自我校准、在错误被复盘后依然能继续往前输出的能力。受众真正信任的不是你从不犯错,而是你在高暴露环境中依旧能保持诚实、克制与一致性。换句话说,公开审视不是阻碍,而是Web3 KOL的工作场景本身;能不能适应这一点,几乎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第三,你是否准备好面对3–6个月几乎看不到回报的投入期。
所有KOL在起步阶段都会经历一段几乎看不到回报的“沉默期”:没有互动、没有合作、没有收入,甚至连能否被看到都难以预期。在Web3这种速度极快的行业里,这种无反馈周期往往比传统内容行业更长,也更容易让人怀疑方向。真正能留下来的,是愿意把前三到六个月视为“建设期”而不是“失败期”的那类人。你需要能在没有鼓励的情况下维持节奏、在没有掌声时保持判断、在没有结果时继续积累。这个心态听起来很简单,但恰恰是大多数人离开这条路径的根本原因。
如果这三项条件中,你能做到至少两项,这条路径对你而言是可行的;但如果这些要求让你觉得沉重、不值得或与你的节奏不符,那其实答案已经很清楚:你不适合做Web3 KOL。
两种方向,你适合哪条?
如果你确认自己拥有做KOL的底层条件,那么接下来就需要面对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你适合做什么样的KOL?
在Web3的生态里,大多数KOL的底层能力最终会落到两条路径上:要么以研究为核心,要么以交易与Alpha为核心。你的内容形式可以多样,但你本质更像哪一类,会决定你用什么方式建立价值,也决定你之后的成长轨迹。
研究员型
研究型的路径本质上是靠理解力积累影响力。要走这条路,你需要能把行业的复杂结构讲得足够清楚,把项目的关键逻辑拆得别人听得进去,把风险点解释到位,同时在长期表达中维持一个相对稳定、能自洽的判断框架。研究型不是靠敏捷的市场情绪,靠的是“别人能不能从你这里获得他们本来得不到的理解”。这意味着你要持续阅读公开材料、追踪英文源头、对叙事和趋势建立自己的结构,并且能够和项目方、机构或生态内的人对话,从第一手信息中形成自己的判断。
这类KOL的变现方式通常也比较清晰:稳定影响力之后,项目方内容合作、顾问支持、活动主持、技术或经济模型的分析性支持、媒体内容合作,都是常见的方式。研究型KOL的商业化速度不算快,但一旦形成信任结构,商业机会会比 Alpha 型更稳、更长期;尤其是深度研究者,更容易获得机构邀请、项目顾问等非流量型收入。只是这类路径的周期长,基本上需要三至六个月的积累才能被人看见,再经历至少一个叙事周期才能被行业认可。
在华语用户眼中,研究型KOL的价值通常体现在“帮我看懂我看不懂的东西”。这是中文社区长期缺乏的能力:能够结构化解释复杂机制的人,其实并不多。尤其对中文用户来说,大部分行业内容都是英文先行,因此你能否跨越信息时差、抓住源头材料、构建自己的理解路径,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
但如果你是中国背景,这条路会多出几层现实因素:英文信息滞后是最表层的问题,更深的是文化表达差异——西方行业讨论更直接、冲突性强,而中文表达更含蓑,这会直接影响你能否在公开讨论中维持专业表达。另外是合规:研究型KOL很容易触及token、项目方合作、经济模型、甚至潜在代言义务,而这些在中国语境下都需要更加谨慎。你不仅要懂得如何披露合作关系,还要判断内容是否涉及投资建议,是否可能被误读,哪些合作不适合接,哪些内容不能写得太直接。这些限制会让华语背景的研究型KOL在内容边界上更小心,这既是挑战,也是差异化优势:如果你能在这个边界内形成稳定表达,你的内容可信度会更高。
走研究型这条路的人,最终比的是,你能否成为别人“来找你”的那个人,而不是“看热闹”的人。
并且,这条路径注定慢,但慢是它的价值来源。
交易员型
交易员型的路径,则更多建立在“快速判断与行动价值”上。他们不负责解释行业,而是负责找机会:空投路径、链上行为、叙事启动点、情绪拐点、短期交易区间、任务变更、合约动态、生态热点。这类KOL的内容通常不是深度分析,而是行动建议、执行策略、操作提示,甚至是一套“应该在什么时候去做什么”的清晰路径。行业越混乱,这类KOL的价值越显著,因为他们替别人做了筛选、判断和决策的前半段。
这条路线的变现结构也完全不同。交易员型KOL的商业化通常与流量高度相关:用户社群、会员服务、交易策略分享、任务路径整理、空投工具、合作AMA、甚至某些项目的执行类合作。速度越快,规模越大;但商业机会也更不稳定,因为所有收益都与“行情是否热、机会是否多”绑定。上涨周期里,这类KOL容易涨粉、容易变现;但市场冷静期,会迅速进入“没有内容可发”的阶段,情绪成本和心理压力都是另一类KOL难以体验的。
对中文用户而言,交易员型的价值更直接:“带路、节省时间、减少试错”。 中文生态的信息天然滞后、任务路径不统一、链上条件更复杂,很多用户会把这类KOL当作“提前一到三步的导航系统”。
但如果你是华语背景,这条路径的额外难度比研究型更明显。英文信息滞后只是最浅层的阻碍,更深的是时区差异、海外任务更新节奏、关键讨论平台无法顺畅参与,导致你必须在信息链路中补齐许多别人不用补的东西。这条路径在中国语境下会多出一层现实的限制。部分与交易相关的表达,在国内环境里并不如海外那样自由,尤其是容易被理解为“指向性建议”或“带动交易”的内容。因此,做交易员路线时,需要更谨慎地处理与你的判断、方向和合作相关的表达边界,要在自己的影响力增长之前,把哪些内容能讲、哪些表达方式不适合讲想得更清楚,避免在节奏最快的时候因为表述方式不当而被动。
交易员路径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只要内容和交易相关,你的判断就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资金决策。无论你有没有“指导”的意图,一旦出现亏损,用户本能会把你视为第一责任方。这种心理机制在所有市场里都存在,只是Web3的节奏更快、波动更大,反馈也更直接。做这条路线,必须提前想清楚的是:你要如何设定自己的表达方式、边界和节奏,避免让自己被卷入用户的情绪和结果之中。
选择交易员路径,最终比的是:你能不能在速度、判断和压力之间找到你能长期维持的节奏。
否则,这条路会比任何方向都更快地让人耗尽。
总结
无论你选择走哪条路,KOL从来不是一套可复制的流程,而是一种长期投入的结果。它需要稳定的表达,需要你能面对公开审视,也需要你在不同的周期里维持自己的判断方式。研究型和交易员型看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但真正能把路走长的人,往往不是因为选对了方向,而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方向上形成了持续的价值。
如果你正在思考是否要开始,Portal Labs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看到的只是“门槛”与“分岔口”。最终,真正的关键还是在于,你愿不愿意把时间和注意力投入到那条你能长期坚持的节奏里。方向可以慢慢找到,但节奏一定要自己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