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穩定幣牌照爭奪戰背後:中資巨頭爲何集體“減速”?



當香港《穩定幣條例》於8月1日正式生效,一場圍繞合規穩定幣發行資格的角逐悄然拉開帷幕。盡管共有77家機構提交申請,競爭異常激烈,但一個引人矚目的現象是:此前被看好的多家大型中資機構卻紛紛放緩腳步,甚至傳出調整戰略或考慮退出的消息。這並非實力不濟或意願不足,而是一場夾雜着金融主權、跨境監管與數據安全考量的復雜博弈。

新規大幅提高了準入門檻,不僅要求2500萬港元的註冊資本,還明確規定發行方須以1:1儲備資產提供全額支持,並保障用戶可隨時無條件贖回。此外,首批牌照僅計劃發放個位數。在這一背景下,傳統金融機構如中銀香港、工銀亞洲因資金實力與合規能力佔得先機,而科技企業與互聯網平台則因投入產出比不高、初期業務受限而趨於謹慎。

更深層的原因,則來自內地與香港在金融創新與風險防控之間的政策取向差異。中國人民銀行在《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多次強調加密資產相關風險,堅持“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監管”原則,並呼籲互聯網企業聚焦服務實體經濟。與此同時,數據跨境流動的安全審批也是不可忽視的政策紅線。香港推動穩定幣,意在增強金融自主性,減少對SWIFT和美元體系的依賴;而內地則更注重系統性金融安全與數據主權。兩種監管邏輯的張力,使得中資機構必須重新權衡進退利弊。

這一態勢也對大陸用戶的參與方式帶來直接影響。盡管香港加密交易已獲合法地位,但內地居民使用身分證開立香港帳戶仍面臨諸多限制,正規持牌平台通常不面向內地用戶提供服務。缺乏受監管的出入金渠道,也使得“境內身分、境外操作”的傳統路徑風險陡增。

歸根結底,香港穩定幣的發展並非簡單的“誰拿牌誰贏”的商業競賽,而更是一場在金融開放與國家安全、創新試驗與審慎監管之間尋找平衡的制度探索。中資機構的暫緩,反映出企業對復雜監管現實的理性回應。香港的國際金融創新實驗不會止步,但它的未來,注定需在多重約束中謹慎前行。
查看原文
post-image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