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穩定幣的多維度分類框架:用戶視角下的新認知隨着穩定幣在全球支付、DeFi和避險儲值等多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它已不再是一個單一概念可以定義的存在。不同用戶對穩定幣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巨大差異,它可能是跨境轉帳的主要工具,也可能是鏈上收益的核心組成部分。這意味着穩定幣的使用場景因人而異、因需而生。在多元化需求的推動下,一個基於用戶意圖、風險信任和技術架構的多維分類框架,已成爲理解穩定幣生態的關鍵起點。本文將從用戶角度出發,嘗試從用戶目標、風險模型和技術架構三個維度重構穩定幣世界觀,構建一套真正立足用戶需求、適配使用場景的穩定幣認知框架。## 一、傳統意義上的穩定幣全景圖在加密世界的衆多敘事中,穩定幣一直是永恆的主題。傳統上,市場長期以來習慣以"錨定機制"爲核心,將穩定幣主要劃分爲三類:1. 法幣抵押型:如USDT和USDC等,1:1錨定美元,具有強流動性和高接受度。2. 加密抵押型:如DAI和RAI,通過超額抵押ETH等資產維持掛鉤,強調去中心化和抗審查。3. 算法穩定幣:如已崩盤的UST,依賴機制設計與市場預期調控價格,無需真實資產抵押。此外,還有以黃金、歐元等非美元資產錨定的穩定幣,如近期頗受關注的Tether Gold(XAU₮)。每個XAU₮代幣代表一盎司黃金,支持鏈上轉移和實物贖回,目前由某公司存儲於瑞士自建金庫中,持倉規模已達80億美元,成爲全球最大黃金私有持有者之一。過去數年,這個分類框架爲我們提供了初步了解穩定幣的切入點,但在使用層面,這種按錨定機制劃分的方式,實際上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多元化用戶的理解與選擇需求。核心原因在於,隨着穩定幣的應用範圍擴大,使用者並不都是鏈上交易者或DeFi參與者。這使得單一錨定機制維度已難以回答用戶最關心的問題:"它適合我嗎?""使用起來安全嗎?""能在我常用的鏈上使用嗎?"例如,USDT和USDC雖然都屬於法幣抵押型穩定幣,但它們在儲備結構、合規程度和市場信任度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同時,新的法規(如GENIUS法案、MiCA)也正在以用途和合規作爲分類依據,進一步使得傳統劃分難以匹配實際政策框架。## 二、新變量下的穩定幣分類困境近期,某公司的CEO在接受採訪時解釋道:2020年以來的經濟下行期間,一些發展中國家受到嚴重衝擊,面臨物價飛漲、本幣貶值和高失業率等問題,使得大量家庭陷入財務困境。在這種情況下,USDT等穩定幣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這些家庭的需求,被用於儲值、跨境匯款及日常支付。正因如此,在拉美、中東、南亞等地區,許多用戶成爲首次接觸加密世界的全球用戶。他們因本幣貶值、跨境轉帳困難而使用穩定幣,因此主要關注其穩定性、費用和是否可以隨時取現。相比之下,加密貨幣原生用戶——經驗豐富的鏈上用戶、套利者和機構級交易者,對穩定幣的關注點則完全不同。他們更多地追求原生流動性、協議支持度、組合效率和套利路徑,而非僅僅關注錨定機制。這意味着用戶羣體的分化日益明顯,穩定幣賽道已經到了必須跳出"法幣抵押/加密抵押/算法錨定"傳統框架,從用戶視角重構分類邏輯的時候。從這個角度來看,穩定幣的"變",本質上是用戶需求與市場生態共同推動的結果。這種變化包括穩定幣應用場景的爆發(從DeFi質押到跨境工資發放),用戶羣體與使用需求的分化(從保本到高收益),以及宏觀意義上監管框架的完善(從歐盟MiCA到美國GENIUS法案)。因此,使用者眼中也早已分裂成若幹個穩定幣世界:- 加密新手需要"簡單安全"的穩定幣,能放心存放資金並逐步學習。- DeFi愛好者關注"收益潛力",用穩定幣在Aave借貸、Curve流動性挖礦。- 資深交易者追求"極致流動性",需要在主流交易所快速兌換的穩定幣。- 全球用戶則更看重"低成本跨境支付",鏈上費用與到帳速度是核心指標。這注定傳統的分類體系在如今日益多樣化的需求背景下,逐漸失效。簡言之,對當下的Web3世界與穩定幣賽道來說,不存在一個"最好"的穩定幣,只存在"最適合某個特定目標"的穩定幣。## 三、如何構建一個多維度的穩定幣世界觀?爲了讓每個用戶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穩定幣,可以提出一個由三條核心軸構成的穩定幣分類框架:從用戶目標(爲什麼用)、風險信任(有多安全)、技術架構(在哪用&怎麼用)三個層面,旨在對每一種穩定幣給出清晰畫像,幫助用戶在復雜場景中做出有依據的判斷。### 1. 用戶意圖與財務目標(爲什麼用)這是從用戶動機出發的分類軸,明確穩定幣的使用場景,直接回答"爲什麼用"的問題。衆所周知,穩定幣的功能早已多元化,不同場景對應不同選擇:- 支付與價值轉移:如某些平台的USDT,低費用、廣覆蓋、便於跨境匯款。- 資本保值與風險對沖:如USDC,適合用作鏈上美元帳戶或熊市避險。- 收益生成與財富增值:如USDe,通過掛鉤機制與衍生品對沖模型生成原生收益。- 抵押與槓杆用途:如DAI、USDC、USDT,DeFi協議中最常用的抵押資產,便於借貸與交易。這種分類能直接回應用戶最常見的問題:我想做X,應該選哪個穩定幣?### 2. 風險狀況與信任模型(有多安全)這決定了用戶在選擇時願意承擔多大的風險,其核心要素包括儲備構成、審計狀況、監管牌照等。其中最高梯隊的是銀行級與受監管的穩定幣,其信譽根植於政府監管和傳統金融體系,典型代表是USDC和PYUSD。其次是市場主導與系統性的穩定幣,如USDT,其信任主要來自巨大的網路效應和無可匹敵的流動性,盡管其監管地位和儲備金透明度存在爭議。再次是去中心化與鏈上可驗證的穩定幣,如MakerDAO的DAI,用戶信任的是公開可審計的代碼和社區共識,而非某個中心化實體。最後是代表前沿探索的合成資產與算法驅動的穩定幣,如USDe,其信任基於復雜的經濟模型,同時也伴隨着尚未經過長期檢驗的新型風險。某評級機構已對USDC評爲"強",對USDT評爲"受限",也印證了這種分層框架的現實基礎。### 3. 技術架構與生態適配(在哪用&怎麼用)第三個分類軸關注技術架構與生態系統,它決定了穩定幣"在哪用以及怎麼用"。不同鏈上部署方式決定了其可用性、安全性和費用結構,其中原生與跨鏈部署的區別至關重要。原生穩定幣由官方直接發行(如Base上的USDC),更安全;跨鏈版本則依賴跨鏈橋機制,存在智能合約攻擊風險。其次,一個穩定幣主導的生態系統決定了其核心應用場景。譬如以太坊主網因其高安全性更適合結算,某些高性能L1以其低費用和高速度吸引了大量支付和轉帳活動,而某些以太坊L2則因其低廉的Gas費和與以太坊的兼容性,正迅速成爲DeFi活動的主要場所。這意味着用戶可依據鏈上成本與使用需求,在不同網路間選擇最合適的版本。## 小結穩定幣的本質,是服務於人的工具。從傳統分類到多維度世界觀,變化的不僅是分類方式,更是服務於用戶實際需求,因此沒有全能穩定幣,只有適配場景的穩定幣:譬如對USDC的完整描述將是在用戶意圖上兼具"資本保值"和"抵押品"屬性;在風險狀況上屬於第一梯隊,"銀行級與受監管";在技術架構上,它在衆多主流L1和L2上都提供原生版本。這就遠比一句簡單的"法幣抵押型"穩定幣要豐富和實用得多,能夠真正幫助用戶理解不同穩定幣在安全性、收益潛力、可組合性和交易效率等方面的權衡,從而根據自身需求做出最明智的選擇。一言以蔽之,我們相信穩定幣的終極價值,來自於"服務於人"的能力,它不應只是加密敘事的衍生物,而應成爲用戶資產管理工具箱中最貼近實際的那一個。在Web3世界裏,最好的選擇,永遠是"適合自己"的那一個。
穩定幣新框架:用戶目標、風險信任與技術架構的三維圖景
穩定幣的多維度分類框架:用戶視角下的新認知
隨着穩定幣在全球支付、DeFi和避險儲值等多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它已不再是一個單一概念可以定義的存在。不同用戶對穩定幣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巨大差異,它可能是跨境轉帳的主要工具,也可能是鏈上收益的核心組成部分。
這意味着穩定幣的使用場景因人而異、因需而生。在多元化需求的推動下,一個基於用戶意圖、風險信任和技術架構的多維分類框架,已成爲理解穩定幣生態的關鍵起點。
本文將從用戶角度出發,嘗試從用戶目標、風險模型和技術架構三個維度重構穩定幣世界觀,構建一套真正立足用戶需求、適配使用場景的穩定幣認知框架。
一、傳統意義上的穩定幣全景圖
在加密世界的衆多敘事中,穩定幣一直是永恆的主題。
傳統上,市場長期以來習慣以"錨定機制"爲核心,將穩定幣主要劃分爲三類:
此外,還有以黃金、歐元等非美元資產錨定的穩定幣,如近期頗受關注的Tether Gold(XAU₮)。每個XAU₮代幣代表一盎司黃金,支持鏈上轉移和實物贖回,目前由某公司存儲於瑞士自建金庫中,持倉規模已達80億美元,成爲全球最大黃金私有持有者之一。
過去數年,這個分類框架爲我們提供了初步了解穩定幣的切入點,但在使用層面,這種按錨定機制劃分的方式,實際上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多元化用戶的理解與選擇需求。
核心原因在於,隨着穩定幣的應用範圍擴大,使用者並不都是鏈上交易者或DeFi參與者。這使得單一錨定機制維度已難以回答用戶最關心的問題:"它適合我嗎?""使用起來安全嗎?""能在我常用的鏈上使用嗎?"
例如,USDT和USDC雖然都屬於法幣抵押型穩定幣,但它們在儲備結構、合規程度和市場信任度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同時,新的法規(如GENIUS法案、MiCA)也正在以用途和合規作爲分類依據,進一步使得傳統劃分難以匹配實際政策框架。
二、新變量下的穩定幣分類困境
近期,某公司的CEO在接受採訪時解釋道:2020年以來的經濟下行期間,一些發展中國家受到嚴重衝擊,面臨物價飛漲、本幣貶值和高失業率等問題,使得大量家庭陷入財務困境。在這種情況下,USDT等穩定幣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這些家庭的需求,被用於儲值、跨境匯款及日常支付。
正因如此,在拉美、中東、南亞等地區,許多用戶成爲首次接觸加密世界的全球用戶。他們因本幣貶值、跨境轉帳困難而使用穩定幣,因此主要關注其穩定性、費用和是否可以隨時取現。
相比之下,加密貨幣原生用戶——經驗豐富的鏈上用戶、套利者和機構級交易者,對穩定幣的關注點則完全不同。他們更多地追求原生流動性、協議支持度、組合效率和套利路徑,而非僅僅關注錨定機制。
這意味着用戶羣體的分化日益明顯,穩定幣賽道已經到了必須跳出"法幣抵押/加密抵押/算法錨定"傳統框架,從用戶視角重構分類邏輯的時候。從這個角度來看,穩定幣的"變",本質上是用戶需求與市場生態共同推動的結果。
這種變化包括穩定幣應用場景的爆發(從DeFi質押到跨境工資發放),用戶羣體與使用需求的分化(從保本到高收益),以及宏觀意義上監管框架的完善(從歐盟MiCA到美國GENIUS法案)。因此,使用者眼中也早已分裂成若幹個穩定幣世界:
這注定傳統的分類體系在如今日益多樣化的需求背景下,逐漸失效。
簡言之,對當下的Web3世界與穩定幣賽道來說,不存在一個"最好"的穩定幣,只存在"最適合某個特定目標"的穩定幣。
三、如何構建一個多維度的穩定幣世界觀?
爲了讓每個用戶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穩定幣,可以提出一個由三條核心軸構成的穩定幣分類框架:
從用戶目標(爲什麼用)、風險信任(有多安全)、技術架構(在哪用&怎麼用)三個層面,旨在對每一種穩定幣給出清晰畫像,幫助用戶在復雜場景中做出有依據的判斷。
1. 用戶意圖與財務目標(爲什麼用)
這是從用戶動機出發的分類軸,明確穩定幣的使用場景,直接回答"爲什麼用"的問題。
衆所周知,穩定幣的功能早已多元化,不同場景對應不同選擇:
這種分類能直接回應用戶最常見的問題:我想做X,應該選哪個穩定幣?
2. 風險狀況與信任模型(有多安全)
這決定了用戶在選擇時願意承擔多大的風險,其核心要素包括儲備構成、審計狀況、監管牌照等。
其中最高梯隊的是銀行級與受監管的穩定幣,其信譽根植於政府監管和傳統金融體系,典型代表是USDC和PYUSD。其次是市場主導與系統性的穩定幣,如USDT,其信任主要來自巨大的網路效應和無可匹敵的流動性,盡管其監管地位和儲備金透明度存在爭議。
再次是去中心化與鏈上可驗證的穩定幣,如MakerDAO的DAI,用戶信任的是公開可審計的代碼和社區共識,而非某個中心化實體。最後是代表前沿探索的合成資產與算法驅動的穩定幣,如USDe,其信任基於復雜的經濟模型,同時也伴隨着尚未經過長期檢驗的新型風險。
某評級機構已對USDC評爲"強",對USDT評爲"受限",也印證了這種分層框架的現實基礎。
3. 技術架構與生態適配(在哪用&怎麼用)
第三個分類軸關注技術架構與生態系統,它決定了穩定幣"在哪用以及怎麼用"。
不同鏈上部署方式決定了其可用性、安全性和費用結構,其中原生與跨鏈部署的區別至關重要。原生穩定幣由官方直接發行(如Base上的USDC),更安全;跨鏈版本則依賴跨鏈橋機制,存在智能合約攻擊風險。
其次,一個穩定幣主導的生態系統決定了其核心應用場景。譬如以太坊主網因其高安全性更適合結算,某些高性能L1以其低費用和高速度吸引了大量支付和轉帳活動,而某些以太坊L2則因其低廉的Gas費和與以太坊的兼容性,正迅速成爲DeFi活動的主要場所。
這意味着用戶可依據鏈上成本與使用需求,在不同網路間選擇最合適的版本。
小結
穩定幣的本質,是服務於人的工具。
從傳統分類到多維度世界觀,變化的不僅是分類方式,更是服務於用戶實際需求,因此沒有全能穩定幣,只有適配場景的穩定幣:
譬如對USDC的完整描述將是在用戶意圖上兼具"資本保值"和"抵押品"屬性;在風險狀況上屬於第一梯隊,"銀行級與受監管";在技術架構上,它在衆多主流L1和L2上都提供原生版本。
這就遠比一句簡單的"法幣抵押型"穩定幣要豐富和實用得多,能夠真正幫助用戶理解不同穩定幣在安全性、收益潛力、可組合性和交易效率等方面的權衡,從而根據自身需求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一言以蔽之,我們相信穩定幣的終極價值,來自於"服務於人"的能力,它不應只是加密敘事的衍生物,而應成爲用戶資產管理工具箱中最貼近實際的那一個。
在Web3世界裏,最好的選擇,永遠是"適合自己"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