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加密貨幣被盜案引發法律定性和罪名適用爭議

加密資產盜竊案引發法律定性爭議

近期,一起涉及百萬加密貨幣被盜的案件引發了廣泛關注。這起案件不僅揭示了加密資產領域的潛在風險,也暴露了當前司法實踐中對加密資產法律定性的分歧。

案件回顧

2023年5月,上海居民歐某發現自己存儲在某平台開發的錢包中價值百萬的加密貨幣消失。經過調查,發現一個月前有人將這些加密貨幣全部轉走。歐某通過技術分析發現錢包中存在自動獲取私鑰的後門程序,並成功追蹤到可疑人員信息。

隨後,警方逮捕了該平台的三名前端開發工程師劉某、張某1和董某2。這三人承認在錢包中植入了後門程序,非法獲取了大量用戶的私鑰和助記詞數據。然而,他們否認提前使用這些數據盜取用戶資產。

進一步偵查發現,實際盜取歐某加密貨幣的是另一名前員工張某2。張某2早在2021年就在客戶端代碼中植入了收集用戶私鑰的程序,並於2023年4月利用這些數據轉移了歐某的加密貨幣。

判決結果與爭議

法院最終以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判處四名被告有期徒刑三年。然而,這一判決引發了爭議,主要焦點在於對加密資產的法律定性以及相應的罪名適用。

加密資產的法律定性爭議

目前,司法實踐中對加密資產的性質存在兩種主要觀點:

  1. 加密資產不是財物,僅是一種數據。
  2. 加密資產具有財產屬性,可成爲財產犯罪的對象。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判例傾向於承認加密資產的財產屬性。例如,有案例明確指出"虛擬貨幣具有刑法意義上的財產屬性,可成爲財產犯罪的對象"。

罪名適用的爭議

本案中,法院以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定罪,但這一罪名是否最準確地反映了被告的犯罪行爲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爲,考慮到被告利用職務之便實施犯罪,以職務侵佔罪定罪可能更爲恰當。

職務侵佔罪不僅涵蓋單位所有的財物,還包括單位管理的他人財物。在本案中,用戶將加密資產存儲在平台開發的錢包中,形成了類似托管關係,符合職務侵佔罪的構成要件。

此外,職務侵佔罪的量刑區間更廣,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相比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最高七年)更能反映犯罪行爲的嚴重性。

結語

這起案件凸顯了隨着科技發展,法律需要與時俱進。加密資產的法律定性和相關犯罪的定罪量刑仍需進一步明確和統一。未來,我們期待看到更精準的法律界定,爲司法實踐提供更清晰的指導,以更好地應對加密資產領域的新型犯罪。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6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ValidatorVikingvip
· 08-08 16:24
老后门了还敢玩
回復0
爱发币的阿婆主vip
· 08-08 05:16
后门危害不容小觑
回復0
空投碎梦师vip
· 08-06 09:42
自己挖的坑跪着填
回復0
链上数据侦探ervip
· 08-06 09:36
留取指纹才是道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