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chain Labs 聯創 Ed Felten:從普林斯頓教授、白宮高官到推動 Arbitrum

採訪:Chloe,PANews 撰文:Weilin,PANews Ed Felten 也許是區塊鏈行業最具學術氣質的創業者之一。他現任 Offchain Labs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同時也是以太坊 Layer 擴展方案 Arbitrum 的核心推動者。 早在 2003 年,Ed 就已晉升爲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並於 2010 年出任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首任首席技術官。2012 年起,他重返學術崗位並接觸和研究比特幣及區塊鏈技術。2015 年初,Arbitrum 最初作爲普林斯頓計算機課程中的結課項目讓 Felten 眼前一亮,Felten 隨即着手深入研究 Rollup 技術路線。但不久後,他受邀加入白宮,擔任白宮副首席技術官,主責技術安全事務。2018 年回歸學術後,Felten 與兩位博士生重啓 Arbitrum 項目,並於同年共同創辦 Offchain Labs,正式推動 Arbitrum 進入系統化開發階段。 在香港 Web3 嘉年華期間,PANews 專訪 Ed Felten,他深入分享了自己從科研與政策跨界走向區塊鏈創業的歷程,並就 Layer2 如何平衡以太坊生態發展、Arbitrum 的技術競爭力構建,以及 AI 與區塊鏈融合等話題展開探討。 在他看來,以太坊確實面臨一個選擇:它到底是想爲驗證者最大化收入,還是想擁有最多的用戶和最活躍的開發者?目前來看,它的戰略是傾向於發展用戶和開發者,而這正是 L2 非常擅長的事情。在談到 Arbitrum 的發展路徑時,Ed 提到,可持續發展必須從 “創造價值” 開始,而他的角色正是專注於此。 PANews:您曾在學術界和政府機構擔任重要職務,是什麼契機促使您投身區塊鏈創業?您過往的經歷對 Offchain Labs 的研究方向和技術決策有何影響? Ed Felten:我做了很多年教授,在這段時間裏,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結合深層技術問題與社會或公共政策問題的研究方向。當我第一次通過比特幣了解到區塊鏈技術時,我立刻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大約從 2011 年開始,我就從純學術的角度開始研究區塊鏈相關課題。我始終在思考:有哪些技術因素會阻礙這項技術的發展,或讓它無法實現其潛力? 最初我從鏈的經濟學角度入手,那是我最早的研究方向,後來逐漸開始關注擴展性問題。2014 年,當了解到智能合約時,我感到非常興奮,因爲這讓我想起了互聯網早期的增長階段——網頁從一個純靜態的閱讀或瀏覽圖片的體驗,變成了可交互、可編程的東西。當我看到智能合約時,我覺得這種變化會再次發生,而且同樣重要。 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對其進行擴展,這也促成了我在 Arbitrum 的最初工作。之後,我去白宮工作了兩年,回來後就與我的聯合創始人們會面。我們在 2017 年和 2018 年開始了更爲正式的合作。 我作爲教授的經歷,在幾個方面都有所延續。一方面,作爲一名技術領域的教授,要取得成功,你必須要進行很多管理工作,比如花時間招募人才、管理他們、管理預算、按時推進進度——這些技能在經營企業時非常實用。 所以說,運營一家初創公司,其實很像在管理一個學術研究團隊。 但我認爲我還學到的一點是:要用長遠眼光看問題,關注基礎性的東西——這是我作爲教授時形成的思維方式。這也對我們對中長期研究的思考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政府工作期間,我接觸到了很多優秀的領導者。我從他們那裏學到了一些寶貴的經驗,也學習了如何構建社區、如何達成共識。我認爲,這種對 “構建社區” 和 “讓社區參與治理” 的關注,是 Arbitrum 的核心。 當我想到 Arbitrum DAO 以及它如何進行自我治理、治理 Arbitrum 各條鏈時,它讓我聯想到政治運作的過程。 在 Arbitrum 的早期,也就是 2014 年,我們就已經預見到智能合約公鏈將會非常重要,但同時 “可擴展性” 也將成爲其中的核心挑戰。因此,從一開始,我們就把擴展智能合約的能力作爲最根本的問題來攻克。 PANews:當前 Layer2 領域呈現明顯的頭部效應,且多樣化導致流動性和用戶體驗的碎片化。您認爲 Layer2 項目應如何應對這一困境? Ed Felten:關於你提到的第一個問題——L2 是否具有 “抽取性”(extractive)——我認爲不是。你看 L2 和 L1 之間的關係,實際上 L2 是 L1 最大的使用者。L2 帶來了更多用戶、更多交易和流量。 以以太坊爲例,現在超過 95% 的活動其實是在 L2 和 L3 上進行的。如果沒有這些 L2,這些活動很可能就會轉移到其他 L1 上去了。 當然每天數據會有波動,但這個比例始終非常高。L2 極大地擴展了以太坊整體系統的容量,而如果沒有 L2,這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我認爲以太坊社區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規模,部分就是因爲 L2 的存在。以太坊之所以仍然在智能合約區塊鏈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我也認爲 L2 起了很大的作用。我認爲 L2 是以太坊技術棧的一部分。把 L2 和 L1 看作相互競爭是一個錯誤的二元對立觀點——它們其實是協同工作的,共同服務於用戶。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碎片化的流動性和碎片化的用戶體驗。這確實是目前 L2 團隊正在集中解決的最重要問題之一。我認爲我們會看到這方面出現很大的進展。 我們有一個宏大的願景,就是打造一個更統一的用戶界面。雖然用戶仍然需要知道自己使用的是哪一條鏈,就像你上網時會知道自己在訪問哪個網站,這很重要,因爲涉及信任與安全層面的差異。但就像互聯網一樣,你可以輕鬆地從一個網站跳轉到另一個網站,整個體驗是互聯的。我認爲我們在區塊鏈世界也可以實現這種體驗。 但這需要我們在用戶界面上進行巧妙的設計,同時在核心協議層也要提供必要的支持,以實現用戶真正想要的那種界面和交互方式。 我相信我們終將實現這一點。我們將迎來一個更加流暢的鏈間體驗:用戶在某一條鏈上持有資金,也能便捷地在另一條鏈上使用這些資金進行操作,而不再需要繁瑣的點擊和復雜的跨鏈操作。 當然,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很多團隊長期的共同努力。 PANews:在本輪市場週期中,不少人將以太坊主網的經濟價值下滑歸咎於 Layer2,甚至被貼上 “寄生” 的標籤,您是如何看待的?您認爲 Layer 應如何平衡自身發展與以太坊主網的長期發展? Ed Felten:這實際上歸結爲一個運營區塊鏈時的核心挑戰:你是想最大化收入,還是想最大化用戶使用量和社區規模? 因爲如果你想最大化收入,你就會傾向於縮小網路容量,讓人們爲了稀缺的區塊空間進行競價。而當 L2 出現,擴大了以太坊的區塊空間時,我認爲這其實是一直以來以太坊戰略的一部分——即試圖提供更多的區塊空間。 但你不能一邊增加區塊空間,一邊又想提高價格,對吧?因爲這兩者是相互對立的。 在我看來,以太坊確實面臨一個選擇:它到底是想爲驗證者最大化收入,還是想擁有最多的用戶和最活躍的開發者?目前來看,它的戰略是傾向於發展用戶和開發者,而這正是 L2 非常擅長的事情。但我認爲,你不能兩者兼得。 PANews:當前,Optimistic 佔據了 Layer 市場份額的絕大部分,相較於 ZK 等技術,其核心競爭優勢是什麼?Arbitrum 如何確保其技術棧的長期競爭力? Ed Felten:相較於 ZK,Optimistic rollup 有兩個主要優勢:第一是更簡單,第二是成本更低。 具體來說,它更簡單,是因爲它不涉及那些非常復雜的密碼學技術,也不需要一個龐大且全新的工具鏈來將程序轉化爲數學證明系統——那是非常復雜的過程。 另一個優勢在於,Optimistic 協議的成本非常低。使用 ZK 時,生成證明本身就非常昂貴。而在 Optimistic 協議中,只有在發生爭議時才需要進行鏈上驗證。如果確實發生爭議,說明有一方是惡意的,其質押將被沒收。因此在 Optimistic 系統中,誠實的參與者永遠無需爲驗證付費,這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優勢。 當然,ZK 的成本正在逐步下降。我確實認爲我們最終會進入一個階段,不同鏈會混合使用 Optimistic 和 ZK 驗證機制。但要實現這種混合,ZK 的成本還需要比現在更低。 目前,Arbitrum 只支持 Optimistic。未來我們預計會同時支持這兩種機制,用戶可以根據成本或其他因素自由選擇。 PANews:DAO 在生態治理中扮演着愈發重要的角色,但也面臨集中決策、提升選民參與度和平衡商業利益等難題。Arbitrum DAO 會如何進一步提升治理效率並維護去中心化原則? Ed Felten:Arbitrum DAO 自主決定自己的行動。所以我並不以任何形式代表 Arbitrum DAO 發言,但我可以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我在政府工作時學到的一件事是:由公衆參與驅動的決策過程既充滿挑戰,也充滿力量。是的,這個過程可能會很混亂,有時也很緩慢,但我認爲它非常有韌性。當社區達成共識時,是可以實現一些非常有野心的事情的。 我認爲現在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Arbitrum DAO 與其他 DAO 不同,它擁有真正的權力,並且確實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運作。你可以看到,不同的聲音提出不同的觀點,大家展開辯論——這是一種健康的狀態。這正是我們在將鏈的控制權移交給 DAO 時所希望看到的結果。 我認爲總體上這是成功的,但它也面臨——而且將永遠面臨——治理任何一個龐大而多元化羣體所共有的一些挑戰。 PANews:Offchain Labs 近期推出了 Onchain Labs 以支持早期項目,能否透露將爲這些項目提供哪些具體支持(如技術、資金或市場資源)?未來還有哪些計劃來激勵 Arbitrum 生態的多樣化? Ed Felten:我更傾向於把它看作是一個 “輕量級孵化器”,旨在推動項目啓動,並確保這些項目獲得資金支持。 Onchain Labs 的目標之一是激發創造力,並推動快速行動。 我們並不打算對這些團隊施加強有力的引導或控制,而是希望幫助他們啓動項目、提供一些資金支持,然後讓他們自主成長。 PANews:我們注意到,Arbitrum 也布局來 AI 賽道,比如提出 Trailblazer AI 代理資助計劃,以及支持 ElizaOS 等 AI 項目,您認爲 AI 技術將如何革新區塊鏈行業,Arbitrum 在 AI 布局上有哪些獨特優勢? Ed Felten:我認爲,AI 與區塊鏈之間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交互方式。 一種是鏈下的 AI 代理,它們代表用戶執行操作,或者本身就是鏈的使用者。對於這些鏈下代理來說,它們的需求與普通用戶非常接近:它們需要的是一個低成本、可靠的區塊鏈系統。而對它們來說,響應速度甚至比對人類用戶更重要。對用戶來說,0.1 秒或 0.2 秒的響應時間已經很快了,但對一臺機器而言,這可能已經算是 “很長” 的延遲。 當這些 AI 代理被廣泛採用時,我認爲我們會看到更加復雜和動態的 DeFi 市場,也會出現一些更有趣的遊戲應用。 下一個重要的階段,是實現鏈上的 AI 代理。而這需要比當前大多數區塊鏈所能提供的更強的計算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 我們正在努力,一方面擴展鏈的容量,使其能夠直接支持這一目標;另一方面也在開發專門的支持機制,用於在鏈上訓練、驗證和評估 AI 模型。 PANews:回購計劃正成爲加密項目的常見策略,但有人認爲這僅能短期提振市場信心,難以解決根本問題。Arbitrum 的回購計劃基於哪些具體考量、長期目標以及執行方式? Ed Felten:我認爲,我的角色其實是專注於長期的增長和可持續發展。我始終堅信,必須從 “創造價值” 開始。如果你能爲用戶創造價值、爲社區創造價值,人們自然會找到利用和獲取這些價值的方法。 所以對我來說,正如我之前所說,我關注的重點是創造價值,而如何去獲取這些價值,我認爲應由社區來決定。 PANews:當前山寨幣市場普遍低迷,除回購外,Arbitrum 是否有更深層次的計劃來增強代幣的內在價值? Ed Felten:這個問題其實應該由 DAO 來回答,而不是我。不過我認爲,價值最終來源於人們參與治理的意願,以及鏈上所產生的收入。而收入又來自於流量和使用率。因此,推動技術的使用增長,是實現這一切的最重要因素。 我們 Offchain Labs 一直以來都以長期視角來看待技術的發展和價值的創造。我認爲 DAO 的立場也是類似的。 在我看來,DAO 正在專注於推動增長,以實現長期的價值創造。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ไทย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