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io 推薦話題每日發帖活動: #CandyDrop 上线#
💰 請帶上話題 #CandyDrop 上线# 發帖,5位優質發帖者*每人$10點卡獎勵
Gate.io 全新任務制空投平台 CandyDrop 上線!完成簡單任務贏取熱門項目空投獎勵!無需鎖倉,人人可參與!火熱項目INIT, ZORA, HYPER等你贏取!立即參與 👉️ https://www.gate.io/candy-drop
發帖分享你對 CandyDrop 的使用體驗或產品建議,帶上話題 #CandyDrop 上线# ,參與瓜分 $50 獎勵!
📅 活動時間:4月27日13:00 - 4月28日13:00(UTC+8)
⚠️ 注意事項:禁止抄襲,鼓勵原創內容
誰在川普背後推動關稅:「中路好戰角」經濟學家納瓦羅
將全球經濟拖入混戰,他的推手角色無可爭議,但這場戰爭的代價,是否值得,仍是未知數。 (前情提要:外媒曝馬斯克「私下遊說川普」撤回關稅但失敗了、槓上白宮貿易顧問:腦子有問題 ) (背景補充:川普「根本算錯」對等關稅!AEI學者爆:稅率灌水4倍,關鍵參數沒搞懂 ) 全球金融市場,正在被一股突如其來的寒流席捲。 在川普幾乎對所有貿易伙伴徵收「對等關稅」的極端政策公佈後,全球資本市場的恐慌達到頂峰: 4 月 7 日,截至美國東部時間晚上 10 點,標普 500 指數期貨下跌 5.98%,納斯達克 100 指數期貨下跌 6.2%。道瓊斯指數期貨下跌 5.5%。 亞洲市場更是充滿避險情緒,日經指數早盤一度下跌 8.9%。臺灣加權指數在兩天假期後暴跌近 10%,台積電、富士康等主要股票的熔斷。 加密市場也未能倖免。 投資者眼睜睜看著資產縮水,加密交易螢幕上的紅線如同警報,預示著一場更大的動盪。 CoinGlass 的資料顯示,加密貨幣的清算額已飆升至約 8.92 億美元,其中包括超過 3 億美元的比特幣多頭和空頭倉位。 BTC 已跌至 77000 美元左右,ETH 則更是來到了 1500 美元。 貿易戰的號角再度吹響,而站在風口浪尖的,是川普的高階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 4 月 6 日,納瓦羅出現在福克斯新聞的採訪中。 他試圖安撫投資者情緒,在面對採訪玩起了讓人啼笑皆非的語言藝術: 「首要原則,特別是對於小投資者來說,那就是 — 除非你現在賣掉了股票,否則你不會虧錢。明智的策略是不要驚慌,堅持住」。 浮虧不是虧,沒賣等於沒虧。 你很難想像,這種接近精神勝利法式的無效安慰,竟出自一個資深的總統高階貿易顧問和大學經濟學教授之口。 這一表態顯然無法平息市場的焦慮,反而讓人們將目光聚焦於他 —— 這位被外界戲稱為「非主流經濟學家」的哈佛博士,似乎不僅是政策的代言人,更是極端貿易保護主義背後不可忽視的推手。 就連與川普總統相交甚好的馬斯克,前幾天也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表達了對這位總統顧問的批評和暗諷,直言「獲得哈佛經濟學博士學位不是件好事,可能因過度自負而導致決策失誤」;並質疑納瓦羅從未親手創造過任何實質性成果。 這位站在川普身後的經濟學家,究竟是誰?他如何推動了這場席捲全球的關稅政策風暴? 從學術界的邊緣,到白宮的決策核心,納瓦羅的生平與川普的保護主義理念交匯,或許共同釀成了這場危機。 從學術到政治的邊緣人物 彼得・納瓦羅的故事,始於 1959 年 7 月 15 日,馬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個普通家庭。 他的父親阿爾伯特・「阿爾」・納瓦羅是一名薩克斯管和單簧管演奏家,母親伊夫林・利特爾約翰則是薩克斯第五大道的一名祕書。 然而,這段家庭時光短暫而動盪,父母在他 9 歲或 10 歲時離婚,留下納瓦羅與母親輾轉於佛羅里達州棕櫚灘和馬里蘭州的貝塞斯達。 單親家庭的成長經歷,或許在他心中埋下了對穩定與自立的渴望,最終在馬里蘭的貝塞斯達 – 切維蔡斯高中完成學業時,悄然發芽。 1972 年,憑藉學術獎學金,納瓦羅進入圖夫茨大學,拿下學士學位。同年,他加入美國和平隊,遠赴泰國服務三年。這段經歷讓他初次接觸國際社會的複雜性,可能為他日後對全球貿易失衡的關注埋下伏筆。 1979 年,他在哈佛大學獲得公共管理碩士學位,隨後於 1986 年在經濟學泰斗理查德・E・凱夫斯的指導下摘得博士桂冠。學位在手,他選擇留在學術界,自 1989 年起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擔任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一干就是數十年,直至成為名譽教授。 然而,納瓦羅並非滿足於書齋之人,他曾五次投身政治,試圖將理念付諸實踐。 1992 年,他競選聖地亞哥市長,在初選中以 38.2% 的得票率領先,卻在決選中以 48% 惜敗; 此後,他又先後角逐市議會、縣監事會和國會席位,均鎩羽而歸 ——1996 年國會選舉得票 41.9%,2001 年市議會特別選舉僅獲 7.85%。這些失敗並未讓他退縮,反而凸顯其執著與邊緣化特質。 他在競選中反覆強調經濟保護主義和就業優先,與日後川普的「美國優先」遙相呼應,卻在當時未能贏得選民青睞。 從單親家庭的少年,到哈佛的經濟學博士,再到屢戰屢敗的政治邊緣人物,納瓦羅的軌跡充滿矛盾。 他看上去既是嚴謹的學者,卻又是激進的行動派;既在學術界留下足跡,又在政壇屢受挫折。 學界和政界的輾轉中,貿易保護和對華強硬的態度,似乎早已埋下了種子。 中國威脅論,早已有跡可循 彼得・納瓦羅從哈佛大學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不會滿足於象牙塔內的平靜。 其後續軌跡顯示,這位新晉博士已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了濃厚興趣。 1989 年,他加入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時,開始將學術熱情轉化為筆鋒犀利的批判。他的目標直指一個日益崛起的力量 —— 中國。 真正讓他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宣揚中國威脅論的著作。 2006 年,他出版《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The Coming China Wars),以近乎預言的口吻警告,中國經濟擴張不僅是商業競爭,更是對美國製造業的生存威脅。 書中透露著有一種近乎偏見的固執,比如「中國的發展是對人類的一種威脅,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衝突和不穩定因素」。 彼時亞馬遜網上的讀者書評,多認為該書有故意炒作和聳人聽聞的嫌疑。 這本書雖未引起主流經濟學界的廣泛共鳴,卻在某些保守派圈子裡激起漣漪。 五年後,2011 年的《致命中國》(Death by China)將納瓦羅的批判推向高潮。這本書不僅是學術分析,更像一份控訴書。 他激進的指責中國通過非法出口補貼、生產補貼、貨幣操縱和智慧財產權盜竊,系統性地摧毀美國經濟根基… 然而,納瓦羅的這些觀點並非沒有爭議。 主流經濟學家,如麻省理工學院的西蒙・約翰遜,曾公開批評他的分析「過於片面,忽視了全球供應鏈的複雜性」;而納瓦羅在書中的強硬措辭,與一般意義上認為的儒雅學術形象形成鮮明對比,也讓他在經濟學界被貼上「異類」的標籤。 不過納瓦羅用十餘年的學術積累,構建了一套針對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