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Alpha 限時賞金活動第三期上線!
在 Alpha 區交易熱門代幣,瓜分 $30,000 獎池!
💰 獎勵規則:
1️⃣ 連續2日每日交易滿 128 USDT,即可參與共享 $20,000 美金盲盒獎勵
2️⃣ 累計買入 ≥1,024 USDT,交易量前100名可直領獎勵 100美金盲盒
⏰ 活動時間:8月29日 16:00 — 8月31日 16:00 (UTC+8)
👉 立即參與交易: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841
#GateAlpha # #GateAlphaPoints # #onchain#
區塊鏈愛好者年會|台灣 RWA 若要衝出國際,擁抱公鏈、提供足夠誘因為關鍵
在 9/2 的第十屆區塊鏈愛好者年會上,數位資產協會共同主席 Danny Chong、灣谷科技 (BSOS) 執行顧問 Ethan Yang、Ethena Labs 機構成長負責人 Jane Liu,以及 RWA 數位資產交易所 DigiFT 創辦人兼執行長 Henry Zhang 齊聚一堂,聚焦「真實世界資產上鏈」的發展新契機。論壇中不僅探討台灣是否能從「金融商品輸入國」轉型為「金融商品輸出者」,也深入剖析產業定位、監管思維與市場心態之間的落差。
台灣潛力極大,但需拋開保守思維
Yang 率先提到,台灣長期以來是「金融商品輸入國」,大量購買海外金融商品累積資產,卻鮮少將自家商品輸出國際。
而將資產上鏈能直接對接全球流動性,對此,台灣是有機會且有潛力成為產品制定者。但挑戰則是台灣的主管機關與金融機構習慣於「保護投資人」與「防弊」的心態,缺乏主動出擊的意願。如果不調整思維,難以打進國際市場。
(台灣啟動 RWA 代幣化試驗平台!金管會攜手金融業打開資產上鏈新局面)
沒有誘因,傳統用戶不會買單
Liu 則指出,鏈上用戶偏好「高風險、高收益」,對傳統 4-5% 報酬率的債券或基金興趣不大。因此若要讓傳統資產在鏈上被接受,不能只把資產代幣化,更要設計額外誘因與應用。
RWA 普及只是時間問題,短期挑戰仍在
Zhang 提醒,RWA 這個詞本身不夠精準。比特幣 (BTC) 同樣具備「真實價值」,也可以被視為 RWA。核心不是「是否來自實體世界」,而是資產是否具備真實價值。
Zhang 指出現在的區塊鏈就像當年的「下一代網路」。未來 3 至 5 年內,幾乎所有「有價值」的資產都會上鏈。但短期內如何找到「先落地的應用場景」仍是關鍵,就像亞馬遜 (Amazon) 先從賣書起步一樣。
「封閉鏈」是死路,台灣要直攻公鏈
針對台灣部分金融界偏好「聯盟鏈」或「封閉鏈」的想法,Yang 直言這是嚴重誤區:
沒有資金流動:若沒有穩定幣或海外資金,資產上鏈也賣不出去。
缺乏市場買家:聯盟鏈無法吸引用戶,海外投資人也難以信任少數節點控制的封閉系統。
缺少投資誘因:若代幣無法延伸出更多應用,像是支付、借貸、組合投資,投資人不會選擇代幣化商品,而是直接買傳統基金。
也就是說只有擁抱公鏈,台灣 RWA 專案才可能成功。
台灣可借鑑新加坡監管沙盒,先試驗再優化
Zhang 分享,金融創新與監管必然相互牽制,監管速度永遠落後於創新。但新加坡透過「監管沙盒」方式,允許業者在法律未明確前,先以小規模試驗,避免創新被過早扼殺。這點值得台灣借鑒。
Liu 補充,即使資產代幣化,也不代表能自動獲得流動性。中國過去投入大量資金發展聯盟鏈,但成效有限,原因就在於缺乏鏈上「可組合性」。真正的優勢應該是讓代幣能進入金融生態,成為借貸、支付與投資的組件之一。
台股基金有機會,但必須擁抱 DeFi 流動性
談到具體應用,Yang 認為台灣的台股基金極具競爭力,表現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因發行與交易機制受限,難以打入海外市場。若能透過代幣化結合鏈上流動性,將有機會吸引國際投資人。
Yang 提醒「牛牽到北京還是牛」,代幣化並不會自動讓產品成功,核心在於能否創造誘因與流動性。
他舉例富達 (Fidelity) 早在 2021 年就推出第一檔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但真正爆紅的是貝萊德 (BlackRock) 的 BUIDL,因為它緊密結合 DeFi 生態,讓代幣不只是單純的基金,而是能作為抵押品在交易所開倉,投資人一套資金就能同時領息又操作其他投資,這個強大賦能就吸引不少投資人入場。
Yang 強調,台灣若要發展 RWA 就必須「擁抱鏈上流動性」,與 DeFi 生態緊密結合,否則無法吸引海外投資人,甚至連本土投資人都不會買單。
RWA 能徹底翻轉傳統金融資產可用性
Zhang 補充,資產代幣化有些東西是「改變不了的」,例如 4% 收益率的美國國債,上鏈後也還是 4%。但能改變的是「可獲得性、可組合性與跨平台流動性」。
在傳統金融體系裡,市場分割明顯,例如納斯達克 (Nasdaq) 只能交易股票,無法直接買賣國債或黃金,也無法把資產帶到別的交易所。但在鏈上,資產可以 24/7 抵押、轉移、跨平台使用。例如黃金代幣化後,投資人不必賣掉黃金,也能抵押借資金去抄底比特幣 (BTC),這種效率與靈活性在現實世界幾乎不可能出現。
Zhang 認為,這些改變才是真正的革命性突破,目前仍只是開始,未來隨著技術、想像力與政策逐步解鎖,影響力可能遠超現在的想像。
台幣穩定幣勢在必行,否則零售端難普及
緊接著 Yang 強調,台灣金融機構終將被迫擁抱穩定幣,因為國際貿易夥伴若要求使用,本地業者根本「沒有選擇」。他預測台幣穩定幣勢在必行,否則難以支撐鏈上定價。若長期僅依靠美元穩定幣,零售端使用會過於複雜,阻礙普及。
台灣監管需有彈性,避免盲目跟風
論壇尾聲,主持人詢問「台灣能否成為 RWA 全球中心的關鍵?」Zhang 與 Liu 都表示「監管」必須有彈性,市場需保持前瞻與開放心態。
Yang 隨後補充,要理解海外成功案例背後的原因,而不是照抄失敗模式,有金控直接複製香港投行的基金代幣化做法,但對方在香港都未能做出規模,台灣若只會跟風,毫無意義。
(金管會彭金隆:大學水準 AI 模型明年用於金融業,RWA 計劃已啟動)
這篇文章 區塊鏈愛好者年會|台灣 RWA 若要衝出國際,擁抱公鏈、提供足夠誘因為關鍵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