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DDoS)屬於網路安全威脅,攻擊者會動用多台受感染裝置(殭屍網路),同步向目標伺服器或網路資源發送龐大請求,使系統資源超載,導致無法正常服務合法用戶。與傳統拒絕服務(DoS)攻擊不同,DDoS利用分散式架構,讓攻擊來源更隱蔽、難以追蹤與防禦,並且破壞力更大。在加密貨幣及區塊鏈領域,DDoS攻擊時常針對交易所、錢包服務或區塊鏈節點,造成服務中斷,進而可能引發市場操控,或讓安全漏洞進一步遭到利用。
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的概念可追溯至1990年代末期,當時網路快速普及但安全機制尚未成熟。1999年,DDoS攻擊首次被大規模記錄,目標為明尼蘇達大學電腦網路,導致全網癱瘓超過兩日。
隨時間推展,DDoS攻擊技術不斷精進:
自2011年起,在加密貨幣生態圈中,比特幣交易所便成為DDoS攻擊的常見目標。此類攻擊經常配合價格操縱策略,攻擊者先放空特定加密貨幣。隨後發動DDoS攻擊,致使交易所短暫下線,引發恐慌性拋售,進而從中獲利。
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的基本流程包含下列階段:
於區塊鏈環境中,DDoS攻擊亦可能針對特定節點或驗證者,破壞網路共識或阻擋特定交易處理。
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的風險及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面向:
隨Web3及去中心化金融持續發展,DDoS攻擊手法亦日益複雜。對智慧合約、去中心化應用及跨鏈橋的攻擊風險也越來越高。
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作為根本且強大的網路威脅,長期對加密貨幣及區塊鏈生態造成壓力。儘管防禦技術不斷進步,眾多專案已採用流量清理、雲端防護及分散式架構等方式抵禦,但DDoS仍然是數位資產平台面臨的最嚴峻資安威脅之一。隨區塊鏈技術向更多領域擴展,提升DDoS防禦能力不僅關乎個別專案存續,更是產業穩健發展基石。對投資人與用戶而言,平台的DDoS防禦能力及應變機制,應被列為評估專案安全性的關鍵指標。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