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分享一則小故事。大約十年前,我進入了醫學院。那段時間,我時常思索自己的未來規劃。圖片中這幾本書,是我剛入學時從圖書館借來的教材。第一堂病例討論課以胚胎學和解剖學為起點,初入學時的熱情至今令我難以忘懷。我也不斷思考醫學帶來的廣大選擇,以及未來身為醫師的生活、畢業後需要面對的重要抉擇。
醫師工作的魅力,在於它有高度豐富且多元的職涯路徑。
一開始我最想當外科醫師,也覺得眼科很有趣。很快我發現自己不適合解剖學,儘管動手能力不錯,但並不喜歡長時間待在手術室裡。其後,我也考慮過放射科、家庭醫學,甚至一度有意往消化內科發展。但無論如何,我幾乎從來沒想過會做醫療以外的工作。
畢業後某次外科輪班,我偶然拍下了忙碌間隙的美麗夕陽。
我從未料想自己會踏入金融領域,然而,世界總是充滿變化。經歷新挑戰、結識更多同行、培養不同興趣,轉眼間,近十年過去我走到今天。事實上,剛讀醫學院時我完全不了解加密貨幣。回頭想想,這一路走來的經歷真是不可思議。
幾天前,在一場活動上,有人對我說:「你花了這麼多時間和心力,最後卻離開醫學領域,真的很可惜。」這幾年,我逐漸減少臨床實踐、專注在加密產業,像這樣的話我已聽過好幾次。我能理解他們是出於對安全和穩定的考量,但事實上這種看法並不正確。嚴格來說,這是一種「人力資本」的累積。所有學習經驗、每次歷練、每一項技能培養、每段記憶,都共同形塑了你現在的樣貌。對我來說,這包括溝通表達、批判思維、記憶力訓練,也包括急性或慢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能力—這些能力並未消失!
我最想強調的是,千萬別陷入沉沒成本謬誤。醫學界中這種現象非常普遍,也許你已親身體會。僅因在某事投入了大量時間和心力,並不代表必須一直堅持下去。
沉沒成本謬誤是指,我們常常選擇繼續投注某件事,不管是情感、金錢、教育或精力,甚至眼前有更好的選擇。比方你投資了新的山寨幣,原本看好有爆發潛力,投資一筆資金,幾個月後發現表現不如預期、整體市場更佳,團隊新產品多次延遲,儘管如此,你仍選擇持有。
為什麼我們無法果斷賣出、退出市場呢?
你曾經被套牢嗎?相信許多人都有過類似經驗。
沉沒成本謬誤讓我們面對「該做什麼」與「已做什麼」時,常常做出非理性決策。太過在意已投入的成本,反而忽略了眼前更優的選擇(其實很多時候僅僅是將山寨幣轉回 BTC)。因為人類並非總是完全理性,經常受到情緒影響。這也涉及承諾偏誤與損失厭惡—相信每一位加密或投資人士都有這種歷練。
以我自身為例,當@ 0xBobdbldr聯繫我,邀請我參與 DeFi 新項目時,雖然我已在加密領域兼職,但仍在醫療崗位工作。那時我正處於人生十字路口,猶豫是否要全職轉型。對我來說,DeFi 是難得的歷史機會—能夠早期參與、創造具影響力的產品,更重要的是有機會徹底改變自己與他人命運。正是專注在未來收益、避免承諾偏誤,讓我完成了這次轉型。
徹底放下過去是完全沒問題的。有些成本本不可回收,但新機會往往帶來更高報酬。不論是一次職涯轉型、一次重要事件,或你已做出的投資決策,都適用。
所以我很認同這樣一句話:「如果你今天賣掉了手上的籌碼,明天還會買回來嗎?」其實,大多數時候我們的答案都是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