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產業人士正密切關注同樣的新聞焦點:
這一切正是業界夢寐以求的全面利多。
但為何價格卻持續走跌?
為何比特幣漲幅回吐,美股今年卻上漲15-20%?即使「加密貨幣不再是騙局」已成主流看法,你心目中的山寨幣仍困於水下?
讓我們仔細解析。
Crypto Twitter一向假定:
「只要機構進場、監管明朗,摩根大通發行代幣……多頭市場必定爆發。」
機構真的進場了,利多也落實,可行情仍舊原地踏步。
投資的終極問題在於:
利多是否已反映在價格上?
這點始終難以確定,但市場回饋卻相當直接:
我們已經獲得了所有期待的成果,但價格仍然沒有反應。
市場會失靈嗎?的確可能。
根本原因在於,大多數加密資產與現實世界嚴重脫節。
拉遠視角審視全局。
現在已很少有人質疑區塊鏈技術的潛力,也不再將整個產業視為騙局。那個時代已經過去。
但「潛力」並不能回應根本問題:
全產業僅4,000萬活躍用戶,真的能支撐數兆美元總市值嗎?
與之相比,OpenAI傳聞即將以近1兆美元估值上市,其用戶人數是整個加密生態的20倍。
感受這巨大的落差。
此刻,真正的問題浮現:
從現在開始,如何才能最有效率地參與加密產業?
歷史上,最核心的機會在基礎架構層,例如早期ETH、SOL、DeFi。
那一波確實奏效。
但現在呢?這些資產的估值幾乎預設了用戶數翻百倍、手續費翻百倍,完全「完美定價」,毫無安全邊際。
本輪週期給了我們無數「利多消息」,但有幾個現實已然明確:
若這落差持續過大,最終市場會收回信任,尤其當你開始有營收時更是如此。
資金總是追逐動能,這就是現代市場本質。如今,AI是主角,加密退居次要。
Stripe推出Tempo就是警訊。企業不會只因Bankless稱Ethereum是「世界超級電腦」就用公鏈。他們會選擇對自身最有利的方案。
所以,Larry Fink認可加密不是騙局並不會讓你的幣包大漲,這點並不令人意外。
當市場已完美定價時,一句Powell的風聲或黃仁勳的一個細微表情都可能推翻整個邏輯體系。
我們簡要計算主流公鏈的關鍵數據。
先看質押(非盈利):
約41,900,000枚SOL質押 × 6% ≈ 2,500,000枚SOL/年
每枚約140美元,年「回饋」約35億美元
約33,800,000枚ETH質押 × 4% ≈ 1,350,000枚ETH/年
每枚約3,100美元,年「回饋」約42億美元
很多人將質押回報視為價值實現:
「看,質押者能賺錢!這就是價值實現!」
事實不然,質押回饋並非價值實現。
它們是通膨、稀釋和安全成本,並非實質盈利。
真正的經濟價值=手續費+小費+用戶支付的MEV(最大可提取價值),這才是區塊鏈最接近「收入」的部分。
在這方面:
因此,目前大致情況如下:
這些只是大致估算,無需絕對精確,只要確認沒有明顯偏差即可。
這還沒觸及最大問題:
這些並非穩定的企業級收入流。
而是高度週期性、投機性、反覆出現的資金流:
多頭市場手續費、MEV飆升,空頭市場則銷聲匿跡。
這不是SaaS(軟體即服務)型的持續收入,更像賭場營業額。
只在多頭市場「客滿」的賭場,根本不配享有如Shopify一樣的高本益比。
商業本質不同,估值倍數理應有別。
沒有任何情境下:
Ethereum總市值4,000億美元,年收入僅10至20億美元(且極度週期性),還被當作「價值買入」。
這意味著200-400倍P/S(市銷率),成長放緩,L2分流加劇。ETH不像聯邦政府徵稅,更像只能收州稅的中央政府,而大部分增值都被L2(各州)分走。
我們把ETH神化為「世界電腦」,但現金流與估值嚴重脫節。Ethereum如今更像Cisco:早期領先,估值錯配,歷史高點或難再現。
相較之下,Solana估值雖不低,但相比ETH「理性」許多。
年化收入數十億美元,對應750-800億美元總市值——約20-40倍P/S(市銷率)。
仍然偏高,但與ETH相比算是「便宜」。
「致LP:我們跑贏了ETH——但基金仍虧損80%。」
歸根究柢,我們用賭場流量定價成持續性軟體收入。感謝參與。
換個角度:
NVIDIA作為全球最受矚目的成長股,市盈率也僅40-45倍(不是銷售額,是淨利!),而且:
再次強調:上述這些鏈的收入,本質是週期性賭場流量,而非可持續、可預測的現金流。
事實上,這些鏈理應享有折價估值,而非科技溢價。
如果產業手續費無法從投機循環轉為真實且持續的經濟價值,絕大多數估值都將被重新定價。
未來市場終將回歸基本面,但現在還沒到。
現狀:
我們已經建立了全球資金能全天候低成本流通的基礎設施,卻把最好的應用場景用在博弈上。
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規劃。
引用Netflix聯合創辦人Marc Randolph:「文化不是你說什麼,而是你做了什麼。」
別再跟我談去中心化,當你的主打產品是Fartcoin的10倍槓桿永續合約時。
產業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唯有如此,才有望從「過度金融化的小眾賭場」邁向真正的長期產業。
我不認為加密產業就此結束,但相信這是「序章」的終點。
我們在基礎設施上投入巨大——鏈、跨鏈橋、L2和相關架構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但在實際應用和用戶增長上嚴重不足。
我們總愛炫耀:
但用戶只在乎:
回歸現金流、單位經濟與本質:誰是用戶、我們在解決什麼問題?
我堅定看好加密產業已十多年,這一點未改。
我仍然相信:
但我不認為下個十年的最大贏家會是今天的L1或L2。
歷史上,每一波科技浪潮的最大贏家都來自用戶聚合層,而非底層架構層。
網路讓算力和儲存成本驟降,真正累積財富的是Amazon、Google、Apple——那些用廉價基礎設施服務數十億人的企業。
加密產業同樣如此:
當前最大機會,是讓這項技術深度融入規模企業。淘汰過時的金融基礎設施,用加密底層真正降本增效——就像網路悄然改造零售到工業,經濟效益大到無法忽視。
所有人都採用網路和軟體,因為它經濟合理。加密產業也不例外。
我們可以再等十年讓格局自發演化,
也可以現在就展開行動。
那麼,現在該如何應對?
現在是時候重新評估一切:
我們還太早,至今仍以幣價判斷技術成熟。沒人會因Amazon或Microsoft股價本週表現好就選用AWS或Azure。
我們可以再等十年讓企業逐步採用,
也可以現在全面推進。
讓真實GDP上鏈。
任務尚未完成。
反思,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