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過去三篇針對 10 月 10-11 日加密貨幣清算風暴的分析,已詳盡探討預言機失效、基礎設施崩潰及可能的協同攻擊路徑。今日將聚焦最核心、卻常被忽略的環節:市場做市商——理應穩定市場的機構——反而成為製造流動性真空的關鍵推手,導致原本可控的回調演變成 190 億美元災難。
在檢視 10 月暴跌前,必須釐清做市商的基本職責。於傳統金融體系中,做市商扮演中介角色,持續報價買賣雙邊價格,為金融資產提供流動性。他們靠買賣價差獲利,同時肩負市場流動性供給任務。
理論上的做市商職能包括:
加密貨幣市場中的做市商運作模式類似,但面臨獨特挑戰:
在穩定市況下,這套體系運作順暢,做市商賺取有限價差並供應基本流動性。但 10 月 10-11 日的事件揭露了激勵偏離責任下的極端風險。
做市商於 10 月崩盤期間的撤離行為,展現高度協調並非單純恐慌。以下是流動性消失的關鍵時刻:
20:00 UTC(美國東部時間 16:00):特朗普正式宣布對中國進口加徵 100% 關稅,消息席捲社群媒體。比特幣價格自 122,000 美元下滑。做市商維持部位但擴大價差,採取標準防禦措施。
Binance 未命名代幣(token_0)近 24 小時雙邊 1% 深度圖。x 軸下方為買單,上方為賣單。資料來源:Coinwatch。
20:40 UTC:即時追蹤數據顯示災難性流動性撤離已啟動。某主流代幣市場深度自 120 萬美元急跌。https://x.com/coinwatchdotco/status/1977300622933377291?s=46&t=Bc8iVMf_sEJWxhSskA5TiA
21:00 UTC:市場轉折。美股開盤,宏觀局勢急劇惡化。機構撤出流動性,買賣價差飆升,訂單簿深度驟降。此刻,做市商策略從防禦轉向全面撤退。
21:20 UTC:市場陷入極度混亂。全球清算浪潮下,絕大多數代幣在此時觸底。追蹤代幣市場深度僅剩 2.7 萬美元,跌幅高達 98%。價格跌至 108,000 美元,流動性提供者全面放棄防守,部分山寨幣跌幅達 80%。
21:35 UTC:最猛烈拋售告一段落,做市商開始謹慎回歸。35 分鐘內,中心化交易所(CEX)總買賣深度恢復至事件前逾 90%,但市場已遭重創。
此過程揭示三項核心結論:
當做市商集體撤離、清算壓力穿透訂單簿,交易所會啟動最後一道防線:自動去槓桿(ADL)。理解此機制是還原 10 月災難全貌的關鍵。
ADL 屬於清算體系第三層,也是最終防線:
第一層——訂單簿清算:部位低於維持保證金時,交易所嘗試透過訂單簿平倉。若成交價優於破產價(保證金歸零),剩餘資金流入保險基金。
第二層——保險基金:訂單簿流動性不足時,保險基金吸收損失。該基金由平時清算獲利累積,用於壞帳緩衝。
第三層——自動去槓桿(ADL):保險基金無法涵蓋虧損時,交易所強制關閉對手方獲利部位。
ADL 排名體系
Binance ADL 機制採用複雜排名公式:
ADL 排名分數 = 部位未實現盈虧百分比 × 有效槓桿率
計算方法:
Bybit 方案類似,不過有額外安全措施。其 5 個燈號指標顯示排名區間:
事實上:獲利最多且槓桿最高的交易者,最先被強制平倉。
十月 ADL 災難紀錄
10 月 10-11 日 ADL 啟動規模創新高:
ADL 啟動時間與做市商撤離高度重疊。21:00-21:20 UTC 訂單簿流失,清算失敗,直接導致保險基金耗盡與 ADL 連鎖啟動。
以典型對沖組合於關鍵 35 分鐘內的遭遇為例:
21:00 UTC:交易者持倉如下:
21:10 UTC:做市商撤離。DOGE 暴跌,空頭獲利極高,但高槓桿加高獲利觸發 ADL。
21:15 UTC:DOGE 空頭遭 ADL 強制平倉,組合失去對沖保護。
21:20 UTC:無對沖下,BTC 和 ETH 多頭部位連鎖清算,組合全數強制平倉。
此模式反覆上演。大量專業交易者的對沖部位於 ADL 下被強制平倉,曝露風險後隨即遭遇清算。
流動性同步撤離凸顯結構性根本問題。做市商有多重激勵選擇撤離:
極端行情下,維持報價潛在虧損遠超價差收益。正常時期,1,000 萬美元深度可獲利 1 萬美元,清算風暴下可能虧損 50 萬美元。
做市商掌握全市場訂單流與部位分布。當發現多頭部位高達 87%,清算方向已定。賣壓將至,掛買單毫無意義。
與傳統交易所指定做市商受監管相反,加密做市商可隨時撤離,危機期間無責任或懲罰。
數據顯示,撤離報價的做市商轉向平台間套利。各平台價差超過 300 美元,套利比做市更具吸引力。
做市商撤離與 ADL 互動,形成毀滅性循環:
循環持續,直到槓桿部位基本清零。數據顯示,市場未平倉合約數數小時內驟降約 50%。
10 月 10-11 日災難根本原因並非槓桿過度或監管失效,而在於市場激勵錯置。當維持秩序者於混亂中獲利遠超穩定,混亂成必然。
時間線顯示,做市商並非盲目恐慌,而是協同在最佳時刻撤離,既避損又搶得機會。如此制度下的理性操作,卻導致市場整體非理性崩盤。
2025 年 10 月流動性危機曝露加密市場核心弊端:自願流動性在最需強制供給時失效。190 億美元清算受害者,不僅是高槓桿交易者,更是缺乏責任機制的系統性失敗。
前行之路需正視:純自由做市無法應對危機。正如傳統市場設有熔斷、部位限制、做市商義務,加密市場亦需類似制度保障。
技術方案已具備:
缺乏的是執行決心。在加密交易所將長期穩定置於短期手續費最大化前,「史無前例」事件還將週期性重演。
10 月 10-11 日清算的 160 萬個帳戶為結構性失靈埋單。關鍵在於產業能否汲取教訓,或只是等待下一批交易者發現:危機來襲時,做市商將如煙消失,只剩連鎖清算與被強制平倉的獲利部位。
分析基於公開市場數據、跨平台價格對比及主流市場行為模式。所有觀點僅代表本人,不代表任何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