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傳出部分謠言:「京東螞蟻遭央行拒絕穩定幣執照申請」,許多網紅旋即刪文,也顯示出資訊判斷力的不足。雖然香港的穩定幣條例結合新指引後,確實帶來不少限制,但其中的核心邏輯究竟是什麼?重點在於限制美元穩定幣,為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留出空間;同時限制散戶參與穩定幣,優先發展機構型穩定幣市場。
京東螞蟻遭央行拒絕,多半是因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申請未獲核准。Joycoin 的重點為港元穩定幣,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最大可能性,首要來自涉足銀行業務的中資機構(在香港主要指央企、國企金融機構),並非京東螞蟻。
藉此話題,我們探討香港穩定幣、離岸人民幣穩定幣與數位人民幣的未來可能性;為避免誤會,特此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任何真實情況。
香港《穩定幣條例》正式實施前夕,鳳凰網數字經濟頻道訪問華夏數字資本,討論穩定幣條例時問及:「請形象描述數位人民幣與穩定幣的關係」。我以大樹比喻:數位人民幣與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如一棵新金融大樹,根植上海臨港自貿區的「黑土地」,樹幹由央行背書的數位人民幣數據脈衝構成,枝葉在香港的海風中伸展,結出「CNHC」離岸果實。這棵樹有規劃、有機共生而非僵化運作。數位人民幣和離岸人民幣穩定幣不是互相替代,而是透過「雙軌制」共同推動人民幣全球流通。
作為最大在岸人民幣中心,上海臨港自貿區可視為這棵樹的根系,支撐人民幣生態。電子圍欄中的跨境電商、汽車出口、綠色能源設備等「大額 B2B 結算」交易,使用數位人民幣作為入口,經央行介面轉換為香港沙盒內的 CNHC 穩定幣,企業可直接於鏈上支付。此機制確保資金留在貿易閉環,不受外部資本流動影響。企業最快只需數分鐘即可完成支付,遠勝傳統 SWIFT 兩至三天的結算時間。
這一根系目的是以大宗交易注入穩定幣流動性,預期至 2030 年跨境支付規模將達 1 兆元,鏈上 RWA 融資達 5000 億元,人民幣國際影響力逐步擴展。
數位人民幣好比一條堅實的管道,承載人民幣支付網路,串聯上海的根系與香港枝幹,是關鍵連結。在上海端,數位人民幣主要處理境內拆借與結售匯;一旦資金跨境,則透過央行介面批量轉換成 CNHC,流入海外市場。
這種中央控管設計,既強化監管效力,又靈活資金流動。憑「資金流動調節機制」,央行得以有效管理境內外資金流,同時保有支持跨境支付的彈性。
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為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其角色猶如枝幹與葉片,面向全球。CNHC 不僅是鏈上人民幣計價資產共識「票據」,同時設計為小額跨境支付工具,得以在全球迅速流通。香港金管局規範嚴格,每枚 CNHC 必須 1:1 錨定人民幣現金或高流動性票據,並可多鏈發行。
香港 CNHC 除支援國際貿易、資本流動,亦可應用於綠電算力資產、能源礦產資源、港股代幣化清算等人民幣計價資產領域。市場研究顯示,若 CNHC 槓桿倍數達四倍,可支撐 40 兆元人民幣年度貿易清算量。人民幣於東亞、中亞、中東走廊及全球貿易領域,逐漸與美元穩定幣並駕齊驅。
全資金流動機制如精密生態系,確保離岸人民幣穩定幣於國際市場具流動性與操作性。以下為人民幣資金流轉推演(僅供討論,勿對號入座):
(1) FT 帳戶與電子圍欄鏈:於上海自貿區,人民幣先經 FT 帳戶轉為可出海的數位人民幣,並受監管。
(2) 央行跨境四通閥:央行憑「資金流動調節機制」核驗身份與貿易真實性,確保合規。
(3) 沪港雙域橋:資金從上海數位人民幣批量匯入香港託管銀行儲備池,轉為香港 CNHC。
(4) 多鏈同步發幣:CNHC 依儲備餘額,由持牌香港穩定幣發行方於多條區塊鏈平台(如以太坊、Solana、BNB 鏈等)同步發行。
(5) 反向贖回:透過香港清結算行(中銀香港)或做市商,使用者可藉資金流動調節機制將 CNHC 兌換數位人民幣並回流國內。
此流程有如金融市場的防護機制,同時防止資本外流與保障貿易合規。合格企業與個人可快速通過流程。
為保障「雙軌模式」下人民幣跨境資金流動安全與合規,上海及香港監管機關均可建立高效嚴密的監管技術體系:
上海端,以「FT 帳戶」及「電子圍欄」技術為核心,設置獨立自由貿易帳戶(FT 帳戶),實現資金閉環流動和精準監測,並結合央行與商業銀行協作管理資金進出,確保每一筆跨境流動皆有真實貿易背景。電子圍欄技術也能精確掌控資金用途與追蹤,確保資金僅用於合規跨境貿易支付。央行在上海設立跨境四通閥,於數位人民幣批量轉 CNHC 前逐筆身份驗證與真實性審核,並運用鏈上鏈下數據融合技術,AI 與大數據動態實時監控風險,有效防範洗錢及資本外逃。
香港端依據《穩定幣條例》,香港金管局要求發行商建立嚴格「儲備資產託管與透明度機制」,由指定本地託管銀行(如中銀香港)隔離託管 CNHC 儲備資產並定期查核,運用區塊鏈「資產即時透明度證明」(Proof of Reserve)技術,實現鏈上儲備餘額及鏈下託管資金即時對賬和同步更新。此外,CNHC 多鏈發行依賴分散式帳本不可竄改與鏈上追蹤技術,藉助智能合約實現每筆跨鏈資產即時登記、追蹤,並永久可查交易歷史,資金流動完全透明、可受監管。
以上述監管技術手段,上海與香港可構建完善的跨境資金監管方案。鏈上每次資金流動都能被精準監控、回溯到源頭,有效防堵非法外流並提升跨境支付效率與安全。此雙域連動的技術創新,為人民幣國際化與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全球流通提供堅實監管基礎與技術支援。
「數位人民幣+人民幣穩定幣」雙軌模式不是簡單二分,而是兼顧效率、安全、央行監管與市場活力的平衡設計。支付效率方面,僅靠央行主導的數位人民幣系統雖穩健合規,但因採用許可鏈、跨鏈能力有限,難以支援全球 7×24 小時實時跨境交易。若完全依託市場化離岸人民幣穩定幣 CNHC,又易遭遇儲備資產波動、風控失效等系統性風險,一旦脫鉤將引發信心危機。
雙軌制正是為解決這一「兩難」:數位人民幣是主幹道,確保主權、身份合規及資金來源清晰;CNHC 則如輔道和支線,迅速靈活、低成本延伸至全球每一處人民幣需求地。就像國際清算銀行(BIS)強調:「央行是主根,私營機構是分支」,雙軌制關鍵在於由央行掌控根本,同時發揮市場力量推展邊界。
但此架構也面臨多重挑戰,例如香港利率劇烈波動、儲備資產報酬落後時,CNHC 可能遭集中拋售出現脫鉤風險;其他地區政策若不明朗,鏈路可能中斷,阻礙貿易閉環;另如央行主導跨境系統技術故障,雙軌間橋樑同樣可能失效。因此,雙軌制未來充滿想像,也需制度、技術及全球協作多重保障。
綜觀而言,「數位人民幣與離岸人民幣穩定幣」雙軌模式展現金融科技與政策監管的絕妙平衡。上海作為人民幣在岸生態根系、香港為全球離岸人民幣金融樞紐,兩者合力推動離岸人民幣穩定幣(CNHC)逐步登上全球舞台。技術、政策和市場風險雖然並存,但在明確監管、高效風控與技術創新的協同下,人民幣雙軌模式可望成為人民幣國際化極具競爭力的創新典範。展望未來,隨著全球政策協作及技術優化,愈多全球資產將以離岸人民幣穩定幣計價,人民幣亦可望在全球數位經濟浪潮中占據更主動、關鍵地位。
華夏數字資本是一家專注 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賽道的數位投行機構,聚焦 RWA 市場研究、教育、發行與投資孵化、RWA 資管平台及數位金融創新解決方案,致力成為現實資產與加密世界價值的橋樑。
2025 年 RWA 市場將於合規發展中迅速找到自身定位,對 RWA 及穩定幣議題有興趣者,歡迎加入相關臺灣社群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