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月(8月1日-31日),加密貨幣市場內部出現明顯分化。Bitcoin(BTC)在月初衝高後回落,月線收跌6.15%;Ethereum(ETH)則延續強勢,上漲19.84%;Solana(SOL)及BNB分別上漲17.85%與9.79%。整體呈現結構型走勢,月末市場情緒趨向謹慎。
相較之下,二級市場相關股票的壓力更為集中。以BTC持有為核心的MicroStrategy(MSTR)8月下跌16.78%,明顯弱於BTC本身;以Ethereum財庫為主題的概念股則普遍大幅回調。
鏈上脈衝為何無法帶動股票端估值彈性?幣股聯動因此面臨重新校準的十字路口。
8月並非單邊牛市。BTC月初衝高後回落,最終收跌;ETH、SOL、BNB雖在整月仍然上漲,但也採「先漲後回」節奏——整體更像邊漲邊降溫。
股票端反應更為敏感。簡言之,兩大因素疊加:一是估值溢價收縮(股價與持幣淨值的價差縮小,甚至折價),二是融資壓力升高(市場擔憂持續增發與可轉換公司債)。同樣的鏈上波動,傳導到股價時放大回撤幅度。
機構態度也隨之轉冷,進一步壓縮估值空間。根據Barron’s報導,Monness, Crespi, Hardt分析師Gus Galá在4月將MSTR由中性降為賣出,並於8月21日維持賣出評等、目標價175美元。原因包括:Bitcoin高波動與周期性、公司以高槓桿購幣帶來資產負債表脆弱,以及相對持幣淨值1.34倍的溢價可能回落。對許多機構而言,相較於承擔公司治理和稀釋的不確定性,更偏好直接配置現貨或透過合規基金持有,幣股因此失去溢價空間。
決定市場走向的並非價格本身,而是傳導效率能否恢復。過去一個月,財庫、融資、經營三條路徑幾乎同時產生摩擦。
首先是財庫傳導。以SharpLink(SBET)為例,近月持續更新Ethereum持倉,同步啟用市場增發(ATM,At-the-Market)補彈,並釋放「股價低於淨值將考慮回購」訊號,截至八月底已是第二大Ethereum財庫公司。但其股價未隨ETH同步走強,8月甚至整體收跌,總市值已低於ETH持倉價值。市場現在比「持有多少」更重視「怎麼持、如何治理」,規模擴大已難以換得估值溢價。
其次,融資路徑正在反噬股價。曾以「發股買幣」模式推動市值和幣價聯動的敘事正在崩潰。以ETH Z為例,儘管公司披露擁有逾3.49億美元ETH儲備,卻因大規模股票發行計畫引發市場稀釋憂慮,股價反而重挫。這印證「融資並非推高股價的途徑,反成壓力來源」。
最後是經營傳導。礦業機構盈利承壓、交易所成長疲乏,皆削弱股價與幣價的聯動。根據Coinbase第二季財報,其交易收入僅7.64億美元,季減近40%;總收入由首季的20.34億美元降至14.97億美元,季減26.4%。即使BTC與ETH上漲,交易所營運表現未能同步提升,因此股價未受惠。
所有因素疊加,晚周期特徵逐漸顯現。幣價中短期動力開始短暫推升後即回落,市場活力下降;股票端更脆弱——溢價退潮、融資疲乏、經營彈性落後,常比幣先「喘」,提前熄火逐漸成為共識。
由此推論,即使這些公司現階段持續買入BTC/ETH,邊際回報更大機率迅速貼近「淨值」,而非過去「淨值之上再疊溢價」。這正是十字路口的核心:靠機制修復傳導,還是接受結構性脫鉤的持久期?
判斷走向,無需依賴宏大敘事,僅需觀察以下三項:
1. 市值淨資產(mNAV)折價:3–4週能否收斂,甚至回歸溢價區間。
2. 融資行動:是否由高頻ATM或可轉換公司債轉為更克制的節奏,並輔以回購或鎖定行動,使每股淨值「錨定」。
3. 經營指標:鏈上手續費與成交回升、礦企現金成本邊際下降,交易所衍生品或託管等非交易收入占比提升。
三項中若有兩項達標,聯動故事仍有續篇。否則,「脫鉤」將被確立,回撤期間幣股彈性懲罰將加重。
整體而言,8月下旬這波「集體降溫」並非偶發,而是一場公開壓力測試。接下來,投資人須抉擇是否繼續押注那些能將「故事」落實為「機制」的公司,或回歸原生資產與更透明配置工具?對產業而言,這同時是一場模式重估:幣股究竟是通往主流資本的橋梁,或是下一輪行情中最先熄火的幻影?十字路口近在眼前,時間不會無限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