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敘事,理解敘事,成爲敘事,是加密炒作中經典的三步走。
但一個敘事的產生,往往最初源自於某個高大上的詞語,比如意圖、模塊化、並行化… 聽起來簡短有力,讓人似懂非懂—- 要的就是這種性感的技術觀感。
但如果你要問這些詞語源於何處,頂尖 VC Paradigm 必須配得上一個”造詞大師”的至高頭銜。
去年 7月,Paradigm 介紹自己關注的十大趨勢,其中首次提到了以意圖爲中心(intent-centric)的概念。
於是意圖概念迅速流行起來,項目們紛紛往熱詞上靠,“讓用戶體驗變得更好”這個普通訴求僅用“意圖”二字即可包裝的如此美妙;基於意圖的XX協議也成爲了新項目們推特簡介的必備注腳。
近日,造詞大師 Paradigm 再次出手,其 CTO 發布了一篇名爲《Reth 通往每秒 1 GB 的道路,甚至超越》(直譯Reth 邁向每秒1 gigagas 之路)的文章,其中的關鍵詞,自然是“千兆”。
Giga 直譯過來爲常見的數量單位,即十億或千兆;而 gas 顯然是熟知的gas費。
但兩個詞一合體 —- 十億gas?
嗯,還是那種熟悉的簡短有力、言簡意賅、似懂非懂和不明覺厲的感覺。
實際上,Paradigm 新提出的 gigagas,與區塊鏈的性能有關。
在固有思維下,我們說一個區塊鏈快不快,都在用 TPS(每秒能處理的交易 衡量,即每秒能夠處理的交易數。
但 Paradigm 的 CTO 認爲,“每秒能消耗的 Gas”(Gas Per Second, GPS)是一個更爲精確的衡量標準。這是因爲:
所以,用GPS 代替 TPS 衡量區塊鏈的性能會更好,並且 Paradigm 在文章中建議 EVM 社區都採用每秒 gas 量作爲標準指標,同時結合其他 gas 定價維度來創建一個綜合的性能標準。
如果按 Paradigim 的思路,用每秒能消耗的 gas 量來全面評估 EVM 網路性能,同時捕獲計算和存儲成本的話,那麼當前主流的L1和L2,GPS的排名應該是這樣的:
*深潮注:表中的數據 mg指的是 milligas,即“千分之一gas”。數值越大,表示區塊鏈網路每秒可以處理的計算量越大,即性能越好。根據表格數據,opBNB 是列出的所有網路中最高的。
這意味着相比於其他區塊鏈網路,文中 opBNB 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執行更多的計算,處理更多或者更復雜的交易和智能合約。不過,性能的評估還應考慮其他因素,如網路的安全性、去中心化程度以及費用結構等。
不過,Paradigm 想做的,遠不止上表的數字,而是將 GPS 做到 1 gigagas, 即區塊鏈每秒可以消耗10億單位的gas。
早年 Paradigm 就在着手用 Rust 開發 Reth,一個以太坊的執行客戶端。
Reth 的目標是優化執行性能,提高每秒可以處理的“gas”單位數量,從而增強整個以太坊網路的性能。
從文章公開數據來看, Reth 已經能達到每秒100-200MB gas(包括發送方恢復,執行交易和計算各區塊的trie);所以,要實現每秒1 Gigagas 的目標,需要再擴展10 倍。
Paradigm 給出的辦法是,對自己研發的 Reth 做垂直擴展和水平擴展。
至於擴展具體怎麼做,由於這一部分過於技術,並不適合普通讀者,在此我們做了簡化處理,以快速了解事情的大概。
所謂垂直擴展,就像是給一臺機器換上更強大的引擎或增加更多的內存,使它能夠承載更多的工作量。主要目的是提升原有單個服務器或節點的處理能力。
Paradigm 能想到的具體方法有:
而水平擴展,相當於是給系統增加更多的處理單元,就像在一個大型工廠中增加更多的生產線。通過增加更多的處理單元來分擔工作負載,達到在不增加單個節點壓力的情況下擴展系統的整體能力。
Paradigm 能想到的具體方法有:
看不懂這些其實也沒關係,我們只需要了解,這件事的本質是:
Paradigm 自己開發了個以太坊客戶端,自己提出了一個衡量EVM性能的新標準,並想通過各種辦法把這個新標準(GPS)提升到 1 gigagas。
VC 帶頭卷基建、堆性能,最終實現比現有以太坊及其他EVM公鏈快得多的執行效率,使得單位時間內區塊鏈能夠消耗的gas更多,執行的任務更多,爲鏈本身能夠承載大規模應用鋪路。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來,Paradigm 既投錢讓別人做L1/L2,自己也下場投資源搞性能開發,多方下注,讓基建變得更好。
顯然,gigagas 是個更爲硬核的概念,遠不如意圖那樣誰都能摻一腳。
或許日後各條 L1/L2 會彰顯自己的性能能達到 1 gigagas 甚至更多;但應用層項目可能與這個詞並不直接相關。
不過在敘事缺乏的當下,多一個概念,也多了一份搶奪注意力的可能。
潘老師也敏銳的指出,加密造詞需要易於朗讀、易於理解且有原創性。從這個角度來看,gigagas 幾個條件都滿足,確實能讓人看上去覺得新奇。
只不過,現在已經有了這麼多L1/L2, 有了這麼多關於性能的新故事和新概念,你追我趕、此起彼伏之後,拿得出手的應用在哪裏?
還是說只要基建夠給力,應用遲早會跑出來的,所以大家應該先卷基建?
在筆者看來,gigagas的重要性,或許不如 gigauser(十億用戶)。或許性能是實現用戶規模的前提條件,但性能未必一定能帶來用戶。
加密產品實打實的體驗提升和用戶流入,仍然任重道遠。
質疑敘事,理解敘事,成爲敘事,是加密炒作中經典的三步走。
但一個敘事的產生,往往最初源自於某個高大上的詞語,比如意圖、模塊化、並行化… 聽起來簡短有力,讓人似懂非懂—- 要的就是這種性感的技術觀感。
但如果你要問這些詞語源於何處,頂尖 VC Paradigm 必須配得上一個”造詞大師”的至高頭銜。
去年 7月,Paradigm 介紹自己關注的十大趨勢,其中首次提到了以意圖爲中心(intent-centric)的概念。
於是意圖概念迅速流行起來,項目們紛紛往熱詞上靠,“讓用戶體驗變得更好”這個普通訴求僅用“意圖”二字即可包裝的如此美妙;基於意圖的XX協議也成爲了新項目們推特簡介的必備注腳。
近日,造詞大師 Paradigm 再次出手,其 CTO 發布了一篇名爲《Reth 通往每秒 1 GB 的道路,甚至超越》(直譯Reth 邁向每秒1 gigagas 之路)的文章,其中的關鍵詞,自然是“千兆”。
Giga 直譯過來爲常見的數量單位,即十億或千兆;而 gas 顯然是熟知的gas費。
但兩個詞一合體 —- 十億gas?
嗯,還是那種熟悉的簡短有力、言簡意賅、似懂非懂和不明覺厲的感覺。
實際上,Paradigm 新提出的 gigagas,與區塊鏈的性能有關。
在固有思維下,我們說一個區塊鏈快不快,都在用 TPS(每秒能處理的交易 衡量,即每秒能夠處理的交易數。
但 Paradigm 的 CTO 認爲,“每秒能消耗的 Gas”(Gas Per Second, GPS)是一個更爲精確的衡量標準。這是因爲:
所以,用GPS 代替 TPS 衡量區塊鏈的性能會更好,並且 Paradigm 在文章中建議 EVM 社區都採用每秒 gas 量作爲標準指標,同時結合其他 gas 定價維度來創建一個綜合的性能標準。
如果按 Paradigim 的思路,用每秒能消耗的 gas 量來全面評估 EVM 網路性能,同時捕獲計算和存儲成本的話,那麼當前主流的L1和L2,GPS的排名應該是這樣的:
*深潮注:表中的數據 mg指的是 milligas,即“千分之一gas”。數值越大,表示區塊鏈網路每秒可以處理的計算量越大,即性能越好。根據表格數據,opBNB 是列出的所有網路中最高的。
這意味着相比於其他區塊鏈網路,文中 opBNB 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執行更多的計算,處理更多或者更復雜的交易和智能合約。不過,性能的評估還應考慮其他因素,如網路的安全性、去中心化程度以及費用結構等。
不過,Paradigm 想做的,遠不止上表的數字,而是將 GPS 做到 1 gigagas, 即區塊鏈每秒可以消耗10億單位的gas。
早年 Paradigm 就在着手用 Rust 開發 Reth,一個以太坊的執行客戶端。
Reth 的目標是優化執行性能,提高每秒可以處理的“gas”單位數量,從而增強整個以太坊網路的性能。
從文章公開數據來看, Reth 已經能達到每秒100-200MB gas(包括發送方恢復,執行交易和計算各區塊的trie);所以,要實現每秒1 Gigagas 的目標,需要再擴展10 倍。
Paradigm 給出的辦法是,對自己研發的 Reth 做垂直擴展和水平擴展。
至於擴展具體怎麼做,由於這一部分過於技術,並不適合普通讀者,在此我們做了簡化處理,以快速了解事情的大概。
所謂垂直擴展,就像是給一臺機器換上更強大的引擎或增加更多的內存,使它能夠承載更多的工作量。主要目的是提升原有單個服務器或節點的處理能力。
Paradigm 能想到的具體方法有:
而水平擴展,相當於是給系統增加更多的處理單元,就像在一個大型工廠中增加更多的生產線。通過增加更多的處理單元來分擔工作負載,達到在不增加單個節點壓力的情況下擴展系統的整體能力。
Paradigm 能想到的具體方法有:
看不懂這些其實也沒關係,我們只需要了解,這件事的本質是:
Paradigm 自己開發了個以太坊客戶端,自己提出了一個衡量EVM性能的新標準,並想通過各種辦法把這個新標準(GPS)提升到 1 gigagas。
VC 帶頭卷基建、堆性能,最終實現比現有以太坊及其他EVM公鏈快得多的執行效率,使得單位時間內區塊鏈能夠消耗的gas更多,執行的任務更多,爲鏈本身能夠承載大規模應用鋪路。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來,Paradigm 既投錢讓別人做L1/L2,自己也下場投資源搞性能開發,多方下注,讓基建變得更好。
顯然,gigagas 是個更爲硬核的概念,遠不如意圖那樣誰都能摻一腳。
或許日後各條 L1/L2 會彰顯自己的性能能達到 1 gigagas 甚至更多;但應用層項目可能與這個詞並不直接相關。
不過在敘事缺乏的當下,多一個概念,也多了一份搶奪注意力的可能。
潘老師也敏銳的指出,加密造詞需要易於朗讀、易於理解且有原創性。從這個角度來看,gigagas 幾個條件都滿足,確實能讓人看上去覺得新奇。
只不過,現在已經有了這麼多L1/L2, 有了這麼多關於性能的新故事和新概念,你追我趕、此起彼伏之後,拿得出手的應用在哪裏?
還是說只要基建夠給力,應用遲早會跑出來的,所以大家應該先卷基建?
在筆者看來,gigagas的重要性,或許不如 gigauser(十億用戶)。或許性能是實現用戶規模的前提條件,但性能未必一定能帶來用戶。
加密產品實打實的體驗提升和用戶流入,仍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