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金融(DeFi)在各個市場週期中持續推動深層結構性革新。雖然中心化交易所(CEX)長期以交易量居首,每逢市場輪迴,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持續蠶食CEX市占率,本輪競爭差距創下歷史新低。
造成此市場份額落差的主因明確:去中心化機制本身在基礎設施上有天然侷限。區塊鏈作為新一代金融底層,在過去十年難以與CEX在速度、流動性及使用者體驗等面向並駕齊驅。
不過,每輪週期DEX都積極彌補不足。2025年,我們有理由思考——DEX終將取代CEX嗎?
回顧各次市場循環,DEX基礎設施日漸成熟,每次創新都推動產業發展。
2017–2018:實驗探索期
早期DEX如@EtherDelta"">@EtherDelta,直接架構於以太坊Layer 1,結算需時數分鐘,介面陽春,流動性極度稀薄。Binance則迅速擴張,速度快、流動性充裕、使用者體驗良好,快速吸引大批散戶及機構。
DEX市占率:約0%
CEX市占率:約100%
此階段證明,去中心化可行但效能與易用性仍是最大障礙。
2020:DeFi夏季突破
@Uniswap"">@Uniswap Uniswap推出AMM(自動化做市商)架構,徹底革新DEX生態。無訂單簿,任何人皆可無門檻提供流動性。這是DEX架構首次重大創新,但聚焦長尾資產,主流高流動性幣種仍有限。
以太坊壅塞加劇,Gas費自20 gwei以下暴漲至400 gwei以上,交易成本飆高。介面延遲,專業交易者仍重心於Bybit、Binance等CEX。
DEX市占率:0.33%
CEX市占率:99.67%
為解決流動性瓶頸,Uniswap V3於2021年推出集中流動性池,LP可自訂價格區間配置資金,架構更先進。雖然無常損失(IL)持續存在,不少人不願為小幣種做市,但這已是DEX轉型為可行交易場所的關鍵一步。
2022:FTX事件警醒
FTX於2022年11月崩盤,引發產業劇震。數十億美元客戶資產瞬間蒸發,中心化託管信任崩潰。“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在Crypto Twitter持續發酵,交易者大量轉向自託管。
Uniswap、dYdX等DEX在崩盤後交易量激增,Uniswap交易量突破65億美元,dYdX交易量激增400%,使用者迅速轉移。儘管動能強勁,但錢包體驗不佳、流動性碎片化、法定貨幣通道缺乏等關鍵問題依舊,隨著恐慌情緒消退,使用者逐漸回流中心化平台。
DEX市占率:約5%
CEX市占率:約100%
產業持續創新:跨鏈Uniswap路由、更優化錢包體驗(如@Rabby_io"">@Rabby_io、@phantom"">@phantom等)。
但要達到CEX級低延遲依然困難。每輪週期雖有提升,性能差距仍然顯著。區塊鏈暫難支援專業級交易,超低延遲訂單簿架構與AMM設計本質不相容。
2025:轉折點
2025年市場環境質變。基礎設施首次成熟,足以支撐真正的競爭。高效能區塊鏈、鏈上中央限價訂單簿(CLOB)、法定貨幣連結及近乎CEX延遲等已整合至鏈上協議。永續DEX如@HyperliquidX"">@HyperliquidX、@tradeparadex"">@tradeparadex、@Lighter_xyz"">@Lighter_xyz等鏈上交易體驗已趨近中心化平台。
流動性聚合、出塊加速、統一保證金機制,讓交易者可直接於鏈上完成現貨市場與衍生品策略,免除以往鏈上操作繁瑣。
DEX市占率:約19%(2025年第二季高峰23%)
CEX市占率:約81%
雖仍未完全對等,DEX已從替代品升級為直接競爭者。
圖1. DEX與CEX市占率演變
2025數據洞察:CEX仍主導,DEX急速追趕
數據顯示,中心化交易所(CEX)繼續掌控全球流動性,但DEX正在逐週期、逐季縮小差距。從現貨市場到衍生品市場,各細分市場均呈現交易鏈上化趨勢。
圖2. DEX市占率——現貨市場與永續合約
圖3. DEX現貨季度交易量
圖5. CEX現貨月度交易量
市場趨勢持續加速。DEX現貨市場交易量季增43.6%、年增33%,永續合約交易量一年暴增逾五倍,期貨市場總量由3.45%提升至16.7%。若勢頭不變,2025年將是DEX定位拐點。
採用模式解析
DeFi採用穩健擴展,但地區與使用者群體間成長不均。不同市場、使用者輪廓、機構行為共同塑造全球去中心化金融演化。以下趨勢展現採用加速區域、專業與散戶參與差異及下一階段成長啟示。
綜合來看,DEX持續縮小競爭差距,核心交易架構革新正推動其逼近CEX級效能。下一步躍升由鏈上中央限價訂單簿(CLOB)模式引領,結合去中心化與CEX及傳統金融高效率。
自動化做市商(AMM)推動DeFi初期浪潮,實現無門檻交易,但在效率、價格發現、資金運用上存在明顯妥協。新一代鏈上中央限價訂單簿(CLOB)DEX則帶來結構性飛躍。
如Hyperliquid展現CEX級效能與鏈上透明度的完美結合。訂單簿機制重返去中心化,解決交易者對中心化平台依賴的痛點——延遲、執行精度、資金效率,尤其限價單與衍生品交易。
圖6. CEX vs AMM DEX vs CLOB DEX功能對比
中央限價訂單簿(CLOB)型DEX代表中心化(CEX)與去中心化(DEX)的融合,兼具CEX高效能與深流動性,以及DEX自主託管、透明及鏈上執行優勢。
圖7. CEX與DEX交匯點
交易者轉移部分源自理念認同,選擇去中心化平台而非託管式,但亦需實質提升安全性、成本效益或操作便利。CEX長期主導,因使用者體驗流暢、流動性充裕。
DEX逐步迎頭趕上,2025年於部分層面已近乎對等,甚至建立競爭優勢。如今DEX具多項結構性強項:去中心化結合CEX級使用者體驗、極低(甚至零)手續費、安全且公平的市場准入。
DEX具備兩大核心優勢:
但執行基礎設施仍有瓶頸。介面不夠完善、流動性碎片化、價格滑移成本高、結算緩慢或昂貴。交易者接受CEX風險,正因其速度與易用性。自dYdX上線後基礎設施逐步優化,Hyperliquid則加速提升。
2025年,Lighter、Paradex、Bullet等中央限價訂單簿(CLOB)型DEX湧現。這些DEX在速度與效率上已與中心化平台相當甚至部分超越,同時保留去中心化優勢。
現代化優化包括:
以Hyperliquid為例,2025年第二季交易量高達6555億美元。DEX得以達成如此規模,正因其已具CEX級體驗且不犧牲託管與透明性。
DEX對CEX商業模式的最大顛覆在於交易費。CEX長期仰賴撮合費、佣金回饋、聯盟收入,DEX正重塑此一經濟架構。
如Binance永續合約,掛單費0.020%、主動成交費0.040%;Paradex和Lighter等新興DEX則全面免收手續費,改採@RobinhoodApp"">@RobinhoodApp式零費模式:使用者交易零費,收入來自市商支付訂單流及執行優先權費用。
Paradex率先推出零售價格改善(RPI)、訂單流支付(PFOF)等新型模式,提升使用者成交品質同時保障協議收入。其策略複製Robinhood顛覆美股券商業,但全部鏈上透明。(Paradex模式詳解)
零手續費DEX影響深遠:
交易費雖微小,卻對活躍交易者影響巨大,尤其在永續合約市場。零費或超低費DEX興起將促使CEX重新檢討定價策略,類似Robinhood改寫美股券商收費。未來,費率壓縮將促使競爭轉向流動性深度、執行品質及金融服務整合。
此外,大型中心化交易所正策略性投資去中心化基礎設施,將影響其市場主導地位。如Binance聯合創辦人@cz_binance"">@cz_binance,擔任@Aster_DEX"">@Aster_DEX顧問,該DEX建構於BNB鏈;並公開表示Binance將加碼非託管及鏈上業務。
Bybit等大型CEX也開始整合鏈上交易功能或直接投資新興DEX基礎設施。這既是風險對沖,也是對交易所未來成長將轉向鏈上、互操作及社群化的認知。
DEX信任最小化且高度抗風險,使用者永遠掌握資產,資金不可被挪用,協議規則不可篡改。鏈上稽核痕跡永久留存,即使團隊消失,市場仍可正常運作,使用者免受任意變更或歧視。
同時,DEX提供無門檻全球服務。交易者可全天候操作,免KYC、上市審核或地域限制。任何代幣皆可即時上市,且與其他DeFi協議及智能合約應用無縫整合,生態高度可組合。
DEX市場機制透明。開源程式碼、可驗證流動性及鏈上訂單簿讓選擇性操控難度大幅提升。架構在波動時減少操作失誤,交易者可確信關鍵時刻市場能穩定運作。
2025年10月9-10日,加密市場遭遇史上最大清算事件,190億美元槓桿倉位遭清算,衝擊160萬交易者,美國總統宣布對中國進口徵收100%關稅引爆事件。中心化交易所如Binance系統不穩,而@aave"">@aave透過彈性預言機保護45億美元資產,Hyperliquid維持透明正常運作。
該事件凸顯信任及穩定性落差:中心化交易所聲譽受損,鏈上平台持續營運。透明結算機制於市場衝擊時展現操作優勢,加速去中心化交易轉型。
這些特質強化DEX結構性優勢,結合中央限價訂單簿(CLOB)及AMM創新帶來的效能與成本優勢。
CEX於法定貨幣通道、合規商品、保險、新使用者及機構入門等領域仍具不可取代地位。DEX則在鏈上透明、資產自主託管、創新金融商品發行及隱私保護等去中心化價值點表現突出。
越來越多交易者,尤其專業及機構參與者,已實現跨生態操作:CEX用於法定貨幣出入,DEX用於策略執行、DeFi操作及自託管。此雙軌模式正成主流。若技術進步與採用持續加速,DEX有望取得市場主導地位。
值得關注的動力
技術革新顯著提升DEX能力。若持續推進流動性深度、資金效率、法定貨幣整合與合規架構,將進一步提升採用率,縮小CEX與DEX差距。
DEX市占率擴張已具明確數據支撐。2024年第四季,DEX現貨市場佔比10.5%、永續合約佔比4.9%;至2025年第三季,分別提升至19%與13.3%。各細分板塊季度平均成長約25–40%。依現行趨勢推估:
即便保守估算,兩年內DEX將突破50%佔比,從小眾替代品升級為主流平台。
各國政府積極參與DeFi合規框架。新加坡、日本已測試DeFi沙盒,SEC與MiCA等監管機構亦有望跟進,將非託管平台合法化,促使更多使用者與機構無法律疑慮地參與。
黑天鵝事件如2025年10月9-10日清算潮證明DEX在透明清算處理方面具結構性優勢。CEX陷困,Hyperliquid維持正常運作。DEX不僅理念先進,操作性也更勝一籌。
展望未來,鏈上暗池及更可組合的流動性層將吸引專業交易者與機構。中央限價訂單簿(CLOB)型DEX已近CEX級執行,若結合隱私保護,中心化平台將難以匹敵其價值主張。
市場演化軌跡顯示,2025年已成拐點,DEX從實驗性替代品升級為強勢競爭者,有望於未來二至三年內取得主導市場份額。
本文內容僅供教育及資訊參考,不構成金融、投資或交易建議。數位資產高度波動且風險極高,歷史表現不代表未來結果。請務必自行研究並諮詢專業金融顧問後再做投資決策。A1 Research不對本文資訊造成的任何損失負責。本活動包含贊助內容,A1 Research及其關係人可能持有文中提及項目或協議相關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