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能在链上蓬勃发展吗?

中级4/18/2025, 2:22:07 AM
本文探讨比特币设计与 DeFi 应用之间的冲突,以及用户在进入链上世界时面临的使用门槛。同时,文章也介绍了多种新兴解决方案,包括质押、再质押、积分激励、比特币 Layer2 与元协议、智慧钱包整合,以及原生 BTC 的收益方式。

特约来稿:钱包与协议如何将比特币带入链上世界

十多年来,比特币一直是加密世界的基石——以其去中心化、抗审查性和可验证的稀缺性而备受推崇。然而,即便比特币在市值上持续领先、关注度也不断升温,它却在某种程度上游离于加密行业最活跃的领域之一:DeFi。

根据 Bitcoin Layers 数据,目前仅有约 300 亿美元的 BTC(仅占总供应量的 1.875%)正在参与 DeFi。相比之下,以太坊的 DeFi 中锁定了大约 500 亿美元的 ETH,约占其总供应量的 23%。

这种悬殊反映了当下比特币叙事中的一个核心矛盾:虽然 BTC 本身具有巨大价值,但真正被用在链上、产生收益的比例却非常少。这个差距催生了一波围绕包装、质押等方式的创新浪潮,目的就是将比特币引入 DeFi 经济,让 BTC 不再只是“躺着不动的金库”,而是成为能产出的资本资产。


比特币层:不同网络中 BTC 的分布情况,展示了所有被包装的比特币

以太坊的 DeFi 生态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提供了丰富的借贷、质押和交易工具。相比之下,原生比特币仍然很难被高效利用,尤其是对新手用户而言。比特币交易速度慢、手续费波动且常常偏高,再加上其底层架构缺乏以太坊那样的可编程性,使其难以支撑复杂的链上应用。

随着整个加密生态不断成熟,一个关键问题也随之浮现:比特币能否真正参与到链上经济中?如果可以,我们又该如何在不让普通 BTC 持有者面对重重桥接、包装代币和复杂应用的情况下,引导他们进入链上世界?

问题:比特币的设计 vs. DeFi 的实用性

比特币在设计上并不是为了适应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智能合约生态。它优先考虑的是安全性和去中心化,透过工作量证明(PoW)实现不可篡改的价值储存功能。这种设计虽造就了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地位,却也使其难以灵活融入如以太坊或 Solana 上那样可组合的金融应用生态中。

历史上,比特币用户尝试过几种绕道方案:

  • 包装比特币:将 BTC 转为 ERC-20 代币(如 wBTC)以参与以太坊上的 DeFi。但这类资产存在托管风险,代币是否真的 1:1 背书经常不透明,用户需信任第三方托管机构。

  • 跨链桥接协议:用户可以将 BTC 转移至其他链中使用。但这种手动桥接过程复杂、存在技术风险,普通用户往往难以应对。

  • 托管平台:如 Coinbase 提供的 BTC 收益产品,但用户需交出资产主权,收益通常以积分、稳定币或平台币形式发放,而非原生 BTC。

这些选项虽然提供了解决方案,但都不同程度上违背了比特币社群的核心精神——安全、简洁与用户主权。

使用门槛:用户体验仍是最大障碍


2024 年 BTC 持仓增长图,来源:river.com

对那些希望用比特币参与链上活动的用户来说——无论是赚取收益、参与治理、还是体验 DeFi 应用——他们面临的入口仍然是碎片化、难懂且让人却步的。尽管基础设施逐渐成熟,但用户体验仍然滞后,而比特币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已不只是其他链,而是那些体验良好的传统金融平台。

这种使用上的摩擦造成了严重的入门障碍。大多数用户并不想成为高阶的 DeFi 玩家——他们只想用简单、安全的方式来增长自己的净资产和 BTC 持有量,而不是在一堆复杂的应用、跨链桥和协议之间绕来绕去。这一点从近期大多数比特币买家主要通过券商、ETF,或是像 Michael Saylor 策略这样的传统产品入场就可以明显看出。

要将下一波用户真正带上链,而不仅仅是成为链下的持币者,工具必须在不牺牲控制权、自托管和透明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使用流程。这正是一些新兴协议和现代钱包体验开始发挥作用的地方——它们提供更易用的 DeFi 基础功能入口,同时又保留了比特币一贯的核心理念。

更好的用户体验不只是锦上添花,而是比特币进入下一阶段普及的关键基础设施。

让比特币在链上更具生产力的新路径

越来越多新兴方案正在尝试提升比特币在 DeFi 中的可用性,每种方式在用户体验、风险与收益之间,都有不同的权衡取舍:

1. 质押、再质押与基于积分的收益计划

BabylonLombard 这样的平台,已推出与比特币相关的收益计划,通常通过质押/再质押获得积分或奖励代币,这些奖励可用于兑换权益或未来空投。这类机制对加密原生用户和空投猎人极具吸引力,通常需要将 BTC 转换为某种标准的包装 BTC,并将其锁定在特定产品中以获取浮动收益。对于懂行的链上玩家来说,这类方式可实现较高收益,但也要求用户具备较高的加密知识,需要手动桥接、包装和资金操作。

优点:

  • 提供广泛的收益选项
  • 通常支持用户自托管

缺点:

  • 奖励通常不是以原生 BTC 形式发放
  • 通常有资产锁定期
  • 奖励长期价值存在不确定性

2. 比特币 Layer 2 与元协议(Meta Protocols)

闪电网络(Lightning Network)、Rootstock(RSK)、Alkanes,以及 Botanix、Starknet 等新兴 Layer 2 正在为比特币引入可编程性和速度。这类技术让比特币支持快速支付、NFT、类智能合约等功能,用户也因此能够通过 BTC 参与网络质押、做市、借贷,或将其转为包装 BTC,用于不同协议中的 DeFi 活动。随着越来越多团队投入建设,这类以比特币为基础的收益生态正不断扩张。

优点:

  • 拓展了比特币的使用场景
  • 保持比特币架构一致性
  • 提供多样链上收益选择

缺点:

  • 技术还处于早期,生态分散
  • 需中高级用户才能顺利使用
  • 功能实现仍需大量开发者资源,而这些功能在其他智能合约链上早已存在

3. 智能钱包集成与原生 BTC 收益

Braavos(注:作者即在此项目工作)这类钱包,允许用户直接获得 BTC 收益,无需手动包装或托管。用户可在钱包内直接投资 BTC,无需面对桥接或第三方 App 的繁琐步骤。这些复杂流程如存入、包装、桥接等,均在后台自动完成,资金则被部署至特定 DeFi 策略中。此类用户友好型方式降低了技术门槛,让更多普通用户也能轻松参与 BTC 收益。

优点:

  • 收益以 BTC 发放(非积分或代币)
  • 无需手动桥接或第三方托管
  • 默认自托管,安全性更高
  • 对新手友好

缺点:

  • 仍涉及 BTC 的包装转换
  • 需一定程度信任桥接机制与收益协议的基础设施

宏观视角:比特币链上角色的演变

比特币一直被视为“价值存储”的象征,并确实履行这一使命。然而,随着链上经济的不断成熟,比特币也面临更大压力,需要更深度融入这套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兑现其作为“可信支付系统”的承诺。在不牺牲去中心化与用户信任的前提下,新的基础设施必须降低技术门槛,让普通用户也能触达这些链上机会。这意味着:

  • 收益应优先以 BTC 结算,而非衍生资产

  • 资产托管权必须保留在用户手中

  • 复杂性应被抽象隐藏,而非转嫁给用户

本文提及的 BraavosLombardBabylon 等项目正是在实践这些理念。无论是通过质押获取收益,还是将比特币功能嵌入自托管钱包,并自动化背后复杂流程,它们都在不背离比特币精神的前提下,让更多人能轻松参与 DeFi。

小心但坚定地跨越鸿沟

比特币迈向链上经济不会一蹴而就——也不该如此。谨慎、简洁和主权控制是一切比特币理念的基石。但只要有更多工具在尊重这些原则的同时,提供新的功能性,比特币在整个加密经济中的角色就将不断演进。

当下的关键,是构建开放、安全、且真正可访问的系统。如果未来十亿用户将通过比特币入场,他们需要的是能与自身需求匹配的产品体验,也需要这些体验对更广泛用户群体真正友好。

声明:

  1. 本文转载自 [Bankless]。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Web3zy]。若对本次转载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他们将及时处理。

  2.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3. 本文的其他语言翻译由 Gate Learn 团队完成。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禁止复制、分发或抄袭翻译文章。

比特币能在链上蓬勃发展吗?

中级4/18/2025, 2:22:07 AM
本文探讨比特币设计与 DeFi 应用之间的冲突,以及用户在进入链上世界时面临的使用门槛。同时,文章也介绍了多种新兴解决方案,包括质押、再质押、积分激励、比特币 Layer2 与元协议、智慧钱包整合,以及原生 BTC 的收益方式。

特约来稿:钱包与协议如何将比特币带入链上世界

十多年来,比特币一直是加密世界的基石——以其去中心化、抗审查性和可验证的稀缺性而备受推崇。然而,即便比特币在市值上持续领先、关注度也不断升温,它却在某种程度上游离于加密行业最活跃的领域之一:DeFi。

根据 Bitcoin Layers 数据,目前仅有约 300 亿美元的 BTC(仅占总供应量的 1.875%)正在参与 DeFi。相比之下,以太坊的 DeFi 中锁定了大约 500 亿美元的 ETH,约占其总供应量的 23%。

这种悬殊反映了当下比特币叙事中的一个核心矛盾:虽然 BTC 本身具有巨大价值,但真正被用在链上、产生收益的比例却非常少。这个差距催生了一波围绕包装、质押等方式的创新浪潮,目的就是将比特币引入 DeFi 经济,让 BTC 不再只是“躺着不动的金库”,而是成为能产出的资本资产。


比特币层:不同网络中 BTC 的分布情况,展示了所有被包装的比特币

以太坊的 DeFi 生态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提供了丰富的借贷、质押和交易工具。相比之下,原生比特币仍然很难被高效利用,尤其是对新手用户而言。比特币交易速度慢、手续费波动且常常偏高,再加上其底层架构缺乏以太坊那样的可编程性,使其难以支撑复杂的链上应用。

随着整个加密生态不断成熟,一个关键问题也随之浮现:比特币能否真正参与到链上经济中?如果可以,我们又该如何在不让普通 BTC 持有者面对重重桥接、包装代币和复杂应用的情况下,引导他们进入链上世界?

问题:比特币的设计 vs. DeFi 的实用性

比特币在设计上并不是为了适应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智能合约生态。它优先考虑的是安全性和去中心化,透过工作量证明(PoW)实现不可篡改的价值储存功能。这种设计虽造就了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地位,却也使其难以灵活融入如以太坊或 Solana 上那样可组合的金融应用生态中。

历史上,比特币用户尝试过几种绕道方案:

  • 包装比特币:将 BTC 转为 ERC-20 代币(如 wBTC)以参与以太坊上的 DeFi。但这类资产存在托管风险,代币是否真的 1:1 背书经常不透明,用户需信任第三方托管机构。

  • 跨链桥接协议:用户可以将 BTC 转移至其他链中使用。但这种手动桥接过程复杂、存在技术风险,普通用户往往难以应对。

  • 托管平台:如 Coinbase 提供的 BTC 收益产品,但用户需交出资产主权,收益通常以积分、稳定币或平台币形式发放,而非原生 BTC。

这些选项虽然提供了解决方案,但都不同程度上违背了比特币社群的核心精神——安全、简洁与用户主权。

使用门槛:用户体验仍是最大障碍


2024 年 BTC 持仓增长图,来源:river.com

对那些希望用比特币参与链上活动的用户来说——无论是赚取收益、参与治理、还是体验 DeFi 应用——他们面临的入口仍然是碎片化、难懂且让人却步的。尽管基础设施逐渐成熟,但用户体验仍然滞后,而比特币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已不只是其他链,而是那些体验良好的传统金融平台。

这种使用上的摩擦造成了严重的入门障碍。大多数用户并不想成为高阶的 DeFi 玩家——他们只想用简单、安全的方式来增长自己的净资产和 BTC 持有量,而不是在一堆复杂的应用、跨链桥和协议之间绕来绕去。这一点从近期大多数比特币买家主要通过券商、ETF,或是像 Michael Saylor 策略这样的传统产品入场就可以明显看出。

要将下一波用户真正带上链,而不仅仅是成为链下的持币者,工具必须在不牺牲控制权、自托管和透明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使用流程。这正是一些新兴协议和现代钱包体验开始发挥作用的地方——它们提供更易用的 DeFi 基础功能入口,同时又保留了比特币一贯的核心理念。

更好的用户体验不只是锦上添花,而是比特币进入下一阶段普及的关键基础设施。

让比特币在链上更具生产力的新路径

越来越多新兴方案正在尝试提升比特币在 DeFi 中的可用性,每种方式在用户体验、风险与收益之间,都有不同的权衡取舍:

1. 质押、再质押与基于积分的收益计划

BabylonLombard 这样的平台,已推出与比特币相关的收益计划,通常通过质押/再质押获得积分或奖励代币,这些奖励可用于兑换权益或未来空投。这类机制对加密原生用户和空投猎人极具吸引力,通常需要将 BTC 转换为某种标准的包装 BTC,并将其锁定在特定产品中以获取浮动收益。对于懂行的链上玩家来说,这类方式可实现较高收益,但也要求用户具备较高的加密知识,需要手动桥接、包装和资金操作。

优点:

  • 提供广泛的收益选项
  • 通常支持用户自托管

缺点:

  • 奖励通常不是以原生 BTC 形式发放
  • 通常有资产锁定期
  • 奖励长期价值存在不确定性

2. 比特币 Layer 2 与元协议(Meta Protocols)

闪电网络(Lightning Network)、Rootstock(RSK)、Alkanes,以及 Botanix、Starknet 等新兴 Layer 2 正在为比特币引入可编程性和速度。这类技术让比特币支持快速支付、NFT、类智能合约等功能,用户也因此能够通过 BTC 参与网络质押、做市、借贷,或将其转为包装 BTC,用于不同协议中的 DeFi 活动。随着越来越多团队投入建设,这类以比特币为基础的收益生态正不断扩张。

优点:

  • 拓展了比特币的使用场景
  • 保持比特币架构一致性
  • 提供多样链上收益选择

缺点:

  • 技术还处于早期,生态分散
  • 需中高级用户才能顺利使用
  • 功能实现仍需大量开发者资源,而这些功能在其他智能合约链上早已存在

3. 智能钱包集成与原生 BTC 收益

Braavos(注:作者即在此项目工作)这类钱包,允许用户直接获得 BTC 收益,无需手动包装或托管。用户可在钱包内直接投资 BTC,无需面对桥接或第三方 App 的繁琐步骤。这些复杂流程如存入、包装、桥接等,均在后台自动完成,资金则被部署至特定 DeFi 策略中。此类用户友好型方式降低了技术门槛,让更多普通用户也能轻松参与 BTC 收益。

优点:

  • 收益以 BTC 发放(非积分或代币)
  • 无需手动桥接或第三方托管
  • 默认自托管,安全性更高
  • 对新手友好

缺点:

  • 仍涉及 BTC 的包装转换
  • 需一定程度信任桥接机制与收益协议的基础设施

宏观视角:比特币链上角色的演变

比特币一直被视为“价值存储”的象征,并确实履行这一使命。然而,随着链上经济的不断成熟,比特币也面临更大压力,需要更深度融入这套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兑现其作为“可信支付系统”的承诺。在不牺牲去中心化与用户信任的前提下,新的基础设施必须降低技术门槛,让普通用户也能触达这些链上机会。这意味着:

  • 收益应优先以 BTC 结算,而非衍生资产

  • 资产托管权必须保留在用户手中

  • 复杂性应被抽象隐藏,而非转嫁给用户

本文提及的 BraavosLombardBabylon 等项目正是在实践这些理念。无论是通过质押获取收益,还是将比特币功能嵌入自托管钱包,并自动化背后复杂流程,它们都在不背离比特币精神的前提下,让更多人能轻松参与 DeFi。

小心但坚定地跨越鸿沟

比特币迈向链上经济不会一蹴而就——也不该如此。谨慎、简洁和主权控制是一切比特币理念的基石。但只要有更多工具在尊重这些原则的同时,提供新的功能性,比特币在整个加密经济中的角色就将不断演进。

当下的关键,是构建开放、安全、且真正可访问的系统。如果未来十亿用户将通过比特币入场,他们需要的是能与自身需求匹配的产品体验,也需要这些体验对更广泛用户群体真正友好。

声明:

  1. 本文转载自 [Bankless]。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Web3zy]。若对本次转载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他们将及时处理。

  2.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3. 本文的其他语言翻译由 Gate Learn 团队完成。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禁止复制、分发或抄袭翻译文章。

今すぐ始める
登録して、
$100
のボーナスを獲得しよ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