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生態的創新與二階效應

中級4/27/2025, 2:57:41 AM
本文深入解析加密領域創新疊加與二階效應,從 EigenLayer 再質押、Pendle 積分機制,到 Solana 迷因幣熱潮及 EVM 體驗革新,展現加密技術如何通過基礎設施與應用層的協同演變,推動生態爆發式增長。探討未來趨勢,指出真正的價值常常不屬於原始創新者,而屬於那些能夠規模化、優化並催生新行爲的建設者。關注創新、流動性與可用性的交匯點,預見下一個爆發機會。

轉發原文標題《當創新疊加:加密原語的二階效應》

如果你看到鏈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你可能會覺得世界末日即將來臨。我什至可以說人工智能已經取代了加密貨幣,成爲未來發展的溫牀。所有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我們拉遠視角來看,情況會更清晰一些。Saurabh 今天的文章正是這樣做的。

他講述了創新週期是如何逐步演變,最終推動技術找到市場契合點的。今天的故事深入探討了 Uber、Pendle 和 EigenLayer 之間的共通之處。希望這能在你刷推特時,帶來一些穿越悲觀情緒的不同視角。

現在開始講故事,

喬爾

幾千年來,我們一直認爲人不能飛。但自從第一次飛行以來,僅僅過去了 112 年,我們就學會了如何回收從太空返回的火箭。創新,似乎是一條貫穿時代的連續曲線。

你好!

技術真正的魔力很少在於最初的發明;它存在於圍繞它生長的生態系統中。將其視爲複利,但爲了創新而不是爲了金錢。

雖然那些創造出全新原語的先行者們常常登上頭條、吸引風險投資,但真正能夠挖掘出最大價值的,往往是第二波建設者。他們能在已有基礎上發現隱藏的潛力,看見別人未曾察覺的可能性。歷史上有無數創新者,他們從未預料到自己的發明會怎樣徹底改變世界。他們只是試圖解決眼前的問題,但在這個過程中,卻解鎖了遠超原初想象的可能性。

最偉大的創新,從來不是終點,而是讓全新生態系統得以騰飛的起點。今天的文章將探討這種現象在 Web3 世界中的體現。我們將從一個你每天都在使用的工具——GPS 開始,隨後追溯到加密領域,通過再質押(re-staking)和積分機制(points)來展開討論。

改變網路世界的那個周末

全球定位系統 (GPS) 自 1973 年以來一直存在,可以準確地告訴我們我們在地球上的位置。但谷歌地圖的功能遠不止於此,它讓這些數據變得觸手可及、有用且對數十億人具有實際意義。

Google 地圖的起點源於 2004 年末的三次關鍵收購。

首先是 Where 2 Technologies,一家來自澳大利亞的小型初創公司,他們在悉尼一間臥室裏開發了“Expedition”——一款使用預渲染地圖瓦片實現流暢導航的 C++ 桌面應用。這款應用在用戶體驗上遠遠優於當時笨拙的 MapQuest。

與此同時,Google 還收購了 Keyhole(衛星圖像技術)和 ZipDash(實時交通分析技術),由此組建了地圖願景的核心拼圖。最終,這三者共同構成了 Google 地圖的基礎:將交互式導航、豐富的視覺數據和動態信息融合到一個統一的應用程序中。

雖然 Expedition 是桌面應用程序,但拉裏·佩奇堅持要開發基於網頁的解決方案。最初的嘗試表現得遲緩又無趣。於是,斯坦福畢業生、時任 Google 助理產品經理的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開始着手改進。

Taylor 利用異步 JavaScript 和 XML (AJAX) 重寫了整個前端。這是一種新興技術,允許網站更新內容而無需重新加載整個頁面。在 AJAX 出現之前,Web 應用程序是靜態且笨重的。但通過 AJAX,它們可以像桌面軟件一樣響應迅速。地圖變得可拖動,無需刷新頁面即可加載新圖塊。在 2005 年,這種用戶體驗堪稱革命性。


來源

真正的天才之舉,是 Google 在同年晚些時候發布了 Maps API,將地圖從一個產品轉變爲一個平台。開發者們可以嵌入並在 Google 地圖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由此催生了數千個“混搭應用”,最終發展出完整的商業模式。Uber、Airbnb 和 DoorDash 等公司,都是因爲泰勒(Bret Taylor)在一個決心堅定的周末讓地圖變得可編程,才得以誕生的。

泰勒直覺上把握住了科技領域一個反復上演的規律:最深遠的價值,往往不是直接誕生於基礎技術本身,而是來自後來人在其之上所構建的東西。這些“二階效應”,才是真正讓創新產生複利奇跡的源泉——一次突破,能夠激發出一整個意想不到的應用生態系統。

一旦谷歌地圖變得可編程,它就引發了連鎖反應。 Airbnb、DoorDash、Uber 和 Zomato 是最先加入其中的公司,將 GPS 融入其服務的核心。 《Pokémon Go》更進一步,將增強現實疊加在位置數據之上,模糊了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

而在這一切背後,當然少不了支付系統的支持。畢竟,如果無法實現無縫支付,再便利的即時服務也難以真正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公司所依賴的 GPS 技術本身並不是新發明。但單靠 GPS,並不足以創造出這些奇跡。這背後是數十年技術演進的積累——衛星定位、移動硬件、AJAX 技術、API 接口和支付基礎設施——所有這些元素共同拼接到了一起。

這正是二階效應如此強大的原因。它們往往不會在當下顯得轟轟烈烈,但當你回頭看時,會發現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早已被一張由多年創新默默疊加形成的無形網路所協調和連接。

再質押如何催生新產品

EigenLayer 在 2023 年 6 月將“再質押(restaking)”引入以太坊主網時,它徹底改變了以太坊的安全格局。這個概念既新穎又足夠簡單,任何對加密感興趣的人都能理解:“如果你的 ETH 能被質押兩次,會怎麼樣?”

讓我解釋一下。在傳統質押中,您的 ETH 可以獲得穩定但適度的 3.5-7% 收益率。再質押本質上允許相同的 ETH 發揮雙重作用,保護以太坊網路,同時保護 EigenLayer 的協議網路——相同的資本,多種收入來源,提高資本效率。

到了 2024 年 4 月,EigenLayer 已經從一個理論上的創新,成長爲一個全面運作且被廣泛採用的系統。數據可以說明一切。70% 的新以太坊驗證者在上線後立即選擇加入 EigenLayer。到了 2024 年末,超過 625 萬枚 ETH(約合 193 億美元)被鎖定在再質押中。作爲參考,如果將其比作一個國家的 GDP規模,大概能排到全球第 120 位左右——如今,這些資金正在 DeFi 數字經濟中加班運轉。

不過,最有趣的並不是 EigenLayer 把再質押推向了市場,而是其他項目隨後展開的創新。EtherFi 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一家在 2023 年初低調上線的流動性質押提供商。

Ether.fi 早早預判到,EigenLayer 的再質押將成爲 DeFi 中最炙手可熱的機會之一。你質押 ETH,獲得 eETH 代幣,然後自動將其再質押到 EigenLayer。同時,你還能拿着 eETH 去其他 DeFi 協議中繼續操作。Pendle 就是其中一個“遊樂場”。本質上,這是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時,多次獲得收益——這就是加密金融的魅力。

成果如何?可以說相當亮眼。到 2024 年 5 月,Ether.fi 的總鎖倉量(TVL)飆升至約 60 億美元。他們的“流動金庫(Liquid Vault)”在當時提供了接近 10% 的年收益率(APY),而傳統質押的回報率已顯得相當平淡無奇。

可以說,Ether.fi 對再質押的 ETH 做了當初 Lido 對普通質押 ETH 所做的事情。通過爲再質押的 ETH 創造流動性、可用性和易得性,Ether.fi 讓再質押不僅成爲可行的選擇,而且變得大衆化且有利可圖。

但等等,精彩還不止於此。在所有這些追逐收益的操作之上,還出現了“積分農耕(points farming)”現象。人們不僅僅是爲了即時收益,還在積累可能在未來兌換成有價值代幣的“積分”。可以說,這是一個充滿投機動能的飛輪效應。隨着越來越多用戶通過 Ether.fi 進行再質押,更多的 eETH 代幣在市場中流通,並深度融入到 Pendle 等其他 DeFi 項目中——在那裏,用戶可以交易未來收益,甚至直接交易積分,從而憑空創造出全新的金融工具。

順便提一句關於積分的後續——畢竟,加密世界歷來是資本僱傭兵的天堂。一旦協議方開始以積分作爲獎勵誘餌,大量用戶蜂擁而至,極力最大化積分收益,同時也加劇了系統的被濫用。最初設計積分的初衷,是爲了實現更公平、更廣泛的代幣分發。但一旦變成競爭遊戲,結果便開始扭曲:最活躍的“農民”,並不總是那些真正與項目價值觀一致的用戶。雖然很多項目至今仍用積分機制來分發代幣,但這種策略已不像過去那樣受追捧了。

所以,這次的教訓,依然和以往一樣:重要的並不僅僅是創新本身,更在於誰能在正確的時間,基於真正發生的變化,構建出正確的東西。

EigenLayer 無疑搭好了舞臺,但真正捕捉到二階效應並分得蛋糕的,是 Ether.fi 以及其他那些敏銳洞察趨勢的人們。到了 2024 年中期,他們已經奪得了以太坊質押市場超過 20% 的份額。在加密世界裏,先發優勢固然重要,但理解並精準把握他人行動脈絡的人,往往才是最終的贏家。

積分和 Pendle

積分機制成爲主流是在 2023 年 12 月,源於 Jito 極其成功的空投活動。這一基於 Solana 的協議在首次亮相時,完全稀釋估值(FDV)就突破了十億美元,隨即引發了一場淘金熱。突然之間,整個加密生態中的協議們紛紛放棄了直接發放代幣的方式,轉而採用積分系統。他們開始獎勵用戶通過參與協議活動賺取積分,日後可以兌換治理代幣。最初作爲一種新的分發機制出現的積分模式,很快就演變成了 DeFi 領域啓動用戶增長的主流策略。

Pendle 於 2021 年 6 月上線,專注於將未來收益進行代幣化並進行交易。Pendle 的核心創新非常優雅:它將收益型代幣分拆爲兩部分——代表本金的 Principal Token(PT)和代表未來收益的 Yield Token(YT)。這種分離讓用戶可以分別交易本金和收益,從而對自己的收益策略擁有了前所未有的靈活性和控制力。

當積分競賽真正開始時,Pendle 恰好憑藉一個原本出於完全不同目的而開發的功能,找到了絕佳的位置。平台上的 YT 代幣爲“槓杆化積分農耕”創造了機制。用戶能夠以更少的本金,同時獲得資產的浮動收益和對應的積分,從而放大了積分積累效率。

實際操作是這樣的:假設 Sid 想通過像 EigenLayer 這樣的協議賺取積分(這些協議會獎勵流動性提供者)。傳統上,他需要將 ETH 存入 EigenLayer 的質押合約中,並鎖定數周甚至數月。而借助流動性再質押代幣(LRTs)與 Pendle,Sid 可以直接購買代表未來收益和積分的 YT 代幣,而無需將 ETH 直接鎖倉在 EigenLayer。

舉例,假設 eETH 的價格是 2000 美元,每天能獲得 24 個 EigenLayer 積分。pteETH 是固定收益代幣,而 yteETH 是浮動收益代幣,價格是 200 美元。pteETH 的持有者放棄積分,換取固定收益;而 yteETH 的持有者則可以獲取浮動收益以及積分。這樣,Sid 用 2000 美元,不是只能獲得 24 個積分,而是通過購買相當於 10 ETH 的 yteETH,每天獲得 240 個積分。

Pendle 的創始人 TN Lee 在我的播客節目中對此做了詳細解釋。Pendle 團隊最初並不是爲了“積分時代”而設計這個機制的,他們也不可能預見這一趨勢。但他們恰好搭建出了支持這種新興行爲的完美基礎設施,並且把握住了機會。即便後來積分熱潮降溫,TVL 回落到大約 25 億美元,他們的整體增長仍然是積分潮出現前的 10 到 15 倍,成績依然非常亮眼。

迷因幣、Pump.fun 與 Raydium

有時,二階效應會從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並在過程中重振整個生態系統。2023-2024 年間 Solana 的復興故事,就是一個精彩的案例,展示了在加密世界裏,命運可以多麼迅速地翻轉,以及價值如何聚集到那些站在關鍵交匯點的人手中。

FTX 在 2022 年底慘遭崩潰後,許多行業觀察家爲 Solana 撰寫了訃告。邏輯似乎很合理。薩姆·班克曼·弗裏德 (Sam Bankman-Fried) 和他的公司對生態系統產生了巨大影響,提供了資金、流動性和市場支持。沒有他們,Solana 顯然舉步維艱。該技術受到可靠性問題的困擾,“Solana 宕機”頭條新聞成爲加密媒體中流傳的笑話。這條曾經將自己定位爲“以太坊殺手”的鏈似乎已經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

然而在表面之下,一場顯着的變化正在發生。整個 2023 年,Solana 的技術穩步提升。停電變得越來越罕見。交易最終性和用戶體驗變得明顯更加順暢。被 Solana 的技術基礎(例如高吞吐量、低成本和亞秒級最終確定性)所吸引的開發人員開始回歸,盡管他們很謹慎。

到 2024 年初,形勢發生了決定性的轉變。隨着人們對傳統 DeFi 治理代幣的幻想破滅,人們的注意力和資本開始轉向模因幣。這些代幣的推出通常除了社區所有權和文化信號之外幾乎沒有什麼用處,但卻吸引了市場的想象力。 Solana 以其閃電般的交易速度和微不足道的費用,成爲了這股新潮流的理想土壤。

PumpFun 於 2024 年 1 月推出。這個“迷因幣工廠”將原本需要具備開發技能才能完成的代幣創建流程,簡化成了幾分鍾內就能填完的簡單表單。PumpFun 以一種完美契合加密世界金融實驗精神的方式,實現了代幣創建的民主化。幾乎一夜之間,成千上萬枚新代幣湧入 Solana 生態,名字包括 “BONK”、”Dogwifhat”、”POPCAT” 等。

最初看似加密世界的兒戲,迅速演變成一條復雜價值鏈的催化劑。這些新代幣需要一項至關重要的東西:流動性。如果沒有交易場所,再聰明的迷因幣創意也毫無價值。而這正是 Raydium,Solana 領先的去中心化交易所,迎來大展拳腳機會的地方。

Raydium 自成立以來就將自己打造成 Solana 交易的基礎設施,重點關注資本效率和低滑點。該協議並不是專門爲模因幣設計的。但其技術架構類似於 Uniswap 的集中流動性池和無需許可的代幣上市流程,事實證明非常適合新資產的突然湧入。

這個時機再巧不過了。多年的基礎設施開發爲這個意想不到的用例奠定了確切的基礎。

能夠在 Raydium 上市,迅速成爲這些新生代幣的重要裏程碑,賦予它們在日益擁擠的市場中所需的信譽與曝光。到了 2025 年初,這種共生關係已經如此緊密,以至於 Raydium 超過 40% 的交易收入,來自於由 PumpFun 推出的代幣。

這種關係是互利共贏的:PumpFun 需要 Raydium 成熟的流動性池,幫助其代幣從小衆好奇物轉變爲可交易資產;而 Raydium 則通過這些迷因幣帶來的爆炸性交易量大幅獲益。

PumpFun 團隊當然也意識到了這一經濟邏輯:在 PumpFun 平台上交易的代幣,每筆交易收取 1% 手續費,而 Raydium 僅收取 0.25%。這意味着,Raydium 必須實現四倍於 PumpFun 的交易量,才能在每個代幣上獲得相同的收入。幸運的是,憑藉更深的流動性和更廣泛的用戶基礎,從 2024 年 8 月到 2025 年 2 月,Raydium 始終成功超越了這一門檻。

Raydium 沒有創建 memecoin 原語,也沒有提出易於使用的代幣工廠概念。然而,通過提供強大的基礎設施來交易這些資產並快速適應競爭威脅,他們捕獲了流經生態系統的大部分價值。

Solana 迷因幣熱潮展現了二階效應的一個關鍵特徵:價值往往不是流向那些創造新行爲的人,而是流向那些能夠大規模促進、優化並擴展這種行爲的人。 PumpFun 簡化了代幣創建,而 Raydium 則實現了高效的價格發現與交易。每一次創新,都會引發進一步的適應和演變。PumpFun 邁向縱向整合,促使 Raydium 推出 LaunchLab,引發了一連串重塑整個生態系統的二階效應。

這種關注不僅僅重振了生態系統,更被主動“收割”了。隨着模因幣狂熱的勢頭增強,像特朗普這樣的代幣(由美國總統上任前發起)和 Libra(傳言與阿根廷總統 哈維爾·米萊 有關)可能就是爲了借勢而生。他們的策略依賴於敘事、時機和文化傳播。特朗普利用政治模因能量,而 Libra 則傾向於更廣泛的互聯網文化。這兩種代幣最初都受到了巨大的關注,並且在推出後不久就以荒謬的估值進行交易。

但這種熱度沒能持久。注意力來得快,去得也快。二級市場降溫。交易員繼續前進,社區成員也逐漸流失。這些代幣成功地證明了:在正確的時機捕捉注意力,可以迅速將其轉化爲投機價值。 但它們也暴露了問題:缺乏真正的實用性與不斷發展的路線圖,只是曇花一現的產物。

盡管如此,他們還是證明了一點。 創新吸引注意力。而在加密世界,注意力是最強大的原材料之一。用得好,可以點燃新運動;用得不好,很快就會耗盡殆盡。

對於加密貨幣創新的觀察者來說,結論十分明確:當新的原語出現時,不僅要關注它們帶來的直接衝擊,更要看清誰在最有利的位置上,能夠促成、優化並規模化這些行爲。真正巨大的回報,往往誕生在那裏。

現在怎麼辦?

如果您已經讀到這裏,您可能想知道下一次二階爆炸會是什麼樣子。你可以把它稱作創新的複利效應,也可以稱作技術融合,又或者只是加密世界的常態,但本質上講,都是一樣的:多種技術在同一時刻恰好契合,觸發一場總和遠大於部分之和的連鎖反應。

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情況的發生:再質押重塑了 DeFi 激勵機制,memecoin 基礎設施重振了整個生態系統,收益協議意外啓用了空投槓杆。那麼,下一張多米諾骨牌是什麼?也許這就是 EVM 體驗。 確實,圍繞以太坊虛擬機(EVM)的用戶體驗正在被重寫、重塑和打磨——目標是讓它像真正的軟件一樣流暢,而不僅僅是堆疊點擊流程。至於它最終能否成爲下一個複利層,還是僅僅只是另一個漸進式升級,目前尚未可知。

但如果這些碎片卡入到位,可能會引發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連鎖反應。

在 L2 擴容之爭和以太坊規模化討論的喧囂背後,真正的競爭正在醞釀——不僅僅是爲了擴展以太坊本身,更是爲了通過真正提升可用性來實現效用的複利增長。一個不再讓開發者因爲錢包、Gas 費或者失敗的交易而絆倒的平台。因爲,當摩擦消失,實驗就會蓬勃發展;而當實驗蓬勃發展,複利式回報便會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

過去幾個月,我採訪了幾位正引領這一變革的人物:來自 Sonic 的 Andre Cronje、Monad 的 Keone Hon,以及 MegaETH 的 Shuyao Kong(江書堯),大家更熟悉他的小名 Brother Bing。盡管他們的方法不同,但共同的目標異常清晰而響亮:消滅延遲。消滅摩擦。甚至消滅錢包本身。用更快、更順滑、幾乎無感的體驗取而代之。真正像軟件應用那樣流暢自然,而不是一層層點擊、繁瑣確認的流程儀式。

MegaETH 和 Monad 都聲稱他們每秒可以突破 10,000 筆交易。這是 Solana 級別的速度,但具備以太坊的語義結構。雖然大家都清楚,加密行業一貫有“過度承諾、結果平平”的傳統,但如果這次真的實現了,這將是歷史上第一次由 EVM 兼容鏈在用戶體驗(UX)領域把 Solana 推向防守態勢。(想想也有點好笑,畢竟 EVM 生態已經習慣了遲緩的確認速度和令人崩潰的錢包彈窗。)

Andre 的願景則不僅僅關乎速度,他更關注如何消除復雜性。他認爲,以太坊目前遠遠沒有接近它的性能上限。他的說法是,現在的以太坊,大概只發揮了 2% 的潛力——這並不是因爲硬件瓶頸,而是因爲 EVM 的數據訪問與寫入方式所致。Sonic 項目通過新的數據庫架構,已經將數據存儲需求減少了 98%!他的 Sonic 路線圖,押注的是抽象化:抽象化的 Gas、抽象化的帳戶、抽象化的錢包。如果一切順利,到今年年底,用戶將幾乎察覺不到自己在使用區塊鏈,同時還能保持不錯的去中心化程度。而這,正是他們的目標。

那麼,誰在這個美麗新世界中會獲勝呢?很可能不是那些忙着堆 TPS(每秒交易數)指標的基礎設施團隊,而是那些基於新基礎設施構建應用的項目。就像 Pumpfun 利用 Solana 基礎設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賺取了超過 5 億美元一樣。尤其是社交協議,有望真正突破。比如 Farcaster 已經展現了,當你把加密的永久性與 Web 原生的易用性結合在一起,會發生什麼。再也不用爲發帖支付費用,也沒有惱人的 MetaMask 彈窗,只有簡單的內容,自由分享。

然後還有 DeFi。下一代金融應用需要更完善的輸入數據。Andre 直言不諱地指出:“我們現在還沒有鏈上波動率、隱含波動率或實際波動率。” 在這之前,我們玩的不過是“帶輔助輪的自行車”。但一旦鏈上數據完善,就能期待真正的期權市場、連貫的衍生品體系,以及規範設計的永續合約——也就是加密行業一直假裝已經存在的金融層。

最令人興奮的,或許是那些我們目前還無法想象的應用。因爲歷史總是這樣發展的。沒有人在 2005 年看到 Google Maps 時會說:“你知道這上面還缺什麼嗎?打車軟件。” 但當基礎發生變化,所有建立在其之上的東西也會隨之遷移。

所以,是的,我是持懷疑態度的。我在加密圈待得夠久了,知道每一次承諾的 10 倍改進,最終大多只帶來一個稍微好用點的後臺界面和更多 Discord 通知。但我也很興奮。因爲這一次,這些底層原語(primitives)感覺是真實的。在它們背後,是一整代默默無聞的新一代建設者,正在埋頭開發那些可能徹底重塑一切的二階魔法。 因爲今天我們看到的每一個創新原語,背後都有幾十個開發者,正在醞釀將其真正價值釋放出來的二階應用。

以懷疑中的樂觀精神前行,

索拉布·德什潘德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 [Decentralized.co],原文標題《當創新疊加:加密原語的二階效應》,所有版權均屬於原作者 [Saurabh Deshpande]。若對本次轉載有異議,請聯系 Gate Learn 團隊,他們將及時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本文的其他語言翻譯由 Gate Learn 團隊完成。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禁止復制、分發或抄襲翻譯文章。

加密生態的創新與二階效應

中級4/27/2025, 2:57:41 AM
本文深入解析加密領域創新疊加與二階效應,從 EigenLayer 再質押、Pendle 積分機制,到 Solana 迷因幣熱潮及 EVM 體驗革新,展現加密技術如何通過基礎設施與應用層的協同演變,推動生態爆發式增長。探討未來趨勢,指出真正的價值常常不屬於原始創新者,而屬於那些能夠規模化、優化並催生新行爲的建設者。關注創新、流動性與可用性的交匯點,預見下一個爆發機會。

轉發原文標題《當創新疊加:加密原語的二階效應》

如果你看到鏈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你可能會覺得世界末日即將來臨。我什至可以說人工智能已經取代了加密貨幣,成爲未來發展的溫牀。所有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我們拉遠視角來看,情況會更清晰一些。Saurabh 今天的文章正是這樣做的。

他講述了創新週期是如何逐步演變,最終推動技術找到市場契合點的。今天的故事深入探討了 Uber、Pendle 和 EigenLayer 之間的共通之處。希望這能在你刷推特時,帶來一些穿越悲觀情緒的不同視角。

現在開始講故事,

喬爾

幾千年來,我們一直認爲人不能飛。但自從第一次飛行以來,僅僅過去了 112 年,我們就學會了如何回收從太空返回的火箭。創新,似乎是一條貫穿時代的連續曲線。

你好!

技術真正的魔力很少在於最初的發明;它存在於圍繞它生長的生態系統中。將其視爲複利,但爲了創新而不是爲了金錢。

雖然那些創造出全新原語的先行者們常常登上頭條、吸引風險投資,但真正能夠挖掘出最大價值的,往往是第二波建設者。他們能在已有基礎上發現隱藏的潛力,看見別人未曾察覺的可能性。歷史上有無數創新者,他們從未預料到自己的發明會怎樣徹底改變世界。他們只是試圖解決眼前的問題,但在這個過程中,卻解鎖了遠超原初想象的可能性。

最偉大的創新,從來不是終點,而是讓全新生態系統得以騰飛的起點。今天的文章將探討這種現象在 Web3 世界中的體現。我們將從一個你每天都在使用的工具——GPS 開始,隨後追溯到加密領域,通過再質押(re-staking)和積分機制(points)來展開討論。

改變網路世界的那個周末

全球定位系統 (GPS) 自 1973 年以來一直存在,可以準確地告訴我們我們在地球上的位置。但谷歌地圖的功能遠不止於此,它讓這些數據變得觸手可及、有用且對數十億人具有實際意義。

Google 地圖的起點源於 2004 年末的三次關鍵收購。

首先是 Where 2 Technologies,一家來自澳大利亞的小型初創公司,他們在悉尼一間臥室裏開發了“Expedition”——一款使用預渲染地圖瓦片實現流暢導航的 C++ 桌面應用。這款應用在用戶體驗上遠遠優於當時笨拙的 MapQuest。

與此同時,Google 還收購了 Keyhole(衛星圖像技術)和 ZipDash(實時交通分析技術),由此組建了地圖願景的核心拼圖。最終,這三者共同構成了 Google 地圖的基礎:將交互式導航、豐富的視覺數據和動態信息融合到一個統一的應用程序中。

雖然 Expedition 是桌面應用程序,但拉裏·佩奇堅持要開發基於網頁的解決方案。最初的嘗試表現得遲緩又無趣。於是,斯坦福畢業生、時任 Google 助理產品經理的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開始着手改進。

Taylor 利用異步 JavaScript 和 XML (AJAX) 重寫了整個前端。這是一種新興技術,允許網站更新內容而無需重新加載整個頁面。在 AJAX 出現之前,Web 應用程序是靜態且笨重的。但通過 AJAX,它們可以像桌面軟件一樣響應迅速。地圖變得可拖動,無需刷新頁面即可加載新圖塊。在 2005 年,這種用戶體驗堪稱革命性。


來源

真正的天才之舉,是 Google 在同年晚些時候發布了 Maps API,將地圖從一個產品轉變爲一個平台。開發者們可以嵌入並在 Google 地圖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由此催生了數千個“混搭應用”,最終發展出完整的商業模式。Uber、Airbnb 和 DoorDash 等公司,都是因爲泰勒(Bret Taylor)在一個決心堅定的周末讓地圖變得可編程,才得以誕生的。

泰勒直覺上把握住了科技領域一個反復上演的規律:最深遠的價值,往往不是直接誕生於基礎技術本身,而是來自後來人在其之上所構建的東西。這些“二階效應”,才是真正讓創新產生複利奇跡的源泉——一次突破,能夠激發出一整個意想不到的應用生態系統。

一旦谷歌地圖變得可編程,它就引發了連鎖反應。 Airbnb、DoorDash、Uber 和 Zomato 是最先加入其中的公司,將 GPS 融入其服務的核心。 《Pokémon Go》更進一步,將增強現實疊加在位置數據之上,模糊了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

而在這一切背後,當然少不了支付系統的支持。畢竟,如果無法實現無縫支付,再便利的即時服務也難以真正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公司所依賴的 GPS 技術本身並不是新發明。但單靠 GPS,並不足以創造出這些奇跡。這背後是數十年技術演進的積累——衛星定位、移動硬件、AJAX 技術、API 接口和支付基礎設施——所有這些元素共同拼接到了一起。

這正是二階效應如此強大的原因。它們往往不會在當下顯得轟轟烈烈,但當你回頭看時,會發現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早已被一張由多年創新默默疊加形成的無形網路所協調和連接。

再質押如何催生新產品

EigenLayer 在 2023 年 6 月將“再質押(restaking)”引入以太坊主網時,它徹底改變了以太坊的安全格局。這個概念既新穎又足夠簡單,任何對加密感興趣的人都能理解:“如果你的 ETH 能被質押兩次,會怎麼樣?”

讓我解釋一下。在傳統質押中,您的 ETH 可以獲得穩定但適度的 3.5-7% 收益率。再質押本質上允許相同的 ETH 發揮雙重作用,保護以太坊網路,同時保護 EigenLayer 的協議網路——相同的資本,多種收入來源,提高資本效率。

到了 2024 年 4 月,EigenLayer 已經從一個理論上的創新,成長爲一個全面運作且被廣泛採用的系統。數據可以說明一切。70% 的新以太坊驗證者在上線後立即選擇加入 EigenLayer。到了 2024 年末,超過 625 萬枚 ETH(約合 193 億美元)被鎖定在再質押中。作爲參考,如果將其比作一個國家的 GDP規模,大概能排到全球第 120 位左右——如今,這些資金正在 DeFi 數字經濟中加班運轉。

不過,最有趣的並不是 EigenLayer 把再質押推向了市場,而是其他項目隨後展開的創新。EtherFi 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一家在 2023 年初低調上線的流動性質押提供商。

Ether.fi 早早預判到,EigenLayer 的再質押將成爲 DeFi 中最炙手可熱的機會之一。你質押 ETH,獲得 eETH 代幣,然後自動將其再質押到 EigenLayer。同時,你還能拿着 eETH 去其他 DeFi 協議中繼續操作。Pendle 就是其中一個“遊樂場”。本質上,這是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時,多次獲得收益——這就是加密金融的魅力。

成果如何?可以說相當亮眼。到 2024 年 5 月,Ether.fi 的總鎖倉量(TVL)飆升至約 60 億美元。他們的“流動金庫(Liquid Vault)”在當時提供了接近 10% 的年收益率(APY),而傳統質押的回報率已顯得相當平淡無奇。

可以說,Ether.fi 對再質押的 ETH 做了當初 Lido 對普通質押 ETH 所做的事情。通過爲再質押的 ETH 創造流動性、可用性和易得性,Ether.fi 讓再質押不僅成爲可行的選擇,而且變得大衆化且有利可圖。

但等等,精彩還不止於此。在所有這些追逐收益的操作之上,還出現了“積分農耕(points farming)”現象。人們不僅僅是爲了即時收益,還在積累可能在未來兌換成有價值代幣的“積分”。可以說,這是一個充滿投機動能的飛輪效應。隨着越來越多用戶通過 Ether.fi 進行再質押,更多的 eETH 代幣在市場中流通,並深度融入到 Pendle 等其他 DeFi 項目中——在那裏,用戶可以交易未來收益,甚至直接交易積分,從而憑空創造出全新的金融工具。

順便提一句關於積分的後續——畢竟,加密世界歷來是資本僱傭兵的天堂。一旦協議方開始以積分作爲獎勵誘餌,大量用戶蜂擁而至,極力最大化積分收益,同時也加劇了系統的被濫用。最初設計積分的初衷,是爲了實現更公平、更廣泛的代幣分發。但一旦變成競爭遊戲,結果便開始扭曲:最活躍的“農民”,並不總是那些真正與項目價值觀一致的用戶。雖然很多項目至今仍用積分機制來分發代幣,但這種策略已不像過去那樣受追捧了。

所以,這次的教訓,依然和以往一樣:重要的並不僅僅是創新本身,更在於誰能在正確的時間,基於真正發生的變化,構建出正確的東西。

EigenLayer 無疑搭好了舞臺,但真正捕捉到二階效應並分得蛋糕的,是 Ether.fi 以及其他那些敏銳洞察趨勢的人們。到了 2024 年中期,他們已經奪得了以太坊質押市場超過 20% 的份額。在加密世界裏,先發優勢固然重要,但理解並精準把握他人行動脈絡的人,往往才是最終的贏家。

積分和 Pendle

積分機制成爲主流是在 2023 年 12 月,源於 Jito 極其成功的空投活動。這一基於 Solana 的協議在首次亮相時,完全稀釋估值(FDV)就突破了十億美元,隨即引發了一場淘金熱。突然之間,整個加密生態中的協議們紛紛放棄了直接發放代幣的方式,轉而採用積分系統。他們開始獎勵用戶通過參與協議活動賺取積分,日後可以兌換治理代幣。最初作爲一種新的分發機制出現的積分模式,很快就演變成了 DeFi 領域啓動用戶增長的主流策略。

Pendle 於 2021 年 6 月上線,專注於將未來收益進行代幣化並進行交易。Pendle 的核心創新非常優雅:它將收益型代幣分拆爲兩部分——代表本金的 Principal Token(PT)和代表未來收益的 Yield Token(YT)。這種分離讓用戶可以分別交易本金和收益,從而對自己的收益策略擁有了前所未有的靈活性和控制力。

當積分競賽真正開始時,Pendle 恰好憑藉一個原本出於完全不同目的而開發的功能,找到了絕佳的位置。平台上的 YT 代幣爲“槓杆化積分農耕”創造了機制。用戶能夠以更少的本金,同時獲得資產的浮動收益和對應的積分,從而放大了積分積累效率。

實際操作是這樣的:假設 Sid 想通過像 EigenLayer 這樣的協議賺取積分(這些協議會獎勵流動性提供者)。傳統上,他需要將 ETH 存入 EigenLayer 的質押合約中,並鎖定數周甚至數月。而借助流動性再質押代幣(LRTs)與 Pendle,Sid 可以直接購買代表未來收益和積分的 YT 代幣,而無需將 ETH 直接鎖倉在 EigenLayer。

舉例,假設 eETH 的價格是 2000 美元,每天能獲得 24 個 EigenLayer 積分。pteETH 是固定收益代幣,而 yteETH 是浮動收益代幣,價格是 200 美元。pteETH 的持有者放棄積分,換取固定收益;而 yteETH 的持有者則可以獲取浮動收益以及積分。這樣,Sid 用 2000 美元,不是只能獲得 24 個積分,而是通過購買相當於 10 ETH 的 yteETH,每天獲得 240 個積分。

Pendle 的創始人 TN Lee 在我的播客節目中對此做了詳細解釋。Pendle 團隊最初並不是爲了“積分時代”而設計這個機制的,他們也不可能預見這一趨勢。但他們恰好搭建出了支持這種新興行爲的完美基礎設施,並且把握住了機會。即便後來積分熱潮降溫,TVL 回落到大約 25 億美元,他們的整體增長仍然是積分潮出現前的 10 到 15 倍,成績依然非常亮眼。

迷因幣、Pump.fun 與 Raydium

有時,二階效應會從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並在過程中重振整個生態系統。2023-2024 年間 Solana 的復興故事,就是一個精彩的案例,展示了在加密世界裏,命運可以多麼迅速地翻轉,以及價值如何聚集到那些站在關鍵交匯點的人手中。

FTX 在 2022 年底慘遭崩潰後,許多行業觀察家爲 Solana 撰寫了訃告。邏輯似乎很合理。薩姆·班克曼·弗裏德 (Sam Bankman-Fried) 和他的公司對生態系統產生了巨大影響,提供了資金、流動性和市場支持。沒有他們,Solana 顯然舉步維艱。該技術受到可靠性問題的困擾,“Solana 宕機”頭條新聞成爲加密媒體中流傳的笑話。這條曾經將自己定位爲“以太坊殺手”的鏈似乎已經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

然而在表面之下,一場顯着的變化正在發生。整個 2023 年,Solana 的技術穩步提升。停電變得越來越罕見。交易最終性和用戶體驗變得明顯更加順暢。被 Solana 的技術基礎(例如高吞吐量、低成本和亞秒級最終確定性)所吸引的開發人員開始回歸,盡管他們很謹慎。

到 2024 年初,形勢發生了決定性的轉變。隨着人們對傳統 DeFi 治理代幣的幻想破滅,人們的注意力和資本開始轉向模因幣。這些代幣的推出通常除了社區所有權和文化信號之外幾乎沒有什麼用處,但卻吸引了市場的想象力。 Solana 以其閃電般的交易速度和微不足道的費用,成爲了這股新潮流的理想土壤。

PumpFun 於 2024 年 1 月推出。這個“迷因幣工廠”將原本需要具備開發技能才能完成的代幣創建流程,簡化成了幾分鍾內就能填完的簡單表單。PumpFun 以一種完美契合加密世界金融實驗精神的方式,實現了代幣創建的民主化。幾乎一夜之間,成千上萬枚新代幣湧入 Solana 生態,名字包括 “BONK”、”Dogwifhat”、”POPCAT” 等。

最初看似加密世界的兒戲,迅速演變成一條復雜價值鏈的催化劑。這些新代幣需要一項至關重要的東西:流動性。如果沒有交易場所,再聰明的迷因幣創意也毫無價值。而這正是 Raydium,Solana 領先的去中心化交易所,迎來大展拳腳機會的地方。

Raydium 自成立以來就將自己打造成 Solana 交易的基礎設施,重點關注資本效率和低滑點。該協議並不是專門爲模因幣設計的。但其技術架構類似於 Uniswap 的集中流動性池和無需許可的代幣上市流程,事實證明非常適合新資產的突然湧入。

這個時機再巧不過了。多年的基礎設施開發爲這個意想不到的用例奠定了確切的基礎。

能夠在 Raydium 上市,迅速成爲這些新生代幣的重要裏程碑,賦予它們在日益擁擠的市場中所需的信譽與曝光。到了 2025 年初,這種共生關係已經如此緊密,以至於 Raydium 超過 40% 的交易收入,來自於由 PumpFun 推出的代幣。

這種關係是互利共贏的:PumpFun 需要 Raydium 成熟的流動性池,幫助其代幣從小衆好奇物轉變爲可交易資產;而 Raydium 則通過這些迷因幣帶來的爆炸性交易量大幅獲益。

PumpFun 團隊當然也意識到了這一經濟邏輯:在 PumpFun 平台上交易的代幣,每筆交易收取 1% 手續費,而 Raydium 僅收取 0.25%。這意味着,Raydium 必須實現四倍於 PumpFun 的交易量,才能在每個代幣上獲得相同的收入。幸運的是,憑藉更深的流動性和更廣泛的用戶基礎,從 2024 年 8 月到 2025 年 2 月,Raydium 始終成功超越了這一門檻。

Raydium 沒有創建 memecoin 原語,也沒有提出易於使用的代幣工廠概念。然而,通過提供強大的基礎設施來交易這些資產並快速適應競爭威脅,他們捕獲了流經生態系統的大部分價值。

Solana 迷因幣熱潮展現了二階效應的一個關鍵特徵:價值往往不是流向那些創造新行爲的人,而是流向那些能夠大規模促進、優化並擴展這種行爲的人。 PumpFun 簡化了代幣創建,而 Raydium 則實現了高效的價格發現與交易。每一次創新,都會引發進一步的適應和演變。PumpFun 邁向縱向整合,促使 Raydium 推出 LaunchLab,引發了一連串重塑整個生態系統的二階效應。

這種關注不僅僅重振了生態系統,更被主動“收割”了。隨着模因幣狂熱的勢頭增強,像特朗普這樣的代幣(由美國總統上任前發起)和 Libra(傳言與阿根廷總統 哈維爾·米萊 有關)可能就是爲了借勢而生。他們的策略依賴於敘事、時機和文化傳播。特朗普利用政治模因能量,而 Libra 則傾向於更廣泛的互聯網文化。這兩種代幣最初都受到了巨大的關注,並且在推出後不久就以荒謬的估值進行交易。

但這種熱度沒能持久。注意力來得快,去得也快。二級市場降溫。交易員繼續前進,社區成員也逐漸流失。這些代幣成功地證明了:在正確的時機捕捉注意力,可以迅速將其轉化爲投機價值。 但它們也暴露了問題:缺乏真正的實用性與不斷發展的路線圖,只是曇花一現的產物。

盡管如此,他們還是證明了一點。 創新吸引注意力。而在加密世界,注意力是最強大的原材料之一。用得好,可以點燃新運動;用得不好,很快就會耗盡殆盡。

對於加密貨幣創新的觀察者來說,結論十分明確:當新的原語出現時,不僅要關注它們帶來的直接衝擊,更要看清誰在最有利的位置上,能夠促成、優化並規模化這些行爲。真正巨大的回報,往往誕生在那裏。

現在怎麼辦?

如果您已經讀到這裏,您可能想知道下一次二階爆炸會是什麼樣子。你可以把它稱作創新的複利效應,也可以稱作技術融合,又或者只是加密世界的常態,但本質上講,都是一樣的:多種技術在同一時刻恰好契合,觸發一場總和遠大於部分之和的連鎖反應。

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情況的發生:再質押重塑了 DeFi 激勵機制,memecoin 基礎設施重振了整個生態系統,收益協議意外啓用了空投槓杆。那麼,下一張多米諾骨牌是什麼?也許這就是 EVM 體驗。 確實,圍繞以太坊虛擬機(EVM)的用戶體驗正在被重寫、重塑和打磨——目標是讓它像真正的軟件一樣流暢,而不僅僅是堆疊點擊流程。至於它最終能否成爲下一個複利層,還是僅僅只是另一個漸進式升級,目前尚未可知。

但如果這些碎片卡入到位,可能會引發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連鎖反應。

在 L2 擴容之爭和以太坊規模化討論的喧囂背後,真正的競爭正在醞釀——不僅僅是爲了擴展以太坊本身,更是爲了通過真正提升可用性來實現效用的複利增長。一個不再讓開發者因爲錢包、Gas 費或者失敗的交易而絆倒的平台。因爲,當摩擦消失,實驗就會蓬勃發展;而當實驗蓬勃發展,複利式回報便會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

過去幾個月,我採訪了幾位正引領這一變革的人物:來自 Sonic 的 Andre Cronje、Monad 的 Keone Hon,以及 MegaETH 的 Shuyao Kong(江書堯),大家更熟悉他的小名 Brother Bing。盡管他們的方法不同,但共同的目標異常清晰而響亮:消滅延遲。消滅摩擦。甚至消滅錢包本身。用更快、更順滑、幾乎無感的體驗取而代之。真正像軟件應用那樣流暢自然,而不是一層層點擊、繁瑣確認的流程儀式。

MegaETH 和 Monad 都聲稱他們每秒可以突破 10,000 筆交易。這是 Solana 級別的速度,但具備以太坊的語義結構。雖然大家都清楚,加密行業一貫有“過度承諾、結果平平”的傳統,但如果這次真的實現了,這將是歷史上第一次由 EVM 兼容鏈在用戶體驗(UX)領域把 Solana 推向防守態勢。(想想也有點好笑,畢竟 EVM 生態已經習慣了遲緩的確認速度和令人崩潰的錢包彈窗。)

Andre 的願景則不僅僅關乎速度,他更關注如何消除復雜性。他認爲,以太坊目前遠遠沒有接近它的性能上限。他的說法是,現在的以太坊,大概只發揮了 2% 的潛力——這並不是因爲硬件瓶頸,而是因爲 EVM 的數據訪問與寫入方式所致。Sonic 項目通過新的數據庫架構,已經將數據存儲需求減少了 98%!他的 Sonic 路線圖,押注的是抽象化:抽象化的 Gas、抽象化的帳戶、抽象化的錢包。如果一切順利,到今年年底,用戶將幾乎察覺不到自己在使用區塊鏈,同時還能保持不錯的去中心化程度。而這,正是他們的目標。

那麼,誰在這個美麗新世界中會獲勝呢?很可能不是那些忙着堆 TPS(每秒交易數)指標的基礎設施團隊,而是那些基於新基礎設施構建應用的項目。就像 Pumpfun 利用 Solana 基礎設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賺取了超過 5 億美元一樣。尤其是社交協議,有望真正突破。比如 Farcaster 已經展現了,當你把加密的永久性與 Web 原生的易用性結合在一起,會發生什麼。再也不用爲發帖支付費用,也沒有惱人的 MetaMask 彈窗,只有簡單的內容,自由分享。

然後還有 DeFi。下一代金融應用需要更完善的輸入數據。Andre 直言不諱地指出:“我們現在還沒有鏈上波動率、隱含波動率或實際波動率。” 在這之前,我們玩的不過是“帶輔助輪的自行車”。但一旦鏈上數據完善,就能期待真正的期權市場、連貫的衍生品體系,以及規範設計的永續合約——也就是加密行業一直假裝已經存在的金融層。

最令人興奮的,或許是那些我們目前還無法想象的應用。因爲歷史總是這樣發展的。沒有人在 2005 年看到 Google Maps 時會說:“你知道這上面還缺什麼嗎?打車軟件。” 但當基礎發生變化,所有建立在其之上的東西也會隨之遷移。

所以,是的,我是持懷疑態度的。我在加密圈待得夠久了,知道每一次承諾的 10 倍改進,最終大多只帶來一個稍微好用點的後臺界面和更多 Discord 通知。但我也很興奮。因爲這一次,這些底層原語(primitives)感覺是真實的。在它們背後,是一整代默默無聞的新一代建設者,正在埋頭開發那些可能徹底重塑一切的二階魔法。 因爲今天我們看到的每一個創新原語,背後都有幾十個開發者,正在醞釀將其真正價值釋放出來的二階應用。

以懷疑中的樂觀精神前行,

索拉布·德什潘德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 [Decentralized.co],原文標題《當創新疊加:加密原語的二階效應》,所有版權均屬於原作者 [Saurabh Deshpande]。若對本次轉載有異議,請聯系 Gate Learn 團隊,他們將及時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本文的其他語言翻譯由 Gate Learn 團隊完成。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禁止復制、分發或抄襲翻譯文章。
Empieza ahora
¡Registrarse y recibe un bono de
$100
!